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06: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晶芬
研究生(外文):Chen, Chin Fen
論文名稱:馬來西亞華人的年節習俗與神話傳說—— 以檳榔嶼華裔族群為主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Malaysian Chinese New Year customary legends: Based on the Local born Chinese of Penang Island
指導教授:高莉芬高莉芬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83
中文關鍵詞:人日撈生天公信仰五福信仰請火儀式元宵節
外文關鍵詞:the 7th day of 1st. month of the lunar New YearSupreme God beliefGod of wealththe ritual fire ceremonylattern festiv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15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馬來西亞華人的年節習俗與神話傳說,結合了在地化生活經驗的實踐,融通多元種族的文化習俗,也沿襲繼承了傳統,在文化抉擇認同感上是具有革新的適應性與長遠的價值觀,這項象徵著宇宙歷史永恆的回歸,賦予了每個檳榔嶼華人經歷一個生命禮俗的「通過儀式」而產生不朽的生命能量。

檳榔嶼鍾靈毓秀,位於馬來西亞北部,享有印度洋上的「綠寶石」和「東方明珠」稱譽,自1786年開埠迄今,具有逾2百多年悠久歷史,是馬來西亞第二大城市,更是擁有華裔族群最多的一個州屬 。以檳榔嶼華人年節習俗與神話傳說作為一個研究個案,是基於檳榔嶼原初為南渡馬來半島的華人移民定根的橋頭堡,並且佔全國華人人口比例最多的一個州屬,而且州的主政權一直以來是由華人所主導。

隨著華裔先民的南遷移居定根,華人年節文化薪火相傳地在異域開枝散葉,有關華人的年節習俗和神話傳說也就隨著傳統文化的傳播,注入在地新文化元素,形塑出具有特殊性的檳榔嶼華人年節文化與華人年節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傳統習俗。年節習俗和相關神話傳說的傳承,千百年來一直被完整地保留在那永恆的神聖時空,並且與時並進,衍生出非凡的象徵意義和文化意涵,深深地影響著檳榔嶼的華人世俗社會。

本論文主題分為三大部分,探討檳榔嶼「華人年節習俗與傳統文化」,專注於華人年節的一些傳統風俗習慣、文化與宗教祭祀信仰,並結合在地化的生活禮儀,反映出移民原生情感聯繫的移植,充滿了兆驗和禁忌;「年」的傳說在時間和空間中所產生的概念與面向、特殊的人日撈生慶祝儀式、新春廟會活動的象徵意義以及峇峇娘惹的元宵節活動,展現出先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原始思維方式,經過長期的經驗累積、生活情境體會、人生成長智慧的啟發,以及生命禮俗的通過儀,詮釋出華人社群文化的認同與文化混生現象。

其次,華人在新春節日中的祈福求財啟智慧的民俗信仰與傳統習俗文化的傳承關係密切,本文將探討福、祿、壽、喜、財等五福神話傳說的來源與發展,尤其是檳榔嶼華人最為重視的地域性福德正神廟請火祈願儀式以及五方五土龍神與唐番地主財神的敬奉,更是充滿著華人對佛、道、民間信仰的神明傳說、神聖空間特性、象徵意義的崇高想像,以及背後所涉及隱匿性的黨派組織所構成的華人社會根源,尤其與華人日常生活習俗息息相關。

最後一部分將探討檳榔嶼華人對天公信仰的崇拜,天公信仰是檳榔嶼各籍華裔社群,尤其是閩南籍福建人士認為天大過年的一個節日,這也是一種原始情懷的延伸,從原初華人聚集的姓氏橋周姓橋民及天公壇古廟每年盛大的祭拜天公儀式當中,可以窺視究竟。本論文亦試圖結合臺灣與檳榔嶼華人春節慶典與民間習俗傳說的世俗經典文化,作互文性的比較,從中區別兩地華人傳統春節慶典儀式和春節習俗傳說在生活層次條件下的發展。


The study of this topic is with great value. It is important to compare with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festival and customary legends between Taiwan and Penang , then it should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between each othe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ew year festival in Penang intergrated the multi-enthic cultures and customs, either to inheritate the traditional, or to create the new local culture from the cultural identity.

Penang Island is established in 1786, which is the second largest city with most enthic group of Chinese lived. It is located at the northern part of Malaysia Penisula and known as “Emerald” or “Pearl of Orient” on the Indian Ocean.

This thesis is study mainly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ew Year Customary Legends of Penang Island. The Chinese New Year Culture is moved with the Chinese anscestors accordingly and spread widely on the isl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ew Year customary legends are dessimanated with new local culture elements which added into it, and becomes the unique custom in the region that affected the local born Chinese of Penang Island thoroughly.

The main topic of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ly, to study the traditional and regeneration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It is related to various traditional customs, cultures and beliefs in religious worship which integrated with the local etiquette. Secondly, to study the God of wealth in folk custom, especially the custom legend regarding about the Penang Fu De Zheng Sheng(God of wealth) in lightening the ritual fire ceremony. Lastly but no least, to study the Supreme God festival in Chew Jetty.




摘要…………………………………………………………………………………i
Abstract……..……………………………………………………………………..iii

第臺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 研究動機……………………………………………………………..1
二、 研究目的……………………………………………………………..6
第二節 研究範圍、現況、計畫架構與綱領………………………………..8
一、 研究範圍的界定……………………………………………………..8
(一)「華人」的定義.……………………………..……………………….8
(二)年節習俗與神話傳說的定義 …..………………………………….11
1. 新春年節的定義 ….…………………………………….…………12
2. 神話的定義 …….……………………………………………….…14
3. 傳說的定義...…………………………………………………….…18
4. 民間故事的定義 ………………………………………………....20
二、 研究現況與與前人研究成果回顧………………………………….21
(一)民俗文化性研究成果…………………………………………….…22
(二)宗教性研究成果………………………………………………….…22
(三)地理風俗性研究成果…………………………………………….…22
(四)中國春節研究成果………………………………………………….23
(五)臺灣春節文化與財神信仰研究成果…………………………….…24
(六)馬來西亞華人歲時節令文化習俗與傳說研究成果…………….…26
三、 研究架構與內容綱領…………………………………………….…28
(一)神聖的新春年節文化傳說意涵………………………………….…29
(二)廟會活動的脈絡發展….……………………………………………29
(三)財神信仰的功能性………………………………………………,…30
(四)天公誕的神聖根源……………………………………………….…30
(五)峇峇與娘惹(Bapa dan Nyonya)文化的軌跡 ……………………... 30
第三節 研究方向所面對的困難與解決途徑、預期成果…………….……32
一、 研究方向所面對的困難與解決途徑………………………….……32
二、 預期成果………………………………………………………….…32
附件1: 圖表………….……………………………………………………...34
附件2: 圖像…………………………………………………………………36

