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資料
書本資料
丁錫鏞。《我國舉辦世界資訊科技博覽會之可行性評估二》。委託單位:經濟部科技顧問室執行單位:台灣嵐德科技顧問有限公司,一九九二)。
文化建設委員會。《視覺藝術》。台北:典藏藝術,二○○四。
石隆盛。〈台灣畫廊走向更寬闊的藝術市場〉。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編。《藝術財富》。湖南美術出版社,二○○六。
李萬康。《藝術市場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二○○五。
倪再沁。《台灣當代美術初探》。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三。
徐政夫。〈二○○五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新氣象〉。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編,《二○○五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覽專刊》。台北: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二○○五。
馬欣荻等。《非去不可的全球百大展覽》。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麥浩斯出版社,二○○九。
陳昭義等。《二○○四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經濟部文化創意辦公室,二○○四。
陳朝興。〈藝術產業的新貌:整合和策略〉。劉煥獻編,《一九九七年藝術產業及藝術品經營系列演講活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一九九七。
陸蓉之。〈從變異到擴延-延異的台北藝術版圖〉。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編。《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台北: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一九九七。
黃河。《買畫也能賺大錢》。台北:三采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二○○八。
黃河。《藝術市場探索》。台北:淑馨出版社,一九九六。
葉子。《中國書畫藝術市場》。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二○○六。
劉煥獻。〈藝術四方-九六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編。《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台北: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一九九六。
G. Ellis Burcaw著。張譽騰審訂。《博物館這一行》。台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二○○○。
Anne Cauquelin著。張婉真譯。《法國當代藝術》。台北:麥田,二○○二。
Claude Mollard著。梁蓉譯。《法國文化工程》。台北:麥田,二○○二。
Gerard Monnier著。陳麗如譯。《法國文化政策:從法國大革命至今的文化藝術機制》。台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二○○四。
David Throsby著。張維倫譯。《文化經濟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二○○三。
期刊資料
王玉齡。〈FIAC成交量創近五年最高紀錄〉。《藝術家》(1996年第258期):336-343。王玉齡。〈發燒的空前搶購熱潮-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現場紀實〉。《藝術家》(2000第303期):240-247。王焜生。〈二○○七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新興買家大舉躍昇〉。《典藏今藝術》(2007年第178期):122-125。王玉齡。〈趕搭學術大展順風車-二○○二巴塞爾博覽會依舊買氣熱烈〉。《典藏今藝術》(2002年第118期):138-139。王茹。〈品牌效應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成功的首要因素〉。《藝術新聞》(2005年第1期):50-51。
王焜生。〈平行線,有了交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報導〉。《典藏今藝術》(2005第7期):190-193。王焜生。〈科隆vs.杜塞道夫-雙城藝博會同台較勁〉。《典藏今藝術》(2007年第177期):212-214。王焜生。〈科隆藝術博覽會-在新與舊的十字路口擺盪〉。《典藏投資》(2008年第7期):90-92。
王焜生。〈閃耀的當代藝術光芒-第三十七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典藏今藝術》(2006年第166期):162-166。王焜生。〈區域性的跨越-馬德里當代藝術博覽會ARCO邁入二十五週年〉。《典藏今藝術》(2006年第162期):242-246。王雅玲與張晴文。〈畫廊產業與藝術發展〉。《藝術家》(2003年第337期):176-185。
