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2 14: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鴻儀
研究生(外文):Hung-I Wang
論文名稱:身體自主與自我認同:整形現象的社會學考察
指導教授:張家銘張家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Ming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6
中文關鍵詞:整形身體自主自我認同印象整飭專家系統
外文關鍵詞:anaplasty/plasticbody autonomyself-awarenessadjusting impressionand criticism of exper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55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摘 要
本研究以質性訪談方式,訪談對象13位曾經有侵入性整形行動者,從Mead自我認同、Goffman戲劇論及Giddens現代性的角度,就整形者的自我認同與身體自進行詮釋,以探索整形者的經驗意義與調適對策。
本項研究結果如下:
一、針對臺灣整形之現象,筆者提出下列四項研究發現:
(一)現代社會透過專家系統、生活風格與大眾媒體形塑「美的典範」。
(二)整形者的行動決策一般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重要他人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三)個體追求身體自我意象的過程,就是一種印象經營與整飭的過程。
(四)個人具有綜合社會與他人意見的能力,並提出自己的看法與策略。
二、從現代整形風潮來看「東施模型」觀點,研究者試圖解釋現代人並非長得真如同東施一般醜陋,亦有貌美女性進行整形的社會現象。以往女性大多與家人、鄰居比美,現今則與模特兒比美;美麗女性可以獲得特殊的禮遇;外貌上的美、醜差異,造成社會天生的不平等。當整形現象被捲入大眾媒體的監控下,受到大眾媒體的影響,既鼓吹民眾仿傚明星為整形之參照對象,又對於整形所承受的變醜風險感到無奈,令整形者產生矛盾情結,而提出她們的經驗與看法。
事實上,整形者決定整形的動機不外乎是:當做送給自己的禮物、追求完美與提升自信、同輩團體催化的效果,在主流文化的引導、媒體的論述、自我認同與社會實踐之下,形成相互影響的組合。

關鍵詞:整形、身體自主、自我認同、印象整飭、專家系統
ABSTRACT
The main concept of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ory of the self-awareness by Mead, the histrionic thesis by Goffman, and the modernity of viewpoint by Giddens, through interviewing 13 people, who had experienced intrusive anaplasty, and focusing on plasticers’ self-accord and body progress to probe plasticers’ experience and figure out some counterplots. The outcom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 this study present four conclusions for the plastic phenomena in Taiwan in the following:
1. “The pattern of beauty” is created by the criticism of expert, the demand of culture or life style, and the stimulation of mass media in modern society.
2. Other people’s viewpoints and suggestions, which would affect plasticers’ decision-makings, are always acting or doing a crucial role.
3. The process of each individual to pursues her/his self-style is a conducted and remedial procedure of self-impression.
4. The individual is capable of integrating the viewpoints from society or other people to figure out or come up with her/his own viewpoints and strategies.
Then,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modern plastic wave and the idiom of “Whatever a beautiful lady does, the ugly ladies always follow without any self-consciousness” to explain the situations those people, who always want to be more beautiful, take a plastic treatment and be not really ugly as their thought. On the other hand, some beautiful ladies do the same things. In the pass, ladies compare their beauties with member of families or neighbors, but the comparison of objects become posers on the stage right now. When a beautiful appearance would cause innate unfair treatments that most of the people having beautiful appearance often can gain more special concerns than others, the people who don’t satisfy their appearance would like make a change. By the influence of media, the appearances of stars become standard one , which people want to plasticize or imitate to them. Meanwhile, the plasticers have to bear the risks of their surgery failure and this unsure situation would let plasticers to induce the contradictive mood in their mind.

In fact, the motives of plasticers are within the scope of being a gift to herself/himself, following fashion, pursuing body art, and catalyzing from his/her colleague. Tracking the main culture leading, the media discussion , the self-awareness and the social-cultural custom, why people would like choose intrusive anaplasty would become a composition of an interaction by those reasons as above.

Key words: anaplasty/plastic, body autonomy, self-awareness, adjusting impression, and criticism of expert.