第貮章 檳榔嶼華人傳統新春節俗文化…………………………………….38
第一節 節氣、節日與節慶的定義 ………………………………………...38
一、 節氣的定義………………………………………………………….38
二、 節日的定義………………………………………………………….40
三、 節慶的定義 ………………………………………………………...45
四、 傳統春節的節俗定義……………………………………………….46
第二節 檳榔嶼華人民俗文化……………………………………………….47
一、 節慶習俗與文明智慧……………………………………………….47
二、 檳榔嶼節慶文化發展與華人民俗………………………………….48
第三節 年的概念與傳說…………………………………………………… 50
一、 年的概念…………………………………………………………… 50
二、 年的三個面相……………………………………………………….52
(一) 春天現身的鼍龍…………………………………………………….54
(二) 植物神的歸返形式…………..……………………………………...57 (三) 無所不在的雷神………………………………………………….....60
第四節 檳榔嶼的傳統迎春習俗活動………………………………….……63
一、 節日慶典隱含豐富生活經驗與社會內容……..…………………...63
二、 檳榔嶼人日撈生習俗……………………..………………………...64
(一) 剪彩戴勝寓寄入新從新…………………………………………….64
(二) 人日撈生的吉祥文化……………………………………………….66
第五節 檳榔嶼元宵燈節習俗活動……………………….…………………67
一、 峇峇與娘惹文化圈的元宵節民俗活動…………………………….69
(一) 娘惹十五暝游夜街賞月宵………………………………………….71
(二) 馬來班頓詩與音樂結合的歌舞表演……………………………….72
二、 男女出游之擲果結緣 …..………………..………………………...75
三、 節慶飲食與民俗文化 …………………………………………….76
第六節 檳榔嶼新春廟會慶新春….…………………………………………77
一、 新春廟會的源由.……………………………………………………77
二、 檳榔嶼的新春廟會內涵..…………………………………………...79
(一) 榔嶼新春廟會活動結合南洋人文氣息….…………………………79
(二) 老街舊建築成廟會場所的特殊性…….…………………………....80
(三) 廟會活動反映民間技藝與民俗文化….……..………………….….81
三、 臺灣新春廟會承襲宗教文化傳統 .…………………………….….82
第七節 小結:年的傳奇與節日敘事 ….……………………………….….83
一、 「年」的傳說賦予華人與時併進的新生命力……….……………84
二、 新春節慶文化活動意涵…………………………….……………… 85
三、 檳榔嶼華人文化的消融 ………..……………..…………………...86
附件3: 春節活動氣氛……………….……………………………………....87
附件4: 新春廟會慶典活動照片 ….………………………………………..91
附件5: 峇峇與娘惹文化 .…………………………………………………..95
附件6: 元宵夜擲柑果場景 .………………………………………………..96

第參章 檳榔嶼華人春節與民俗五富神話傳說.,,...........................................97
第一節 華人生活核心的五富信仰..…..……..……..………………………..99
一、 「五」數字的吉祥意涵……………..……………………………...100
二、 五富楷模郭子儀街:百崎回族後裔共祖…………………..……....101
(一) 檳榔嶼百崎回族擁波斯人血統 …..…………………………….....102
(二) 檳榔嶼民間流傳的廣澤尊王神話傳說………………………….....103
(三) 檳榔嶼百崎回族郭氏的新生.……………………………………....104
第二節 福:檳榔嶼百福迎祥的風俗文化.………………………………....105
一、 民間福神信仰與新春禁忌 ….……….……………….…………....106
(一) 檳榔嶼華人的新春禁忌………………………………………….... 106
(二) 檳榔嶼民間福神信仰類型……………………………………….....108
甲、 天上星宿信仰.…………………………………….……….………..113
(1) 木星入春主萬物茂盛.….…………………………………………...113
(2) 安奉太歲禮俗...……….…………………………………………… 115
乙、 檳榔嶼敬奉的道教福神...………………………….……………….116
(1) 天官賜福萬事亨通………………………………….……………....116
(2) 北方玄武普福兆民………………………………….………………117
(3) 賜福鍾馗驅邪鎭妖………………………………….………………118
(4) 郭子儀賜五福永終………………………………….……………....119
丙、 檳榔嶼敬奉的佛教福神……………………….………….………...120
(1) 多聞多除惑解障賜財福……………………….…………………....120
(2) 妙見菩蕯消災增福壽………………………….……………………120
(3) 和合二聖主婚姻獻吉祥……………………….…………………....121
(三) 檳榔嶼華人重視福、祿、壽三星於一體….….…………………...122
二、 檳榔嶼天官賜福與天公崇拜 .….………….….…… ……………..124
第三節 祿:五文昌信仰與傳說…..….…..………….….…………………..126
一、 文昌祿星的衍化…..………………………….…………………… .126
(一) 文昌帝君主仕途升遷 ...……………………….…………………...127
(二) 魁星點斗獨佔鰲頭 ………………………….…..………….…… 128
(三) 關公主宰文教功祿………………………….………………….…...130
(四) 呂仙師主文運昌盛 …………………………….…………………131
(五) 朱衣神輔文事掌功名…………………………….………………..132
二、 檳榔嶼祿神信仰的類型…. ……………………....……………….133
三、 檳榔嶼祿神信仰的崇拜…………………………………………...136
(一) 檳榔嶼廣福宮祭祀文昌神 ….………………….…………….......137
(二) 臺灣文昌神祭祀風氣鼎盛…...……………………….…………...138
第四節 壽喜:吉祥與祥壽信仰崇拜 .……..…………………….………...139
一、 壽:壽星主人間福壽 ……………………….………….…………139
(一) 星宿壽星:角亢、南極老人與南斗……………………….……..139
甲、 角亢在辰萬物始生…………………………………….……..……139
乙、 南極仙翁降福壽……….………………………….…….…………140
丙、 南斗星君註長生…………………………………………………...141
(二) 檳榔嶼道教壽神信仰………………………………………….......142
甲、 西王母與天地同壽………………………………………………...142
乙、 彭祖注重養生致壽..………………………………………..…….. 144
丙、 長壽麻姑獻瑞….…………………………………………………..145
(三) 檳榔嶼佛教壽神信仰……………………………………………...146
甲、 長壽三佛賜福智長壽………………….…………………………..146
(1) 無量壽佛壽命無量…………………………………………….......146
(2) 白度母救拔八難………………………………………………….. 147
(3) 尊勝佛母除煩消障………………………………………………. .147
乙、 吉祥長壽五佛母佑康壽….………………………………………..148
二、 檳榔嶼壽神信仰類型……………………… …………………......148
(一) 檳榔嶼壽神信仰 …..……………………………………………...153
三、 喜:吉祥喜神象徵福祿壽…………………………..………….....154
(一) 喜鵲與喜蛛寓意吉祥 ………………………………………….....155
甲、 人有喜徵則鵲鳴…………………………………………………...155
乙、 喜蛛寓意百事喜…………..……………………………………… 156
四、 檳榔嶼迎喜神的習俗 .………………………………….…….…157
第五節 財:檳榔嶼春節祈富求財習俗….……………………………… ..158
一、 檳榔嶼財神的神話傳說與類型….....…..…………..…………… .159
(一) 佛道財神共融致富人間…………………………….……….….....168
甲、 玉封至富財帛星君降鸞.....……………………………..………....169
乙、 文財神:范蠡與沈萬三…………………………………..……... .170
(1) 智慧財神范蠡………………………………………………..….... 170
(2) 沈萬山富可敵國………………………………………………..... .171
丙、 武財神:關雲長與趙公明……………………………..……….....172
(1) 道德化財神關羽…………………………………………..………..172
(2) 趙公明迎祥納福…………………………………………………...172
丁、 檳榔嶼佛教財神信仰..…………………………………………….173
(1) 四大天王護持眾生…………………………..…………………….173
(2) 象頭財神有求必應……………………………..………………….175
(3) 善財童子普渡眾生………………………………..……………….175
(4) 五姓藏巴拉主財源廣進……………………………..…………….176
(二) 自然神與招財寶神.…………….…………………………….........177
(三) 佛教財神的財寶觀....……………..…………………………….....180
第六節 檳榔嶼土地神文化的傳承……………………………………......182
一、 檳榔嶼唐番地主財神的時空演變 …………………..………......183
(一) 五方五土龍神和唐番地主財神…………………………………..184
(二) 蕃地拿督公信仰…………………………………………………..185
二、 檳榔嶼福德正神信仰.…....……………………………………….186
三、 象徵經濟走向的請火儀式...……………………………………...189
(一) 寶福社大伯公的請火儀式………………………………………. 189
(二) 萬腳蘭青龍廟的請火儀式………………………………………..190
第七節 小結…..…………………………………………………………....191
附件7: 福德正神廟與青龍廟的請火儀式………..…………………….....194
附件8: 臺北市文昌廟祈願福祿俱全…………………………….………..197
附件9: 檳榔嶼的五福財神和土地神….……….……………………….....198