藝術家雜誌編輯部。〈一九九二年中華民國畫廊博覽會-畫廊參展狀況透視〉。《藝術家》(1993年第212期):243-244。
王嘉驥。〈關於台灣當代藝術競爭力的我思我見〉。《典藏今藝術》(2006年第161期):116-118。石隆盛。〈藝術與商業的聯姻-由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看台灣藝術產業〉。《文化
視窗》(2001年第36期):66-67。
江淑玲與吳南薰。〈一九九九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綜觀〉。《藝術家》(2000年第
296期):268-275。
吳垠慧。〈台北國際藝術覽會Art Taipei當代藝術買氣沸騰〉。《典藏今藝術》(2007年第178期):202-203。
李戍崑。〈以平準機制輔助藝術品交易市場之研究〉。《台灣美術》(2007年第68
期):64-65。
李婷婷。〈畫廊博覽會再出發〉。《藝術家》(1993年第212期):240-242。
李鳳鳴。〈二○○七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即將啟動-蕭耀接任畫廊協會理事長暨
年度藝術家公佈〉。《藝術家》(2007年第382期):182-183。
李鳳鳴。〈以國際化策略立足北京-二○○八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於北京舉
行〉。《藝術家》(2008年第396期):228-229。
周文翰。〈藝術博覽會在中國的轉型生態─北京上海藝術博覽會形勢前瞻〉。《藝
術家》(2007年第382期):190-193
林心如。〈跨機構串聯的文化激盪-二○○五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典藏
今藝術》(2005年第158期):276。
郁斐斐。〈敢做、敢錯、敢成長〉。《藝術家》(1996年第248期):232-235。
徐升潔。〈亞洲的藝術市場新焦點-二○○八香港國際藝術展登場〉。《藝術家》(2008年第397期):202-205。
徐升潔。〈朝精緻化的方向邁進-畫廊協會理事長蕭耀談二○○七台北國際藝術
博覽會〉。《藝術家》(2007年第384期):212-213。
張人鳳。〈以前瞻性眼光迎向新世紀-「99年藝術博覽會」的十項「內功」〉。《新
朝華人藝術》(1999年第15期):186-187。
張晴文。〈二○○四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藝術家》(2004年第351期):
240-241。
張晴文。〈先做亞洲的藝術中心─畫廊協會理事長徐政夫談台北國際藝術博覽
會〉。《藝術家》(2006年第372期):185。
張晴文。〈是繼續,是開始-訪畫廊協會理事長劉煥獻談二○○四年台北藝術博
覽會〉。《藝術家》(2004年第347期):162-163。
張晴文、張豪毅、蔡佩姍、鄭林佳。〈畫廊產業看當代藝術的未來〉。《藝術家》
(2008年第394期):152-167。
張新建。〈培育.規範.拓展-盤點二○○七年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藝術家》(2008年第394期):192-195。
陳玉珍。〈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成果與省思〉。《藝術家》(1997年第260期):211-213。
陳沛岑。〈變動中的當代藝術權力版圖-藏家勢力急遽崛起〉。《典藏今藝術》(2008年第179期):136-139。
陳宜君。〈成交額一點一億元-一九九八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後記〉。《典藏藝
術》(1999年第76期):222-224。
陳長華。〈畫家、創作、市場-八○年代台灣的畫廊發展〉。《藝術家》(2004年第347期):164-167。
陳建北。〈如何辦好藝術博覽會〉。《藝術家》(1992年第210期):262-269。陳郁馨。〈意義多重的整合行動-第一屆中華民國畫廊博覽會〉。《雄獅美術》(199
3年第263期):22-24。
陳郁馨。〈整合空間.投石問路-由內外形勢變化看九二年亞洲三場藝術博覽
會〉。《雄獅美術》(1993年第263期):29-30。
陸蓉之。〈藝術巴塞爾國際藝術市場的指標-第三十五屆八塞爾藝術博覽會現
場〉。《藝術家》(2004年第351期):242-252。
彭郁娟。〈畫廊協會功能展現〉。《藝術家》(1992年第208期):236。
畫廊協會。〈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首次推出當代藝術策展-高行健亦將為展出主
題藝術家〉。《藝術家》(2000年第306期):468-469。
畫廊協會。〈台北藝術博覽會-籌備方式講求藝術創意驚世駭俗〉。《藝術家》(2004年第346期):436-437。
畫廊協會。〈當「快紅新生代」遇上「古早五色」-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藝
術家》(2000年第307期):130-133。
華江。〈期待更美好的明天-九九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新朝華人藝術》(2000
年第17期):60。
黃河。〈建立台灣畫廊的世界新形象-第一屆中華民國畫廊博覽會的運作構成與
展望〉。《雄獅美術》(1993年第263期):39。
黃振家。〈品牌、行銷與博覽會〉。《管理雜誌》(2006年第388期):82-84。黃海鳴。〈偷天換日的藝術博覽會〉。《藝術家》(2005年第360期):290-293。
黃茜芳。〈版圖真有擴大嗎?檢視一九九七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典藏藝術》(1998年第64期):227-230。
黃淑媚。〈活力台北,藝術新視界-二○○五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開鑼〉。《藝術
