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04: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傅玫青
研究生(外文):Mei-Cing Fu
論文名稱:菩薩無分別智斷障證真之研究──以《成唯識論》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Nirvikalpajnāna of Boddhisattva in the Cheng Weishi Lun
指導教授:蔡伯郎蔡伯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法鼓佛教學院
系所名稱:佛教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9
中文關鍵詞:二障;十障;二愚;真俗並觀;空有並觀
外文關鍵詞:Two kinds of āvaraṇaten kinds of āvaraṇatwo kinds of mohacontemplation of true and mundanecontemplation of existent and nonexist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1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唯識學派的整體修道是以「斷除二障」為目標,特別是在修習位十地中,地地各有一俱生所知障及二愚,而十地的名稱亦是依斷此十障所顯的意涵來建立的,由此顯見十障的斷除在十地菩薩修習過程中,極具重要地位。故本文擬以《成唯識論》為主,從境、行、果的架構,探討十障、二十愚的內容、斷障觀修的方法,及斷障所證真如的意涵。
由於十障皆為二障所攝,故本文首先釐清煩惱障與所知障的意涵,再從十障及二十愚各與那些煩惱心所相應,來釐清十障的內容,並據此推論斷十障後可能去除的煩惱心所。接著,由於唯識學派否定外境實有,將萬法歸於一識,因此,若要斷除二執,就必須在三性說的基礎上進行觀修,故本文先從《成唯識論》探討「唯識三性觀」的斷障理論,再嘗試釐清十地斷障進程。最後,則探討斷十障後所證真如之意涵。此外,修習位菩薩主要是以根本無分別智與後得無分別智作為觀修斷障之智,且根本無分別智亦因斷障而逐地增勝,得於第五地時得「真俗並觀」;第七地時能「空有並觀」,然此具對立性的二智,如何並觀,本文嘗試從所觀境與二智的可能運作來探討之。
就筆者目前對真俗、空有並觀的研究,在所觀境的部分,第五地的「真」、「俗」,分別指「勝義諦」及「世俗諦」;第七地之「空」、「有」則是指「無相」及「諸神通行」。此中較具爭議性者為真俗、空有並觀中,二智的運作方式。從五地、七地的二智運作方式來說,筆者認為可歸納二種可能:(一)一念中心識現起時,同時有慧心所俱,當所緣為真如時,其慧心所簡擇為無相;若所緣為俗諦時,則簡擇為有相。(二)依《成唯識論疏義演》所說,「空有並觀」乃「一智起二智用」之意,此中「一智」可視為第六識法空智,當此智起時,可引第六法空後得智;此第六法空後得智,再引第七平等後得智;此第七平等後得智能引生五識,於淨土等中變現神通事業,使七地得空中起有勝行。然而上述二種詮釋方式是筆者目前的看法,雖然從經論的論述來看,二智運作並非指二智並起或融合為一,而是著重在二智之用,但並不排除有二智並起或合一的可能性。若從二智並起的角度來探討的話,則有一剎那二智如何「並生」的問題須釐清,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探討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11
第四節 本文架構12

第二章 十障與二十愚的內容14
第一節 煩惱障與所知障的意涵14
第二節 與第六、七識相應之俱生煩惱19
第三節 十障與二十愚的具體內容23

第三章《成唯識論》的斷障理論39
第一節 唯識三性觀的斷障理論39
第二節 十地斷障之觀修44
一、斷障進程44
二、從依他起與圓成實看斷障之觀修48

第四章 十地斷障之所證54
第一節 斷障所證真如54
一、十真如的意涵54
二、十真如與七真如之差異61
第二節 十地無分別智之差別62
第三節 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並觀之探討
一、根本無分別智與後得無分別智之異同66
二、真俗並觀與空有並觀71

第五章 結論81
第一節 研究結果81
一、十障、二十愚內容之研究結果81
二、十障、二十愚斷障理論與進程之研究結果81
三、斷障所證之研究結果83
第二節 未來研究與展望85