第肆章 檳榔嶼華人春節與天公神話傳說………………………..…… …202
第一節 敬天畏神的天公信仰………………………………………….......203
一、 天公信仰的淵源.….…………………………….…………………204
(一) 殷文化的天人關係…..……………………………….………… ...205
(二) 周文化的皇天上帝……………………..………………………….206
(三) 戰國秦漢的天帝觀…..…………………...……….…………..…...206
二、 上天信仰習俗的發展 …………….……..…………….………….208
(一) 玉皇大帝的由來 .…………..….…….….………………….…......209
(二) 玉皇大帝的神話傳說..…………..…….……………….………... .214
第二節 檳榔嶼天公信仰的傳說 ...………….…….………………….......218
一、 閩南人的天公神話傳說 ...……………..……….……...………....219
第三節 天公誕與姓氏橋橋民的淵源 …..……..……..….………………...220
一、 檳榔嶼姓氏橋緣起..……….………..……………………………..222
二、 姓氏橋與華裔社群的淵源 .………...……….…….……………...224
(一) 姓周橋(Chew Jetty) .....…………………….…….………………..225
(二) 姓李橋(Lee Jetty) ..….……………….…………….……………...225
(三) 姓林橋(Lim Jetty) ...….…………………………………………....226
(四) 姓陳橋(Tan Jetty) ....………………………………………………227
(五) 雜姓橋(Mixed Surname Jetty) ..…………………………………..228
(六) 姓楊橋(Yeoh Jetty) .……………..……………….………………..228
(七) 姓王橋(Ong Jetty) ...……………………..………………………..229
(八) 姓郭橋(Koay Jetty) ….……………………………..……………..229
(九) 平安橋(Peng Aun Jetty) …………………………………………..230
三、 檳榔嶼天公誕慶典祭祀儀式...…………………………………...231
(一) 祭拜天公的避諱與禁忌....………..………………………………232
(二) 祭祀天公的主要供品….………………………………………….234
(三) 姓周橋慶祝天公 .….……………………………..………………235
(四) 檳榔嶼天公壇奉祀玉帝天尊………………………….………….235
第四節 檳臺兩地慶祝天公誕的異同..……………………………………236
一、 檳臺民俗文化古風遺存….…………………………………..…...237
二、 臺灣信眾慶天公生 ….……………………………………….…..237
第五節 小結…….……………………………………………………….....242
一、 民間信仰為原始文化的傳承 ..……………………………..……242
二、 姓氏橋成天公信仰的習俗文化中心…………………………......243
三、 玉皇天尊信仰的價值觀 …………………………………………243
四、 通俗信仰融於民間習俗 …………………..……………………..244
附件10: 天官賜福與天公爐………………………………………………...245
附件11: 姓氏橋的舊有風貌…………………………………………………246
附件12: 姓氏橋慶天公誕……………………………………………………247

第伍章 結論 .…………………………..………………………………......253
第一節 檳榔嶼華人春節文化的含義與生成演變…..……………………253
第二節 檳榔嶼華人過年文化的世俗情趣………………………………..254
第三節 檳臺兩地慶新春風俗的比較…………………………..………....256
第四節 歡慶年節不忘敬天祀地祭祖親人………………………………..257