目 錄
論文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重要性 ……………………………………………4
一、研究目的 …………………………………………………………4
二、研究重要性 ………………………………………………………4
第二章 理論探討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文獻回顧
一、整形醫學部分 ……………………………………………………5
二、身體與身體自主部分 ……………………………………………7
三、自我認同部分……………………………………………………14
四、「美」的典範 ……………………………………………………15
五、東施模型…………………………………………………………16
六、小 結……………………………………………………………17
第二節 理論探討
一、Mead 自我認同……………………………………………………19
二、Goffma戲劇論……………………………………………………25
三、Giddens現代性 ……………………………………………………29
四、小 結………………………………………………………………3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整 形………………………………………………………………37
二、自我認同……………………………………………………………37
三、身體自主……………………………………………………………37
四、印象整飭…………………………………………………………38
五、專家系統…………………………………………………………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分析架構與研究假設…………………………………………39
一、理論取向…………………………………………………………39
二、研究架構…………………………………………………………40
三、研究假設…………………………………………………………4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一、研究方法…………………………………………………………42
二、研究對象…………………………………………………………44
三、訪談過程…………………………………………………………45
四、受訪者個人基本資料……………………………………………47
五、受訪資料之研究概念分析………………………………………48
第四章 美的想像
第一節 整形行動社會結構因素的考量
一、美的標準…………………………………………………………49
(一)美的形塑過程……………………………………………………50
(二)美是見仁見智之事………………………………………………51
二、專家系統的建立…………………………………………………54
(一)行動者信任醫療專業……………………………………………54
(二)醫療體系之外的專家系統………………………………………60
三、醫院場域…………………………………………………………62
(一)醫護人員對待病患的方式不同…………………………………63
(二)醫生解說的方式不同……………………………………………63
(三)醫院參與觀察之比較……………………………………………64
(四)醫護人員的態度令行動者不滿意………………………………66
四、大眾媒體…………………………………………………………67
(一)大眾媒體的傳播媒介……………………………………………68
(二)受到情境的影響…………………………………………………73
五、小 結……………………………………………………………76
第二節 整形行動個人因素的考量
一、感情因素…………………………………………………………78
(一)以整形提升自我條件……………………………………………78
(二)感情上遭受背叛的自省…………………………………………79
二、自信因素…………………………………………………………80
(一)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80
(二)缺乏自我價值感…………………………………………………80
三、圓夢計畫…………………………………………………………83
四、小 結……………………………………………………………83
第三節 整形行動人際關係因素的考量
一、社會以貌取人……………………………………………………85
(一)行動者自認為會以貌取人………………………………………86
(二)美女備受禮遇……………………………………………………86
(三)貌美者工作機會大………………………………………………87
二、人際關係的橋樑…………………………………………………88
(一)第一印象的重要性………………………………………………88
(二)個性比外型更重要………………………………………………90
三、重要他人與同輩團體的影響……………………………………91
(一)為符合重要他人的期望…………………………………………91
(二)受同輩團體的影響………………………………………………92
(三)職場輿論的壓力…………………………………………………93
(四)改變社交生活圈…………………………………………………93
四、小 結……………………………………………………………94
第五章  女性整形自我認同觀點之論述
第一節 自我呈現與生活風格…………………………………………95
一、現實我……………………………………………………………95
(一)自我認同的起源…………………………………………………96
(二)行動者的自我觀念………………………………………………98
二、理想我…………………………………………………………… 100
(一)尋求「正常外表」…………………………………………… 100
(二)性感的展現……………………………………………………… 101
(三)追求完美………………………………………………………… 102
三、生活風格的實踐………………………………………………… 103
(一)預期自己手術後最實際的狀態………………………………… 103
(二)預期與現實有極大的落差……………………………………… 104
(三)消費風格方面的考量…………………………………………… 104
四、小 結…………………………………………………………… 105
第二節 欲望、理性與生活風格
一、欲望我…………………………………………………………… 107
(一)自我身體意象 ………………………………………………… …107
(二)他者欲望………………………………………………………… 108
二、理性我…………………………………………………………… 110
(一)強調整形可達到「加分」的效果……………………………… 111
(二)化悲憤為力量…………………………………………………… 111
(三)愛美就趁現在…………………………………………………… 112
三、小 結…………………………………………………………… 112
第三節 現代社會之自我表演
一、印象整飭……………………………………………………… 114
(一)不同場合正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115
