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書目
大正藏
《解深密經》。《大正藏》冊16,第 676 號。
《十地經論》。《大正藏》冊26,第 1522 號。
《瑜伽師地論》。《大正藏》冊30,第 1579 號。
《成唯識論》。《大正藏》冊31,第 1585 號。
《攝大乘論》。《大正藏》冊31,第 1593 號。
《攝大乘論本》。《大正藏》冊31,第 1594 號
《攝大乘論釋論》。《大正藏》冊31,第 1596 號
《大乘莊嚴經論》。《大正藏》冊31,第 1604 號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大正藏》冊31,第 1606 號。
《大乘廣五蘊論》。《大正藏》冊31,第 1613 號。
《俱舍論記》。《大正藏》冊41,第 1821號。
《瑜伽論記》。《大正藏》冊42,第 1828 號
《成唯識論述記》。《大正藏》冊43,第 1830 號。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大正藏》冊43,第 1831 號。
《成唯識論了義燈》。《大正藏》冊43,第 1832 號。
《成唯識論演秘》。《大正藏》冊43,第 1833 號。
《解深密經疏》。《卍續藏經》冊21,第 0369號。
《成唯識論疏義演》。《卍續藏經》冊49,第 815號。
《成唯識論疏抄》。《卍續藏經》冊50,第 819號。
《成唯識論俗詮》。《卍續藏經》冊50,第 820號。
《成唯識論集解》。《卍續藏經》冊50,第 821號。
《成唯識論證義》。《卍續藏經》冊51,第 822號。
《成唯識論音響補遺》。《卍續藏經》冊51,第 826號。
《肇論新疏游刃》。《卍續藏經》冊54,第 872號。
中日文專書、論文或網路資源等
(專書)
于凌波(1997)。《唯識名相新釋》。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3一版二刷〉
印順法師(2003)。《攝大乘論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新版二刷〉
深浦正文(1954),《唯識學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1972四版)
野澤靜證(1957)。《大乘佛教瑜伽行の研究──解深密經聖者慈氏章及び疏の譯註──》。京都:法藏館。
葉阿月(1975)。《唯識思想論の研究──根本真実としての三性說を中心にして──》。台南:高長印書局。
楊白衣(1995)。《唯識要義》。台北:文津初版社(三版一刷)。
楊白衣(1998)。《俱舍要義》。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初版四刷)。
演培法師(1990)。《成唯識論講記》。台北:天華出版公司。
橫山紘一(1986)。《唯識とは何んか》。東京:春秋社。
釋繼程(2008)。《百法明門論講錄》。(台北:法鼓文化,2010初版二刷)
(論文)
三穗野英彥(2001)。「『解深密經』における止観修習と三性說の関係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9卷第2號。頁916-914。
大南龍昇(1982)。「十地経論における行相の構造──十地と十障──」。『宗教研究』253。頁43-66。
朴 英華(1997)。「瑜伽行唯識學派の修道論における二障と二無我の考察」。『佛教大學大學院紀要』第25號。頁1-18。
羽生裕彥(1989)。「七番目識染污意末那識」。『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7卷第2號。
陳一標(2007),〈唯識學「行相」(ākāra)之研究〉,《正觀雜誌》43,頁5-21。張瑞良(1985),〈蘊處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台大哲學評論》8,頁107-121。
勝又俊教(1968),〈菩薩道と唯識観の実践──二位說‧五位說の形成を中心として》,《大乗菩薩道の研究》,京都:平樂寺,頁399-432。
富貴原章信(1937),〈唯識說に於ける執障の問題〉,《大谷學報》Vol.18 No.3,頁107-131。
楊秀源(2013),〈唯識學之修行次第的研究──以《成唯識論》為中心〉,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畢業論文。
楊碧輝(2010),〈無分別智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畢業論文。
劉宇光(2011),〈所知障是無明或無知?──在東亞唯識學與印─藏中觀學之間〉,《法鼓佛學學報》8,頁103-141。釋文修(2011),〈佛與阿羅漢斷障差別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網路資源)
林國良,〈從三自性理論演變看唯識思想前後期在價值取向上的重要變化──《解深密經》與《成唯識論》之比較〉,《普門學報》31,頁1-21。2013/07/29,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134086.pdf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網站,2013/10/06,http://dic2.variants.more.edu.tw/vari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