第陸章 參考文獻…………………………………………………………...259

甲、 古籍類

1.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2。
2.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記勝》,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
3.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出版社,1995。
4. 〔清〕孫希旦撰,《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8。
5. 〔清〕清康熙聖祖仁皇帝禦定,《禦定歷代賦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6. 〔清〕《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 〔清〕李光地,《禦定月令輯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8. 〔清〕厲鶚,《宋詩紀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3月。
9. 〔清〕李光地,《禦定月令輯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11. 〔清〕於敏中、英廉等奉敕編,《欽定日下舊聞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12. 〔清〕顧錄:《清嘉錄》,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8。
13. 〔清〕司馬遷,楊家駱主編《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5,中國學術類編。
14. 〔清〕紀昀等撰,《武英殿本西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印書館,1984。
15. 〔清〕沈嘉轍等撰:《南宋雜事詩》,臺北:文海出版社,《宋史資料萃編》,1981.6。
16. 〔清〕沈翼機等撰:《浙江通志》,臺北:華文書局,《中國省志彙編》,1967。
17. 〔清〕唐晏,《天咫偶聞》,臺北:文海書局,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2輯,1966.10。
18.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11。
19. 王雲五主編,《禮記集解》上冊,上海市:商務出版社。
20. 〔清〕范祖述,《杭俗遺風》,藝文印書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清同治六年福州王氏刊本景印。
21. 〔清〕周人甲撰,《管蠡匯占》,清道光刻本。
22. 〔清〕佚名,《史記疏證》,清鈔本。
23. 〔清〕王先慎著,《韓非子集解.解老第二十》卷六,清光緒二十二年刻本。〔清〕陳夢雷編撰:《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
24. 〔清〕徐卓撰,《節序日考.天官賜福辰》卷四,清嘉慶刻本。
25. 〔清〕孫志祖撰,《讀書脞録》,清嘉慶刻本。
26. 〔清〕朱彬撰,《禮記訓纂.祭統第二十五》,清咸豐宜祿堂刻本。
27. 〔清〕顧炎武撰,《日知錄》,清乾隆刻本。
28. 〔清〕李調元撰,《全五代詩》,清函海本。
29. 〔清〕〔清〕邵晋涵撰,《爾雅正義》,清乾隆刻本。
30. 〔清〕褚人穫撰,《堅瓠集》,清康熙刻本。
31. 〔清〕錢大昕撰,《十駕齋養新録附餘録》,清嘉慶刻本。
32. 〔清〕鄧顯鶴輯,《沅湘耆舊集》,清道光二十三年鄧氏南邨艸堂刻本。
33. 〔明〕郎瑛,《七修類稿》,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999。
34. 〔明〕洪楩編,《清平山堂話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
35. 〔明〕陳耀文,《天中記》,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類書叢刊,1991。
36. 〔明〕西天竺藏版七卷本.無名氏輯,《三教源流聖帝佛祖神大全》,明刊本(影印本),臺北市:臺灣學生,1989.11。
37. 〔明〕黃佐,《泰泉鄉禮》,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宋〕莊綽,《雞肋編》,中華書局,1983.3。
38. 〔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39. 〔明〕許次紓撰,《許然明先生茶疏》,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1965。
40. 〔明〕劉若愚,《明宮史》,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1965。
41.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世界書局,1963.5。
42. 〔明〕萬民英撰,《星學大成》,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3. 〔明〕邢雲路撰,《古今律曆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4. 〔明〕程敏政輯,《明文衡》皇明文衡卷,四部叢刊景明本。
45. 〔明〕王逵撰,《蠡海集》,明稗海本。
46. 〔明〕鄭以偉撰,《靈山藏》,明崇禎刻本。
47. 〔明〕李實,《蜀語》,臺北:藝文印書館,據乾隆李調元輯刊涵海本影印,百部叢書集成。
48. 〔明〕李時珍撰,《本草綱目》,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9. 〔明〕毛晋輯,《六十種曲》,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
50. 〔明〕譚綸撰,《譚襄敏公遺集》,清嘉慶二十四年鄒庭芳活字本。
51. 〔明〕佚名撰,《天元玉曆祥異賦》,舊鈔本。
52. 〔明〕李贄撰,《焚書》,明刻本。
53. 〔明〕臧懋循撰,《元曲選》,明萬曆刻本。
54. 〔明〕楊慎撰,《譯苑醍醐》,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5. 〔明〕淩迪知撰,《萬姓統譜》,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6. 〔明〕梁儲撰,《鬱洲遺稿》,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57. 〔明〕張鳳翼撰,《處實堂集》,明萬曆刻本。
58. 〔明〕釋心泰,《佛法金湯編》卷十,明萬曆二十八年釋如惺刻本。
59. 〔元〕托克托,《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60.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61. 〔元〕方回:《桐江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62. 〔元〕辛文房撰,《唐才子傳》卷十,清佚存叢書本。
63. 〔元〕熊朋來撰,《五經說》,清通志堂經解本。
64. 〔元〕佚名所撰,《法海遺珠》,明正統道藏本。
65.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清浙江書局本。
66. 〔元〕劉一清撰,《錢塘遺事》,清光緖刻武林掌故叢編本。
67. 〔元〕嶽熙載撰,《天文精義賦》,清光緖碧琳瑯館叢書本。
68. 〔元〕趙孟頫撰,《松雪齋文集》,四叢刊景元本。
69. 〔元〕洪希文撰,《續軒渠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70. 〔宋〕羅燁撰:《醉翁談錄》,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宛委別藏清抄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1999。
71. 〔宋〕周淙纂修:《乾道臨安志》,北京:中華書局,《宋元方志叢刊》,1990。
72. 〔宋〕施諤纂修:《淳祐臨安志》,北京:中華書局,《宋元方志叢刊》,1990。
73. 〔宋〕潛說友纂修:《咸淳臨安志》,北京:中華書局,《宋元方志叢刊》,1990。
74.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75.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76.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7. 〔宋〕高承,《事物紀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8. 〔宋〕周密,《癸辛雜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9.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80.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1. 〔宋〕熊克,《中興小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2. 〔宋〕樓鑰,《攻媿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3. 〔宋〕陸遊:《劍南詩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4. 〔宋〕陸遊:《渭南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5.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6. 〔宋〕王十朋:《梅溪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7. 〔宋〕王安石,《臨川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8. 〔宋〕范成大,《吳郡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89.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90. 〔宋〕熊克:《中興小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91. 〔宋〕高承:《事物紀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92.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93. 〔宋〕王與之,《周禮訂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6.3。
9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6.3。
95. 〔宋〕陳著《本堂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96. 〔宋〕任詢:《中洲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97. 〔宋〕方夔《富山遺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98. 〔宋〕胡仲弓,《葦航漫遊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99. 〔宋〕劉克莊:《後村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100. 〔宋〕周紫芝,《太倉稊米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101. 〔宋〕曾慥,《類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102. 〔宋〕魏了翁,《鶴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103. 〔宋〕龐元英,《文昌雜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104.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105. 〔宋〕邵博,《聞見後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106. 〔宋〕梅堯臣:《歲時雜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107. 〔宋〕趙升:《朝野類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108. 〔宋〕李覯:《李覯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109. 〔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勝錄》,臺北:文海出版社,《宋史資料萃編》,1981.6。
110. 〔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臺北:文海出版社,《宋史資料萃編》,1981.6。
111. 〔宋〕王得臣:《麈史》,中文出版社,清˙鮑廷博輯,《知不足齋叢書》,1980.10。
112. 〔宋〕周密:《武林舊事》,京都:中文出版社,《知不足齋叢書》,1980.10。
113. 〔宋〕吳自牧:《夢粱錄》,京都:中文出版社,《知不足齋叢書》,1980.10。
114. 〔宋〕周煇,《清波雜志》,京都:中文出版社,《知不足齋叢書》,1980.10。
115.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20卷,乙集20卷,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1,臺初版,據明鈔校聚珍本影印。
116. 〔宋〕袁褧,《楓窗小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
117. 〔宋〕吳字牧著,《夢梁錄》二十卷,台北市:興中出版,1964。
118. 〔宋〕潘自牧撰,《記纂淵海》,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9. 〔宋〕周必大撰,《玉堂雜記》,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0. 〔宋〕陳暘撰,《樂書》,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1. 〔宋〕胡宿撰,《文恭集》,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122. 〔宋〕邵雍輯,《夢林玄解》,明崇禎刻本。
123. 〔宋〕陸佃撰,《爾雅新義》,清嘉慶十三年陸氏三間草堂刻本。
124. 〔宋〕釋贊寧撰,《宋高僧傳》,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125. 〔宋〕徐元杰撰,《楳野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6. 〔宋〕陳思編,《兩宋名賢小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7. 〔宋〕王柏撰,《魯齋集》,民國續金華叢書本。
128. 〔宋〕趙彥衛撰,《雲麓漫鈔》,清咸豐涉聞梓舊本。
129. 〔宋〕張洞玄撰,《玉髓真經》,明嘉靖刻本。
130. 〔宋〕張君房撰,《雲笈七籤》,四部叢刊景明正統道藏本。
131. 〔宋〕許洞撰,《虎吟經》,明刻本。
132. 〔宋〕李昉撰,《太平廣記》,民國景德明嘉靖談愷刻本。
133. 〔宋〕歐陽修撰,《新唐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34. 〔宋〕歐陽修撰,《太常因革禮》,清廣雅書局叢書本。
135.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藝文印書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七》。
136. 〔宋〕陳元靚,《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據元至順建安椿莊書院刻本影印。
137.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藝文印書館,《歲時習俗資料匯編》。
138. 〔宋〕張栻撰,《癸巳論語解》,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9. 〔宋〕呂太古編,《道門通教必用集》,明正統道藏本。
140. 〔宋〕洪邁,《夷堅志》,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影宋抄本影印。
141. 〔宋〕羅願撰,《爾雅翼》,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2. 〔宋〕謝維新編,《事類備要》,清文淵閣四庫書本。
143. 〔金〕元好問撰,《唐詩鼓吹》,清順治十六年陸貽典錢朝鼒等刻本。
144. 〔五代〕杜光庭撰,《廣成集》,四部叢刊景明正統道藏本。
145. 〔五代〕劉昀著,《舊唐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46. 〔五代〕韋糓撰,《才調集》,四部叢刊景清錢曾述古堂景宋鈔本。
147. 〔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8.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149.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0. 〔唐〕李昉,《太平禦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1. 〔唐〕杜祐,《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2. 〔唐〕黃滔撰,《黃禦史集》,唐黃先生文集卷,四部叢刊景明本。
153. 〔唐〕瞿曇悉達撰,《唐開元占經》,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4. 〔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四部叢刊景明本。
155. 〔南朝梁〕沈約,《宋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156.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藝文印書館,《歲時習俗資料匯編三十》。
157. 〔南北朝〕任昉撰,《述異記》,明漢魏叢書本。
158. 〔南北朝〕范曄撰,《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159. 〔南北朝〕庾季才撰,《靈臺秘苑》,清文淵略四庫全書本。
160. 〔晉〕郭璞撰,《爾雅疏》,清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161.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2. 〔晉〕葛洪:《西京雜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3. 〔晋〕葛洪撰,《西京雜記》卷三,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
164. 【三國】諸葛亮撰,《諸葛武侯文集》,清正誼全書本。
165. 〔漢〕應劭,《風俗通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3。
166. 〔漢〕應劭撰,《風俗通義》十卷,上海市:商務出版社。
167. 〔漢〕黃石公撰,【宋】張商英注,《素書》,明漢魏叢書本。
168. 〔漢〕王充撰,《論衡》,四部叢刊景通津草堂本。
169. 〔漢〕劉向撰,《列仙傳》,明正統道藏本。
170. 〔漢〕鄭玄撰,《周禮》,四部叢刊明翻宋嶽氏本。
171. 〔漢〕戴德撰,【南北朝】盧辨注,《大戴禮記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72. 〔漢〕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附校勘記,阮元重刊宋本。
173. 〔漢〕鄭玄注,孔穎達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附校勘記,阮元重刊宋本。
174. 〔春秋戰國〕孟軻撰,【漢】趙岐注,《孟子》,四部叢刊景宋大字本。
175. 〔春秋戰國〕韓非撰,《韓非子》,四部叢刊景清景宋鈔校本。
176. 〔秦〕呂不韋撰,《呂氏春秋.音初》,四部叢刊景明刊本。
177. 〔周〕鬼谷子撰,【唐】李虛中注,《李虛中命書》,清守山閣叢書本。
178.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註,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附釋音春秋左傳注疏卷,清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乙、 中文專書論著

