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per, H. M.(1999)。硏究文獻之回顧與整合(Integrating Research)(高美英譯)。臺北市:弘智。(原著出版年:1989)
Creswell, J. W.(2007)。研究設計:質化、量化、與混合方法取向向(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張宇樑、吳樎椒譯)。臺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2003)
David, M., &; Sutton, C. D.(2007)。研究方法的基礎(Social research : the basics)(王若馨等譯)。臺北縣:韋伯。(原著出版年:2004)
Locke, L. F., Spirduso, W. W., &; Silverman, S. J.(2008)。論文計劃與研究方法(Proposals that work : a guide for planning dissertations and grant proposals)(項靖等譯)。臺北縣:韋伯。(原著出版年:2000)
Marshall, C., &; Rossman, G. B.(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Designing qualitive research)(李政賢譯)。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9)
Maxwell, J. A.(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6)
Neuman, W. L.(2002)。當代社會硏究法 : 質化與量化途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 qualo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4th ed)(王佳煌等合譯)。臺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2000)
Punch, K. F.(2009)。做出有效的研究論文與計畫(Developing effective research proposals)(張可婷譯)。臺北縣:韋伯。(原著出版年:2008)
Ridley, D.(2010)。一步步教您做文獻回顧(The literature review: a step-by-step guid for students)(張可婷譯)。臺北縣:韋伯。(原著出版年:2008)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石番(1992)。傳播內容分析法。臺北市:幼獅文化。
朱浤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市:中正書局。
艾德勒(Adler , M. A.)、范多倫(Van Doren, C.)(2003)。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郝明義、朱衣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原著出版年:1972)
何春蕤(1989)。論文寫作【論文寫作網站】。檢自:http://sex.ncu.edu.tw/papers/
周文欽(2004)。硏究方法 : 實徵性硏究取向。臺北市:心理。
張黎(2008)。怎樣寫好文獻綜述-案例及評述。北京:學科出版社。
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葉錦燈(2002)。聯結理論在創造性問題解決中之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縣。楊孝爃(1987)。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十版)。台北:東華書局。
歐用生(1995)。內容分析法。載於簡茂發、黃光雄等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