家》(2005年第360期):276。
黃淑媚。〈藝術盛會,用熱情與愛河有約-二○○二年高雄藝術博覽會〉。《藝術
家》(2002年第331期):434-439。
楊佩玲。〈散播藝術的種子-第二屆中華民國畫廊博覽會〉。《藝術家》(1993年
第222期):204-206。
當代藝術新聞企劃部。〈台灣媒體在藝術產業進程的淪落〉。《當代藝術新聞》(200
6年第16期):82-83。
寧琤。〈滑鐵盧後的成功突圍-二○○六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典藏今藝
術》(2006年第171期):224-226。
廖瓊芳。〈第二十六屆FIAC搬新家蓄勢待發〉。《藝術家》(1999年第293期):354-359。
劉悅。〈台灣審美生活的新貌一九九二藝術博覽會〉。《雄獅美術》(1992年第260
期):61。
潘廣宜。〈東京藝術博覽會-日本畫廊全盛期來臨〉。《典藏投資》(2008年第7
期):72-79。
鄭林佳。〈透視當代,走向國際-思索台灣當代藝術的下一步〉。《藝術家》(2008年第394期):144-145。
鄭勝天。〈巴塞爾散記〉。《典藏今藝術》(2003年第131期):166-169。鄭勝天。〈馬德里的當代藝術風光〉。《典藏今藝術》(2007年第175期):212-215。鄭勝天。〈藝術博覽會的歷史經驗與趨勢-九二年亞洲與國際藝術市場在香港的
匯聚〉。《雄獅美術》(1993年第263期):28-38。
藝術家雜誌編輯部。〈十分嬈嬌的台灣語彙-二○○一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實
驗心情〉。《藝術家》(2001年第316期):132-133。
藝術家雜誌編輯部。〈台北的天空很藝術-九七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隆重登場〉。
《藝術家》(1997年第270期):192-193。
藝術家雜誌編輯部。〈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拓展藝術欣賞人口〉。《藝術家》(1996
年第248期):236-238。
藝術家雜誌編輯部。〈台灣藝術.國際展望-第一屆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藝
術家》(1995年第246期):176-181。
藝術家雜誌編輯部。〈第三屆畫廊博覽會總檢驗〉。《藝術家》(1994年第233期):
190-195。
藝術家雜誌編輯部。〈趕一場藝術的市集「2005 ART TAIPEI」現場掃描〉。《藝術
家》(2005年第360期):178-285。
藝術家雜誌編輯部。〈藝術台北ART TAIPEI 2005-年輕、國際的台北國際藝術
博覽會〉。《藝術家》(2005年第358期):260-261。
蘇怡如。〈二○○四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典藏今藝術》(2004年第139期):164。
蘇怡如。〈人氣、成交,皆創佳績!二○○五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圓滿落幕〉。《典
藏今藝術》(2005年第152期):96-98。
蘇怡如。〈寒冬已盡,春天還會遠嗎?二○○五年畫廊協會新年盼有新氣象〉。
《典藏今藝術》(2005年第149期):160-161。
論文資料
李宜修。〈九○年代台灣畫廊文化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暨藝術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二○○一。
涂榮華。〈台灣商業畫廊經紀方式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暨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三。
陳建勳。〈商品藝術化與藝術商品化之研究-視覺藝術產業的第一步〉。元智大
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二。
黃心儀。〈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畫〉。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五。
劉美芝。〈第三部門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中的角色研究〉。國立台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二○○四。
嚴碧梅。〈台灣在加入WTO後對視覺藝術產業之影響暨因應之道〉。元智大學藝
術管理研究碩士論文,二○○二。
網頁資料
丁書哲,中央美術學院資訊網,〈中國當代藝術博覽會的雙城記〉
<http://www.cafa.com.cn/news/?N=41>[2009-04-26]。
王焜生,〈德國藝術市場指標-科隆國際藝術博覽會〉,2005-12-21,
<http://www.oui-blog.com/emerson/archives/014531.html>[2009-07-22]。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二○○五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2005-03-17,
<http://www.boco.com.tw/ExhibitionDisplayInLand.aspx?Bid=B2007011
7001546>[2008-06-28]。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二○○七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年度主題〉,