179. 李豐楙著,《慶典禮俗》,臺北縣蘆洲市:空大,2011.8,初版。
180. 杜忠全著,《島城的那些事兒》,馬來西亞怡保:怡保觀音堂法雨小組,2010.12。初版。
181. 芭芭拉.沃森.安達婭(Andaya, B. W.)、倫納德.安達婭(Andaya, L.)著,黃秋迪譯,《馬來西亞史》(A History of Malaysia),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6第1版。
182. 紅韋著,《年的三副面孔─中國時間文化的前世今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第1版。
183. 曾錦華著,《呂氏春秋.十二紀》紀首、《淮南子.時則訓》及《禮記.月令》之比較研究,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出版社,2010.3,初版。
184. 蘇慶華著,《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選集》卷三,吉隆坡:聯營出版〔馬〕有限公司, 2010.10,初版。
185. 國家科學委員會主辦、中興大學中文系合辦,2009「『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9.12.18/19。
186. 杜忠全著,《老檳城.老生活》,馬來西亞:大將出版社,2009.12,第一版第二刷。
187. 鹿憶鹿編著,《臺灣民間文學》,臺北市:里仁,2009.9。
188. 杜忠全著,《老檳城路誌銘》,馬來西亞:大將出版社,2009.8,第一版。
189. 楊利慧著,《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7,第1版。
190. 諾布旺典著,《唐卡中的財神》,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2009.6,2版。
191. 〔法〕祿是遒著,據〔英〕甘沛澍英譯本,沈婕、單雪譯,《中國民間崇拜 崇時習俗》,上海:上海科學技藝文獻出版社,2009.4,第1版。
192. 鄭文泉、傅向紅主編,《粘合力與張力:當代馬來西亞華人族群內關係》,加影: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族群研究中心,2009.4。
193. 王琛發著,《從歷史和經典看玄天上帝神啟的演變》,檳城:馬來西亞檳城州武山中靈宮出版,2009.3。
194. 王守恩著,《諸神與眾生:清代、民國山西太谷的民間信仰與鄉村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第1版。
195. 李豐楙著等合著,《馬來西亞與印尼的宗教與認同:伊斯蘭、佛教與華人信仰》,臺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研究專題中心出版),2009。
196. 顧長永著,《馬來西亞:獨立五十年》,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
197. 汪小洋編,《中國百神圖文志 ─原始神、宗教神和民間神五千年總攬》,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
198. 《玉封至富財帛星手冊》,2009。
199. 釋印旭、張家成著,《中國財神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12,初版。
200. 馬書田、馬書俠著,《全像福壽財神》,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10,第1版。
201. 蕭放著,《嵗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8.7重印。
202. Stephen Castles, Mark J. Miller著,賴佳楓譯,《移民──流離的年代》(The Age of Migration, 3rd ed: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臺北:五南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5,初版一刷。
203. 潛明茲著,《中國神話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
204. 〔英〕王斯福著、趙旭東譯,《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4,第1版。
205. 周政賢,《臺灣民間信仰的地基主》,臺北市:蘭臺,2008.3,初版。
206. 鍾敬文主編,《中國民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2008.2,第1版。
207. 潘朝陽著,《臺灣漢人通俗宗教的空間與環境詮釋》,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第1版。
208. 高莉芬著,《蓬萊神話:神山、海洋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市:里仁,2008.3。
209. 朱傑勤著,《東南亞華僑史》,(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2008。
210. 張少寬著,《南溟脞談》,檳城:南洋田野研究室,2007.9。
211. 瓊那.諾布旺典著,《唐卡中的天龍八部》,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9,第一版。
212. 蔡文婷著,《臺灣民俗筆記》,臺北:光華畫報雜誌社,2007.6,初版。
213. 林進源主編,《臺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臺北市:進源,2007.4,再版五刷。
214. 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著,黃劍波、柳博贇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第2次印刷。
215. 馬書田著,《中國俗神》,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1,第1版。
216. 張少寬著,《南溟脞談:檳榔嶼華人史隨筆新集》,檳城:南洋田野研究室,2007,初版。
217. 檳榔嶼本頭公巷福德正神廟修復及建築委員會編,《福庇眾生》,檳城:檳榔嶼本頭公巷福德正神廟,2007。
218. 陳劍虹、陳耀宗、邱思妮編,《檳榔嶼華人史圖錄THE CHINESE IN PENANG:A PICTORIAL HISTORY》,PENANG:ARECA BOOKS,2007。
219. 蒲幕州著,《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20. 楊慶堃著,范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及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21. 馬昌儀著,《古本山海經圖說》,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第1版。
222.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12,一版三印。
223. 〔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11,第2版。
224. 黎亮、張琳琳著,《節令》,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6,第一版。
225. 林雲、聶達編著,《拜祭》,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2006.5,初版。
226. 陳支平主編,《探尋民間諸神與信仰文化》,合肥:黃山書社,2006.5,第1版。
227. 【明】張之象編,【日】中島敏夫整理,《古詩類苑》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
228. 〔法〕伊利亞德原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縣新店市:桂冠,2006.3,初版2刷。
229. 鍾宗憲著,《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臺北市:里仁,2006.2,初版。
230. 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編,《節日文化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1,第1版。
231. 《百年公德被南邦:望海大伯公廟紀事》,新力坡:茶陽(大埔)會館、客屬八吧福德祠出版,2006。
232. 〔美〕阿蘭.鄧迪斯編,朝金戈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233. 喬繼堂著,《細說中國節》,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2,第1版。
234. 張少寬著,《檳榔嶼叢談》,馬來西亞檳城:南洋田野研究室,2005.12,初版。
235. 隱塵著,《西藏唐卡:探索藏傳佛教歷史》,臺北縣中和市:羚羊文化,2005.11,初版一刷。
236. 方寶璋著,《閩臺民間習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7,重印。
237. 殷偉、殷斐然編著,《中國財文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5,第1版。
238. 殷偉、殷斐然編著,《中國喜文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2,第1版。
239. 殷偉、殷斐然編著,《中國祿文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2,第1版。
240. 殷偉、殷斐然編著,《中國壽文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2,第1版。
241. 辛德勇著,《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1,第一版。
242. 陳劍虹、黃賢強主編,《檳榔嶼華人研究學術交流會》,檳城:韓江學院華人文化館,2005。
243. 顏清湟著,《海外華人的社會變革與商業成長》,廈門:廈門大學,2005。
244. 洪木玖著,《大山腳史略》,檳城:准拿督劉一瑞行政議員、陳德欽舫議員服務中心聯合贊助,2005。
245. 葉漢鰲著,《日本民俗.信仰.藝能.與中國文化》,臺北市:大新,2005。
246. 喬健編,《文化、族群與社會的反思》,臺北:麗文文化,2005。
247. 陳劍虹、黃賢強主編,《檳榔嶼華人研究》,檳城:韓江學院華人文化館、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合出版,2005。
248. 張少寬著,《檳榔嶼叢談》,檳城:南洋田野研究室,2005。
249. 陳支平、周雪香主編,《華南客家族群追尋與文化印象》,安徽:黃山書社出版,2005。
250. 顏清湟著,《海外華人的社會變革與商業成長》,廈門:廈門大學,2005。
251. 《社會問題研究叢書》委員會,《宗教、教派與邪教:國際研討會論文》,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7。
252. 胡萬川著,《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臺北縣: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7。
253. 鴻宇編著,《節俗》,北京:宗文化出版社,2004.5,第1版。
254. 孟元老著,《圖解東京夢華錄》,實學社,2004.4。
255. 袁珂著,《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2。
256.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1,一版三刷。
257. 李秀娥著,《臺灣民俗節慶》,臺中市:晨星,2004
258. 李道和著,《歲時民俗與古小說硏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新華發行, 2004,第1版。
259. 〔英〕菲.鮑伊著,金澤、何其敏譯,《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60. 蘇慶華著,《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選集》,吉隆坡:馬來西亞價學會,2004。
261.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市:里仁書局,2004,臺權版2刷。
262. 李天錫著,《華僑華人民間信仰研究》,中國文出版社,2004。
263. 鄭振滿、陳春聲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8,第一版。
264. 文軍著,《白話無量壽經.法藏因地第四》,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8,第1版。
265. 王律旺著,《臺灣的土地公》,臺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266. 張錦忠著,《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
267. Berger, Peter L.著,蕭羡一譯,《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的要素》,臺北:商周出版,2003。
268. 周澤南、陳漱石,《追根:馬來西亞廟宇與宗祠巡遊》(一),吉隆坡:大將事業社,2003,初版。
269. 周澤南、陳漱石,《追根:馬來西亞廟宇與宗祠巡遊》(二),吉隆坡:大將事業社,2003,初版。