(二)希望自己在同輩團體有一致的良好印象……………………… 115
(三)趁著轉換工作期間整理自我門面……………………………… 115
二、臺前行為………………………………………………………… 116
(一)整形是件「只能做、不能說」的秘密………………………… 116
(二)秘密只讓少數的特定人士知道………………………………… 117
(三)整形行動者害怕個人隱私被揭穿……………………………… 119
(四)整形不是秘密…………………………………………………… 120
三、臺後行為……………………………………………………… 120
(一)社會支持系統的態度………………………………………… 121
(二)重要他人的影響……………………………………………… 124
(三)行動者的尷尬經驗…………………………………………… 126
四、小 結………………………………………………………… 126
第六章 整形行動者身體自主之省思
第一節 我是誰?物化的身體自主…………………………………129
一、女性身體自主如何達成?……………………………………129
(一)女性主義的物化觀點…………………………………………129
(二)行動者被醫療體系所物化……………………………………131
(三)將整形視為速成塑身的方法…………………………………132
二、整形趨向商品化………………………………………………133
(一)花錢整形可擁有快樂…………………………………………133
(二)女性追求物化自我……………………………………………134
(三)美的矛盾情結…………………………………………………135
三、小 結…………………………………………………………136
第二節 我的身體,我決定?身體自主權的探討…………………138
一、行動者多元化的選擇…………………………………………139
(一)解決自我內心掙扎的方法……………………………………140
(二)抓住生命的改變契機…………………………………………140
二、人生機遇的轉折點……………………………………………141
(一)逃避宿命的觀點………………………………………………141
(二)改頭換面、人生階段的新開始………………………………142
三、整形行動者對身體自主權之展現論述………………………142
(一)身體自主的展現………………………………………………142
(二)身體自主與社會因素的影響 …………………………………142
四、綜合、分析專家系統與同輩團體之意見……………………146
(一)綜合與分析同輩團體的意見…………………………………146
(二)綜合與分析專家系統的意見…………………………………147
五、小 結…………………………………………………………148
第三節 整形行動者之自我調適…………………………………150
一、說服自己決定整形……………………………………………150
(一)人工美女認為是在自我調侃…………………………………150
(二)自己清楚為人工改造美欲自我說服…………………………151
二、說服重要他人…………………………………………………152
(一)說服同輩團體成為重要的支持者……………………………152
(二)說服先生為重要的支持者……………………………………152
三、整形的自我調適策略 …………………………………………153
(一)整形期間的自我調適策略……………………………………153
(二)整形後的自我調適策略………………………………………154
(三)行動者整形後對重要他人的影響……………………………157
四、東施模型………………………………………………………158
(一)以往與家人鄰居比美;現今則與模特兒比美………………158
(二)美麗女性可以獲得特殊的禮遇………………………………159
(三)外貌上的天生不平等…………………………………………160
五、小 結…………………………………………………………160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及其意義…………………………………………162
一、臺灣整形現象之特點…………………………………………162
(一)現代社會透過專家系統、生活風格等形塑「美的典範」…162
(二)整形者行動決策一般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163
(三)個體追求身體自我意象………………………………………164
(四)個人具有綜合社會與他人意見的能力………………………164
二、東施模型………………………………………………………165
(一)人的美、醜是經由與他人比較而來…………………………165
(二)現代人的審美觀建立在偶像明星與模特兒為參照點………166
第二節 研究限制及建議……………………………………………167
一、研究觀點………………………………………………………167
(一)Lacan欠缺觀點 …………………………………………………167
(二)Simmel時尚觀點…………………………………………………167
二、研究方法………………………………………………………168
三、研究對象………………………………………………………168
參考書目……………………………………………………………170
附 錄………………………………………………………………176

圖表目錄

表一 整形美容手術類型 ………………………………………………7
表二 人類身體歷史演變歷程………………………………………12
表三 受訪者個人基本資料…………………………………………47
表四 參與觀察三家整形中心諮詢流程異同比較表 ……………185
表五 耳鼻喉科診所與整形診所之觀察比較表 …………………186
圖一 研究架構圖……………………………………………………40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于德昌,2006,《自我之形成:人類精神生命的結構、性能及運作方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王問鼎,2002,從性工作者的社會權力關係論其身體自主權,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國芳、郭本禹著,1997,《拉岡—Lacan,Jacques》,臺北:生智。
王新怡,2003,家長式領導、信任與員工效能,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靜慧,2000,照鏡子的女人:從美容業的女體養護現象看女性/女人的生活世界與身體知覺,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計生,2006,《社會學理論—從古典到現代》,臺北:三民。
吳婉如,2003,女性隆乳的經驗歷程,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瑞星,2004,〈臺灣地區常見的美容整形手術〉,《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 48(10):60-63。
周亞君,2003,打造現代維納斯:美容整形報導之論述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清,2003,《知識管理》,臺北:智勝。