<http://www.artsdealer.net/TAF/c_theme.htm>[2008-02-21]。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二○○七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歷年成果-二○○五〉,
<http://www.artsdealer.net/TAF/c_pass_05fr.htm>[2008-04-30]。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全球華人藝術網,〈Art Taipei 2008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2008-08-21,<http://artnews.artlib.net.tw/49/68/cover.html>[2009-05-15]。
文建會網站的國家文化資料庫,〈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h/search_meta.jsp?xml_id=0006
263702>[2008-02-2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h/search_meta.jsp?xml_id=000626
3702>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Art Taipei 2008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圓滿落幕成果豐碩〉,2008-09-03,
<http://cci.cca.gov.tw/page/p_02_1.php?a=1597>[2009-05-12]。
吳介祥,畫廊協會電子報,〈ARCO2006〉,2006-03-07,
<http://www.artsdealer.net/AGA/e_paper/20060307/20060307.htm>
吳介祥,畫廊協會電子報,〈科隆藝術博覽會會場報導〉,2005-11-15,
<http://www.artsdealer.net/AGA/e_paper/20051115/20051115.htm> [2008-02-21]。
吳介祥,畫廊協會電子報,〈展現與交易-Art Cologne藝術博覽會〉,2005-8-16,
<http://www.artsdealer.net/AGA/e_paper/20050308/20050308.htm>[2008-04-28]。
吳介祥,畫廊協會電子報,〈德國當代畫廊協會介紹〉,2005-11-08,
<http://www.artsdealer.net/AGA/e_paper/20051108/20051108.htm> [2008-02-24]。
吳垠慧,中時電子報,〈北京中藝博,亞洲藝起來〉,2008-04-09,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content/newscontent-
artnews/0,3457,112008040900005+110513+20080409+news,00.html> [2009-04-23]。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協會簡介,無日期,
<http://www.avat-art.org/first.html> [2009-07-16]。
林文珊,畫廊協會電子報,〈巴黎Fiac藝術博覽會及其市場觀察〉,2005-10-18,
<http://www.artsdealer.net/AGA/e_paper/20051018/20051018.htm>[2008-02-24]。
林文珊,畫廊協會電子報,〈畫廊參展藝博會致勝關鍵〉,2005-8-16,
<http://www.artsdealer.net/AGA/e_paper/20050816/20050816.htm#sub01
> [2008-04-21]。
袁思陶,〈二○○七秋季藝術博覽會短兵相接,競爭更加激烈〉,2007-02-06,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7
-02/06/content_5701520.htm> [2009-05-28]。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台灣藝術教育網,〈二○○五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四月八日隆重豋場〉,2005-03-22
<http://ed.arte.gov.tw/ch/News/content_5.aspx?AE_SNID=867>[2008-01-08]
陳盈珊,中國時報,〈二○○五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後續報導-藝術博覽會閉幕
成交達八千萬〉,2005-04-13,
<http://www.artsdealer.net/AGA/e_paper/20050419/20050419.htm>
[2008-02-21]。
就在藝術國際有限公司,〈2006曾執行案例—ART TAIPEI 2006台北國際藝術博
覽會〉,<http://blog.yam.com/pfulfill/article/10330678> [2008-03-10]。
畫廊協會,2007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成果紀錄,〈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
會創十四年新高,總成交金額:新台幣四億五千萬,登上亞洲藝術市場