270. 張少寬著,《檳榔嶼華人史話續編》,檳城:南洋田野研究室,2003,初版。
271. 陳妙華著,《島國馬來風》,新加坡:新加坡文藝協會,2003。
272. 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編委會,《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百年:回顧前瞻》,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2003。
273. 檳城龍山堂邱公司編,《檳城龍山堂邱囜司:歷史與建築》,檳城:檳城龍山堂邱公司,2003。
274. 李恩涵著《東南亞華人史》,臺北:五南圖書出,2003。
275. 安煥然編,《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柔佛:馬來西亞南方學院出版社,2003
276.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上下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2年。
277. 張少寬著,《檳榔嶼華人史話》,吉隆坡:燧人氏事業有限公司,2002.9,初版。
278. 邱宜文著,《「山海經」的神話思維》,臺北市:文津,2002.7,初版。
279. 完顏紹元編著,《中國風俗之謎》,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6,第2次印刷。
280. 王賡武原著、張奕善譯註,《南洋華人簡史》,臺北市:水牛出版社,2002。
281. 劉宏、黃堅立編,《海外華人研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王賡武教授論文選》,臺北:八方文化,2002。
282. 牛震著,《第三中華:海外華人的歷史.現在.未來》,臺灣:字磨坊文化事業,2002。
283. 何國忠著,《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文化與族群政治》,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2。
284. 陳慎慶著,《諸神嘉年華:香港宗教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285. 居閱時、瞿明安主編,《中國象徵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第1版。
286. 〔法〕列維.布留爾著(Lucien Le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2001。
287. 鄭志明著,《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臺北:中華大道文化,2001。
288. 姜義鎭編著,《臺灣的民間信仰》,臺北:武陵出版,2001。
289. 李長傅著,《南洋史地與華僑華人研究─李長傅先生論文選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290. 呂微著,《神話何為 ─ 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91. 【俄】李福清著,《神話與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硏究增訂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92. 〔捷克〕弗洛伊德著,邵迎生等譯,《圖騰與禁忌》,臺北縣中和市:米娜貝爾出版公司,2000.11,第1版第1刷。
293. 袁珂著,《中國神話傳說》全三冊,臺北:里仁書局,2000.8。
294. 秦永洲著,《中國社會風俗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8,重印。
295. 張寅成著,《中國古代禁忌》,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0.7,初版。
296. 〔美〕克利福德.吉爾茲著,王海龍、張家瑄譯,《地方性知識─闡人類學論文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3 ,第1版。
297. 呂武吉著,《中華文化的情懷》,臺北市:世界華文作家,2000,初版。
298. 【日】渡邊欣雄著,周星譯,《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臺北:地景,2000。
299. 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選編,《風俗趣聞》,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1,第一版。
300.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Le Mythe de l’éternel retour: archetypes et repetition),臺北市;聯經,2000。
301. 潛明茲著,《中國神源》,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12。
302. 鹿憶鹿著,《中國民間文學》,臺北:里仁,1999.9。
303.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編,《佛光大辭典》,高雄縣大樹鄉:佛光,1999.9,初版九刷。
304. 陳正之著,《臺灣歲時記─二十四節氣與常民文化》,臺中市:新聞局中辦室,1999.7,初版二刷。
305. 寧業高、夏國珍編著,《中國吉祥文化漫談》,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1,第1版。
306. 【德】艾伯華(Eberhard Wolfram)著,《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07. 林富士、傅飛嵐(Franciscus Verellen)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市:允晨文化,1999,初版。
308. 王琛發著,《廣福宮歷史與傳奇》,檳城:檳城州政府華人宗教理事會、檳楖嶼廣福宫信理部,1999。
309. 陳榮照主編,《新馬華族文史論叢》,新加坡:新社出版,1999。
310.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Imagined Community: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311. 胡新生著,《中國古代巫術》,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12。
312. 簡濤著,《立春風俗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2。
313. 仲富蘭著,《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7,第1版。
314. 陳瑞隆編,《臺灣民間年節習俗》,臺南市:世峰出版社,1998.7。
315. 秦安祿、馮光榮編著,《中國節日及傳說》,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6,第1版。
316. 檳榔嶼廣東暨汀州會館200周年紀念特刊委員會編撰,《檳榔嶼廣東暨汀州會館200周年紀念特刊》,檳城:檳榔嶼廣東暨汀州會館,1998。
317. 王琛發編著,《檳城客家兩百年》,檳城:檳城客屬公會,1998。
318. 林水壕、何國忠、何啟良、賴觀福主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
319. 王岳川著,《文化話語與意義蹤跡》,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1,第1版。
320.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7,重印。
321.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上下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7,重印。
322.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東北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7,重印。
323. 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第四卷》,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7。
324. 李盈慧著,《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新店:國史館,1997。
325. 陳瑞隆編,《台灣民間年節習俗》,臺南市:世峰出版,1997。
326. 陳建憲著,《神話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327. 邱鶴亭註譯,《列仙傳今譯.神仙傳今譯》,陝西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版,1996。
328. 於賢德著,《中國橋樑》,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96.7,第一版。
329.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編,《新加坡社會和語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1996
330. 李豐楙,朱榮貴合編,《儀式、廟會與社區會議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331. 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 漢學硏究中心,1996。
332. 王熹、李永匡著,《中國節令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12,初版。
333. 李兒齡、韓廣澤著,《中國古代詩歌與節日習俗》,臺北市:百觀出版,1995.7,初版。
334. 林會承著,《〔臺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5.7。
335. 洪淑苓著,《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臺北市:臺大文學院,1995.5,初版。
336.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市:里仁,1995.2,臺權版2刷。
337. 邱新民著,《巽他陸盤尋根文集》,新加坡:勝友書局,1995。
338. (Joseph Campbell、Bill Moyersa合著,林侃如譯,《神話》(The Power of Myth),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5,初版。
339. 呂鐵鋼主編,《藏密修法秘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340. 汪毅夫著,《客家民間信仰》,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41. 東南亞歷史詞典編輯委員會著,《東南亞歷史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342. 陳建憲著,《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三聯書店,1994.11。
343. 雪犁主編,《中華民俗源流集成─節日歲時卷》,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8,第1版。
344. 蘇慶華著,《節令、民俗與宗教》,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1994.7,第1版。
345. 王孝廉著,《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4.4,初版九刷。
346. 王賡武著,《中國與海外華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347. 古鴻廷著,《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348. 羅英祥著,《飄洋過海的「客家人」》,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4。
349. 劉志文主編,《廣東民俗大觀》,上卷,廣東省:廣東旅游出版社,1993.12,第1版。
350. 李原白著,《年節尋根》,臺北市:臺灣書店,1993.8,初版二刷。
351. 王貴民著,《中國禮俗史》,文津出版社,中國文化史叢書,1993.7。
352. 譚達先著,《中國傳說概述》,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6,初版。
353.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市: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3增訂再版。
354. 黃建淳著,《晚清新馬華僑對國家認同之研究─以賑損投資封爵為例》,臺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1993。
355. 周南京著,《世界華僑華人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356. 【德】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譯:《宗教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3。