引用書目87



引用書目
大正藏
《解深密經》。《大正藏》冊16,第 676 號。
《十地經論》。《大正藏》冊26,第 1522 號。
《瑜伽師地論》。《大正藏》冊30,第 1579 號。
《成唯識論》。《大正藏》冊31,第 1585 號。
《攝大乘論》。《大正藏》冊31,第 1593 號。
《攝大乘論本》。《大正藏》冊31,第 1594 號
《攝大乘論釋論》。《大正藏》冊31,第 1596 號
《大乘莊嚴經論》。《大正藏》冊31,第 1604 號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大正藏》冊31,第 1606 號。
《大乘廣五蘊論》。《大正藏》冊31,第 1613 號。
《俱舍論記》。《大正藏》冊41,第 1821號。
《瑜伽論記》。《大正藏》冊42,第 1828 號
《成唯識論述記》。《大正藏》冊43,第 1830 號。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大正藏》冊43,第 1831 號。
《成唯識論了義燈》。《大正藏》冊43,第 1832 號。
《成唯識論演秘》。《大正藏》冊43,第 1833 號。
《解深密經疏》。《卍續藏經》冊21,第 0369號。
《成唯識論疏義演》。《卍續藏經》冊49,第 815號。
《成唯識論疏抄》。《卍續藏經》冊50,第 819號。
《成唯識論俗詮》。《卍續藏經》冊50,第 820號。
《成唯識論集解》。《卍續藏經》冊50,第 821號。
《成唯識論證義》。《卍續藏經》冊51,第 822號。
《成唯識論音響補遺》。《卍續藏經》冊51,第 826號。
《肇論新疏游刃》。《卍續藏經》冊54,第 872號。
中日文專書、論文或網路資源等
(專書)
于凌波(1997)。《唯識名相新釋》。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3一版二刷〉
印順法師(2003)。《攝大乘論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新版二刷〉
深浦正文(1954),《唯識學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1972四版)
野澤靜證(1957)。《大乘佛教瑜伽行の研究──解深密經聖者慈氏章及び疏の譯註──》。京都:法藏館。
葉阿月(1975)。《唯識思想論の研究──根本真実としての三性說を中心にして──》。台南:高長印書局。
楊白衣(1995)。《唯識要義》。台北:文津初版社(三版一刷)。
楊白衣(1998)。《俱舍要義》。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初版四刷)。
演培法師(1990)。《成唯識論講記》。台北:天華出版公司。
橫山紘一(1986)。《唯識とは何んか》。東京:春秋社。
釋繼程(2008)。《百法明門論講錄》。(台北:法鼓文化,2010初版二刷)
(論文)
三穗野英彥(2001)。「『解深密經』における止観修習と三性說の関係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9卷第2號。頁916-914。
大南龍昇(1982)。「十地経論における行相の構造──十地と十障──」。『宗教研究』253。頁43-66。
朴 英華(1997)。「瑜伽行唯識學派の修道論における二障と二無我の考察」。『佛教大學大學院紀要』第25號。頁1-18。
羽生裕彥(1989)。「七番目識染污意末那識」。『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7卷第2號。
陳一標(2007),〈唯識學「行相」(ākāra)之研究〉,《正觀雜誌》43,頁5-21。
張瑞良(1985),〈蘊處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台大哲學評論》8,頁107-121。
勝又俊教(1968),〈菩薩道と唯識観の実践──二位說‧五位說の形成を中心として》,《大乗菩薩道の研究》,京都:平樂寺,頁399-432。
富貴原章信(1937),〈唯識說に於ける執障の問題〉,《大谷學報》Vol.18 No.3,頁107-131。
楊秀源(2013),〈唯識學之修行次第的研究──以《成唯識論》為中心〉,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畢業論文。
楊碧輝(2010),〈無分別智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畢業論文。
劉宇光(2011),〈所知障是無明或無知?──在東亞唯識學與印─藏中觀學之間〉,《法鼓佛學學報》8,頁103-141。
釋文修(2011),〈佛與阿羅漢斷障差別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網路資源)
林國良,〈從三自性理論演變看唯識思想前後期在價值取向上的重要變化──《解深密經》與《成唯識論》之比較〉,《普門學報》31,頁1-21。2013/07/29,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134086.pdf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網站,2013/10/06,http://dic2.variants.more.edu.tw/variant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