交易之首要平台〉<http://www.artsdealer.net/AT_2007/news.html> [2008-03-10]。
畫廊協會,2007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成果紀錄,〈媒體報導〉
<http://www.artsdealer.net/AT_2007/tv.html> [2008-03-10]。
黃亞紀,畫廊協會電子報,〈全球藝術博覽會系列報導:秋季歐洲博覽會之爭-
看FIAC如何爭取回博覽會龍頭地位/ 看Art Forum Berlin如何慶祝其十
週年〉,2005-10-04,
<http://www.artsdealer.net/AGA/e_paper/20051003/20051003.htm> [2008-02-28]。
楊琳,新浪新聞〈誰在贊助藝術〉,2009-05-23,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90523/1742646.html>
[2009-06-02]。
趙力,〈藝術博覽會:全球化的幸運與區域間的挑戰〉,2007-10-05,
<http://www.hwxart.com/ReadNews.asp?NewsID=2270> [2008-03-28]。
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http://artbeijing.net/plus/list.php?tid=5>
RUMOTAN ARTNEWS,〈董夢陽-籌備二○○六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2008-12-01,<http://www.artnews.rumotanart.com/node/459> [2009-05-24]。
RUMOTAN ARTNEWS,〈藝術北京二○○七當代藝術博覽會〉,2008-10-03,
<http://www.artnews.rumotanart.com/node/174> [2009-05-28]。
RUMOTAN ARTNEWS,〈藝術北京二○○八當代藝術博覽會〉,2008-10-03,
<http://www.artnews.rumotanart.com/node/175> [2009-05-30]。
外文資料
Patricia Mainardi, Art and Politics of the Second Empire: The Universal Expositions of 1855 and 1867. New He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
Paul Michaud, “ARCO Madrid Fair a Success for Exhibitors.” Art Business New 27
(May 2000): 30.
Iain Robertson.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Art Markets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Bonoma, Thomas V., “Get More Out of Your Trade Show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1, 1983, pp.75-83。
ARCO,<http://www.ifema.es/ferias/arco/in.html>
Art Basel,<http://www.artbasel.com/go/id/ss/>
Art Cologne,<http://www.artcologne.com/thefair/>
Art Vista, Art Fair Calendar,<http://www.artvista.de/>[2008-03-10]。
Colin Gleadell “Battle of the art fairs,” Telegraph,(2005-10-03)
<http://www.telegraph.co.uk/arts/main.jhtml?xml=/arts/2005/10/03/
babattle.xml> [2008-02-10]。
FIAC,<http://www.fiac.com/>
“FIAC 2005:The French contemporary art market,” From Art Market Insight,
<http://www.artmarketinsight.com/wallet/ami/fulltextsearch>[2008-02-08]。
“French market: contemporary art takes centre stage in October,” From Art Market Insight,<http://www.artmarketinsight.com/en/art_article.aspx?idfromE=&
from=S&id=190>[2008-02-08]。
Koelnmesse,<http://www.koelnmesse.com/>[2008-02-28]
Roman Kraeussl, “The German Art Market,” From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986299>[2008-02-26]
Tom Horan, “The Olympics of the art world,” Telegraph,(2004-06-28)
<http://www.telegraph.co.uk/arts/main.jhtml?xml=/arts/2004/06/28/babas
26.xml&page=1>[2008-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