357. 劉麗雯執行主編,《宗教與倫理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書評書目出版社,1993年。
358. 吳鳳斌著,《東南亞華僑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359. 後揚,《中國民俗之謎》,臺北市:淑馨出版社,1992.10,初版。
360. 高占祥主編,《論廟會文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9,第1版。
361. 吳瀛濤著,《臺灣民俗》,臺北市:眾文圖書,1992.8,一版三刷。
362. 劉昭瑞著,《中國古代節日風俗》,臺北市: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2.4,再版。
363. 顏清湟著,張清江譯,《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2。
364. 王孝廉著,《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中國的神話世界(下)》,臺北:時報文化,1992。
365. 行政院文建會編,《中國休閒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1992年。
366. 杜正勝著,《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
367. 陳來生著,《中國禁忌》,臺北市:萬象圖書有限公司,1991.11。
368. 呂宗力、欒保群編,《中國民間諸神上下冊》,臺灣學生書局,1991.10。
369. 劉還月著,《臺灣的歲節祭祀》,臺北市:自立晚報,1991.9,第1版。
370. 阮昌銳著,《歲時與神誕》,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1991.6。
371. 〔蘇聯〕李福清(B.Riftin)著,馬昌儀編,《中國神話故事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1991.3,初版。
372. 【蘇格蘭】弗雷澤(J.G.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上下冊,臺北市:久大、桂冠,1991.2,初版。
373. 柏格與樂格曼合著,鄒理民譯,《知識社會學:社會實體的建構》,臺灣:巨流出版社,1991。
374. 黎瑩著,《中國春節風俗典故趣談──漢族》,臺北市:臺佩斯坦出版有限公司,1990.11。
375. 〔德〕恩斯特.卡西勒原著,于曉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市:久大桂冠聯合出版,1990.8,初版一刷。
376. 闕名撰,《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
377. 【俄】普洛普(V.Propp)著,《神話即文學》,臺北:東大圖書,1990.2。
378. 黎瑩著,《中國春節風俗典故趣談──漢族》,臺北:臺佩斯坦出版有限公司,1990.1第1版。
379. 李緒鑒著,《民間禁忌與惰性心理》,臺北市: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0.1。
380. 〔美〕戴維.利明、埃德溫.貝爾德合著,李培茱等譯,《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81. 〔日〕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市:眾文圖書,1989.11。
382.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清】李調元撰.姚東升撰輯,《神考.釋神》,排印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11,初版。
383. 玉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清】姚福均編輯,《鑄鼎餘聞》,影印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11,初版。
384.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清】姚福均編輯,《鑄鼎餘聞》,影印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11,初版
385.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清〕黃伯祿編輯,《集說詮真》,影印本共三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11,初版。
386.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淮南秦子晉編撰,《新編連相神廣記》,影印本,臺北市:臺灣書局,1989.11,初版。
387. 夏之乾著,《神判》,香港:中華書局,1989.9,初版。
388.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索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389.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提要與總目》,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390.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1輯》,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391. 廣福宮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主編,《檳榔嶼廣福宮慶祝建廟188週年暨觀音菩蕯出遊紀念特刊》,檳城:檳城廣福宮,1989。
392.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
393. 陳碧笙主編,《南洋華僑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394. 屈育德著,《神話、傳說、民俗》,北京:新華書店,1988.9,一版一刷。
395. 喻鴻鈞著,《年俗趣談》,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6。
396. 王毓榮著,《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市 : 文津出版社,1988。
397. 秦安祿、馮光榮編著,《中國節日及傳說》,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88。
398. 賈湖亭著,《龍圖騰社會與民族政治意識》,臺北市:大風出版社,1987.8,3版。
399. 鄭傳寅、張健著,《中國民俗辭典》,香港:商務印書館春港分館,1987.8第1版。
400. 阮昌銳著,《傳薪集》,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1987.1
401. 袁珂著,《神話論文集》,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1。
402. 【日】柳田國男著,連湘譯,《傳說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403. 〔英〕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B.)著,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404. 余英時著,《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總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12,三版三刷。
405. 張祖基等著,高賢治編,《客家舊禮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印行,1986。
406. 鄭志明著,《中國社會與宗教:通俗思想的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407. 大山腳福德正神廟成立百週年紀念特刊編委會編,《大山腳福德正神廟成立百週年紀念特刊》,檳城:大山腳福德正神理事會,1986。
408. 李亦園、郭振羽合編,《一個移殖的市鎮:馬來西亞華人市鎮生活的調查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5。
409. 張禮千著,《檳榔嶼志略》,新加坡:商務書局,1985。
410. 麥留芳著,張清江譯,《星馬華人私會黨的研究》,臺北市:正中書局,1985。
411. 麥留芳著,《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臺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
412. 林水檺、駱靜山,《馬來西亞華人史》,吉隆坡:馬來西亞留臺友會聯合總會出版,1984。
413. 袁珂著,《古神話選釋》,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8。
414. 楊永生編寫,《中外民間節目》,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1,第1版。
415. 鄭良樹著,《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文化史論叢:卷一》,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出版,1982。
416. 李豐楙著,《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出版社,1982。
417. 王世禎著,《中國神話─人物篇》,臺北市:星光書報社,1981.9,初版。
418. 王世禎編著,《中國節令習俗》,香港:華安出版社,1981。
419. 王秋桂資料提供,《繪圖三教源流搜身大全.附搜神記》,據清宣統元年長沙葉德輝麗廔叢書本影印,臺北:聯經,1980.8,第二次印。
420. 鍾敬文主編,《民間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421. 高賢治、馮作民編:《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78。
422. 今堀誠二著,劉果因譯,《馬來亞華人社會》,檳城:檳城嘉應會館,1974。
423. 潛龍居士,《中國民間諸神傳》,臺北縣板橋市:泉源出版社,1977.2,再版。
424. 今堀誠二著,劉果因譯,《馬來亞華人社會》,檳城:檳城嘉應會館擴建紀念刊,1972。
425. 楊建成著,《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香港:精華印書館,1972.3,初版。
426. 劉繼宣、束世澂著,《中華民族拓殖南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臺一版。
427. 李亦園,《一個移殖的市鎮:馬來亞華人市鎮生活的調查研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0。
428. 書蠹(Bookworm)編,顧因明、王旦華合譯,《檳榔嶼開闢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429. 王雲五主編,屈萬裡註譯,《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1969,初版。
430. 吳主惠著,《漢民族的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8,初版。
431. 胡樸安著,《中華全國風俗志》,臺北:啟新書局,1968.1。
432. 黃堯著,《馬.星華人志》,香港九龍:明鑑出版社,1967,初版。
433. 【晉】張華著,《博物志》卷八〈史補〉,臺北:中華書局,1967。
434. 維多.巴素(Purcell. V.)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上、下),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66/1967。
435. 許雲樵著,《馬來亞近代史》,新加坡:世界書局,1963。
436. 梅井著,《馬來亞風情畫》,新加坡:青年書局,1962.2,港初版。
437. 曾鐵忱著,《馬來搜奇錄》,中南出版社,1962。
438. 許雲樵著,《南洋史》,新加坡:青年書局,1961。
439. 梅井著,《馬來亞的兄弟民族》,新加坡:青年書局,1960。
440. 袁珂著,《中國古代神話》,北京:中華書局,1960。
441.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編纂,《馬來亞華僑志》,臺北市:華僑志編纂委員會, 1959.8。
442. 鄺國祥著,《檳城散記》,新加坡:世界書局,1958。
443. 維多.巴素(Purcell V.)原著,劉前度譯,《馬來亞華僑史》,檳城:光華日報,1950。
444. 姚楠與張禮千合著《檳榔嶼志略》,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再版。
445. 李長博著,《民國叢書:中國殖民史》,第二編,26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38。
446. 陳達著,《民國叢書: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第二編,26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38。
447. 力鈞著,《檳榔嶼志略》,出版社和出版地點皆不詳,1891。於197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丙、 外文專書論著