林信華,2002,〈後現代社會中的認同現象〉,《現代性、後現代性、全球化》,臺北:左岸。
林盈秀,2004,減肥身體的我:歷史與性別觀點,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麗珍,2000,女性雜誌中美容美體論述的解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蓉蘭,2002,角色扮演的網路遊戲對少年自我認同的影響,東海大學社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徐家華,1994,〈生活的面具—化妝美學簡論〉,《上海戲劇藝術學報》,01:30-42。
高義盛,2006,整形達人雜誌,〈熟女整形風〉,秋季刊,p.28。
張家銘,2006,《臺商在蘇州: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考察》,臺北:桂冠。
張國華,1997,《再造整體美》,臺北:元氣齋。
張碧芬,2005,臺北塑身男女:社會建構觀點,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眾聲日報,2007,〈美容新知-新型內毒桿菌美容可注射填充物〉,第16版,2007/04/18
郭良文,1998年7月,〈臺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化社會的認同與傳播意涵〉,《新聞學研究》,57:127-157。
郭俊偉,2004,身體、權力、醫療化:提討小兒科醫師之論述場域,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子瑾,2006,整形達人雜誌,〈女性化整形概論〉,秋季刊,pp110-111。
陳子瑾,2006,整形達人雜誌,〈巴掌臉系列—五官雕塑篇〉,夏季刊,pp80-87。
陳明珠,2006,《身體傳播:一個女性身體論述的研究實踐》,臺北:五南。
壹週刊,第313期出刊日期2007/5/24;第323期出刊日期2007/08/02;第331期出刊日期2007/9/27;第335期出刊日期2007/10/25。
彭莉惠,2002,女性婚外情慾歷程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文尚,2006,《開運整形》,臺北:麥田。
曾文尚、張松源,2002,《羅丹的手術刀:整形的時尚藝術》,臺北:麗康。
湯月碧、鄭乃禎,2005,〈乳房的整形美容手術〉,《臺灣醫學》,9(2):208-213。
黃思瑜,2005,醫療糾紛之民事法律問題研析,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惠玲,1995,《美術鑑賞》,臺北:三民。
趙景雲,2005,共謀或抵抗?瘦身女性身體的主體性與客體性,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臺北:天下。
劉維公(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168):26-39。
劉維公(2001),〈第二現代理論:介紹貝克與紀登斯的現代性分析〉,顧忠華編(2001)《第二現代 – 風險社會的出路?》:1-15。
劉維公(2001),〈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東吳社會學報》(11):113-136。
蔡秀幸,2006,青少年自拍與刺青次文化初探,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青姿,2004,醫學雷射美容消費意向模式建構之實證研究—結構方程式之應用,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相君,2005,醫療品質與知覺價格及病患滿意度對再診意願影響之研究─以兩岸整形美容患者為例,大葉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婉君,2004,臉部整形美容醫療情境中的女性身體經驗,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建勳,2002,電腦模擬顏面整形手術術後臉型之準確性及在不修改模擬軟體情況下增加模擬準確度,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翊亨,2005,整形美容醫療責任與糾紛處理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 婕,2003,《整形皇后-愛美作戰經驗談》,臺北:赫揚。
王小章,2004,《社會學研究—現代性自我如何可能:齊美爾與韋伯的比較》第五期。http://tw.wrs.yahoo.com/_ylt=A8tUxxvFMLpHqxAAghVr1gt.;_ylu=X3oDMTB2OWM1MXQ5BGNvbG8DdwRsA1dTMQRwb3MDNARzZWMDc3IEdnRpZAM-/SIG=11o4bkrha/EXP=1203470917/**http%3A//www.lepp.org.cn/pages/9-8.pdf
王先棠,2007,聯合報新聞,<眉目傳情…直視「電力」強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107/2/nttm.html
李宗瀚,2005,〈整形外科精心調製「眼皮手術面面觀」〉,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2005/7/29
李怡青,2004,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3期,2004年12月15日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3/43-34.htm2005/6/24
何春蕤,1997,<色情文化與情色文化>,2006/11/22
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deviant/Pornography/sex01.pdf
馬麗,2006,北京晚報,<義大利研究人員發現:相貌愈出眾 成績愈好>2007/11/19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57/4577173.html
陳明,2005,<從後學時代看反思性的終身學習社會>,《教育趨勢導報》2007/11/07第15期http://www.exam-point.com.tw/htm/EDU/0015
游佩琳,2006,〈整形美容的心理學〉,《國家網路醫院編輯》,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2002/7/30
游皓婷,2006,TVBS新聞,〈林真邑砸25萬整形 改運討夫歡心〉,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lili20060906124422。2006/9/6
楊起鳳,參見聯合報,「斯容大變臉 講話大舌頭」,2007年3月3日http://times.hinet.net/news/20070303/entertainment/e2d0c4ad24e4.htm
葉保強,2006,〈變臉倫理的反思〉,《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7期 頁1-6 http://www.ncu.edu.tw/~phi/NRAE/newsletter/no37/37-1.pdf2006/8/6
葉柳君,2003,醫療事故損害賠償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瑞華,2002,〈女性主義者面對整形現象的自我反省〉,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130-6.htm。2005/7/8
鄭有汝,2006,〈文化一週〉,《花樣美男整形風-現代型男女性化》,1079期,2006/12/28http://jou.pccu.edu.tw/weekly/deepness107/deepness1076/deepness1076-3.html
饒峻妮,2002,<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素質教學探析>,《西南林學院學報》2007/11/19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f0DheyIePmQJ:define.cnki.net/define_result.aspx%3Fsearchword%3D%E5%AE%A1%E7%BE%8E%E8%A7%82+%E5%AF%A9%E7%BE%8E%E8%A7%80&hl=zh-TW&ct=clnk&cd=25&gl=tw


二、英文書目
Barbel,Waesdetzki,2005,《女性自戀》(Weiblicher Narzissmus: der Hunger nach Anerkennung),林敏雅譯,臺北:商周。
Brown,Bobbi,2004,《美麗的演繹—邁向終身美麗的指南》(Bobbi Brown Beauty Evolution),蘇皇寧譯,臺北:太雅。
Chesters,1994, Women’s talk: food, weight, and body image. Feminism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y, 4,3,449-57.
Davis,Kathy,1997,《重塑女體:美容手術的兩難》(Reshaping the Female Body: the Dilemma of Cosmetic Surgery ),張君玫譯,臺北:巨流。
Docteur Tran Ky、 Michele Didou-Manent & Docteur Herve Robert,2003,《燕瘦環肥—完美身材的歷史》(Mince Ou Grosse: Histoire Du Corps Ideal),宗明譯,臺北:先覺。
Emanuele Cigna,2006,The Plastic Surgeon sa an Arstist,中國整形外科醫誌,2:206-210
Etcoff,Nancy,1999,《美之為物:美的科學》(Survival of the Prettiest),張美惠譯,臺北:時報。
Giddens,Anthony,2000,《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趙旭東、方文譯,臺北:左岸文化
Goffman,Erving,1974,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offman,Erving,2004,《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徐江敏、李姚軍譯,臺北:桂冠。
Graydon,Shari,2006,《別和外表過不去》(In Your Face:The Culture of Beauty and You),王慧雲譯,臺北:天下。
Grossberg,L.,1992,《Cultural studies:內爆麥當奴》,曾旭正譯,〈轉變中的閱聽眾研究轉型〉,陳光興、楊明敏(編)5:48-66,臺北:島嶼邊緣雜誌。
http://fap.sagepub.com/cgi/reprint/4/3/449
Huismann,Denis,1999,《美學》(Esthetique),欒棟、關寶艷譯,臺北:遠流。
Jean-Paul Kaufmann,2002,《女人的身體,男人的目光》(Corps de femmems,regards d'hommes),謝強、馬月譯,臺北:先覺。
Jenkins,Richard,2006,《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王志弘、許妍飛譯,臺北:巨流。
Jorgensen,Danny L,1999,《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王昭正、朱瑞淵譯,臺北:弘智。
Light,Donald & Jr. Keller,Suzanne,1995,《社會學》(sociology),林義男譯,臺北:巨流。
McLuhan,Marshall,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鄭明萱譯,臺北:貓頭鷹。
Mead,George Herbert,1995,《心靈、自我與社會—從社會行為主義者的觀點出發》(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胡榮、王小章譯,臺北:桂冠。
O’Nell,John ,2001,《五種身體》(Five bodies : the human shape of modern society),張旭春譯,臺北:弘智。
Polly,Young-Eisendrath,2001,《自主:快樂女人從自主開始》(Women and Desire—Beyond Wanting to Be Wanted),傅馨芳譯,臺北:方智。
Rita.L. Atikinson. Richard C.Atkinson等著(1990),《心理學》(psychology),鄭伯壎、洪光遠、張東峰等譯,臺北:桂冠。
Sarah,Grogan,2001,《身體意象》(Body image : understanding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men, women, and children.),黎士鳴譯,臺北:弘志。
Woodwar,Dathrynd,2004,《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Identity and Difference),林文琪譯,臺北:韋伯。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