448. Geraldene Lowe-Ismail, “CHINATIOWN memories”, 2011.
449. Eidited by Michele Lanqfield, William Logan and Máirédad Nic Craith, “Cultural diversity, heritage and human rights: intersec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450. JEAN DeBERNARDI, “PENANG: Rites of Belonging in a Malaysian Chinese Community”, Singapore:NUS Press,2009, reprinted.
451. Jean DeBernardi, “The way that lives in the heart: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and spirit mediums in Penang, Malaysia”, Standford, Calif.: Stand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452. Moore, W. K., “MALAYSIA: A Pictorial History 1400-2004”, Kuala Lumpur: Archipelago Press,2007。
453. Khoo Su Nin, “STREETS OF GEORGE TOWN PENANG”, Penang:The Phoenix Press Sdn. Bhd., Fourth edition, 2007.
454. Hoyt,S. H.,”Images of Asia: Old Pena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455. Hussin, N, ”Trade and Society in the Straits of Melaka: Dutch Melaka and English Penang, 1780-1921”, Kuala Lumpur: Malayan university press, 2005.
456. Ooi, K. G, “From colonial Outpost to Cosmopolittan center: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George Town, Penang, from late 18th Century to late 20th Century”, 57 in APARP(eds.) Southeast Asia Research Paper, Malyasia:Sains Malaysia. 2002.
457. Khoo, Joo E.(ed.), “The strait Chinese: A Cultural History. Amsterdam Kuala Lumpur: The Pepin Press, 1998.
458. Nonini, D. and A. Ong,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odern Chinses Transnationalism”, New York:Routledge, 1997.
459. Lian Liji, “Hubungan Empayar Melaka-Dinasti Ming Abad ke-14”, Bangi:Penerbit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Cetakan Pertama, 1996.〔15世紀時期馬六申王朝與中國明朝的關係〕。
460. Mak, Lau F., “The Dynamics f Chinese Dialect Groups in Early Malaya., Singapore: Singapore Society of Asian Studies., 1995.
461. Cheu, H. T. (Ed.),”Chinese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Southeast Asia: studies on the Chinese religion in Malyasia, Singapore, and Indonesia”, Petaling Jaya, Selangor:Pelanduk Publicatations, 1993.
462. Wan Hashim, “Race relations in Malaysia”, (Kuala Lumpur: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83).
463. Hall, D. G. F.,”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London: Macmillan, 1981.
464. Wolf, Arthur P. (ed.), “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 Stamford: Stam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465. Freeman, M.,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California Stan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466. Wolf, Arthur P. (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mford: Stam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467. Vaughan, J.D.,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Chineses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London: Oxford Univrersity Press, 1974).
468. Vaughan, Jonas D.,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Chines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Singapo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469. Georgetown, C. C. O. (Ed.), ”Penang past and present 1786-1963: a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city of George Town since 1786”, Penang:City Council of Georgetown, 1966.
470. Clifford Geertz, “The Integrative revolution: Primordial Sentiments and Civil Politics in the New States,” (ed.), Old Societies and New States (New York: Free Press, 1963).
471. Courtenay, P. P., ”Penang –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a Free Port”,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1962
472. Newell, William H., “Treacherous River: A Study of Rural Chinese in North Malaya,”,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1962.
473. Yang, Ching K.,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61.
474. Mircea Eliade, “Images And Symbols”, Kansas City, KS., 1961.
475. Comber, Leon F.,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in Malaya: A Survey of the Trial Society from 1800-1900”, Singapore:Donald Moore, 1959.
476. Swettenham, F., ”British Malaya: An Account of the Origin and Progress of British Incluence in Malaya”, London:Georgre Allen and Unwin Ltd., 1955.
477. Purcell, V., ”The Chinese in Malay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8.
478. Firth, Raymond, “Report o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 Malaya”, Singapor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8.

丁、 學位論文

一、臺灣學位論文

479. 陳偉玉撰,《東馬華人與馬來西亞聯邦之組成 Chinese in East Malaysia and The Formation of Malaysia》,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硏究所博士論文,2010.7。
480. 高麗珍撰,《馬來西亞檳城地方華人移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2010.6
481. 江宜樺撰,《臺灣民間財神信仰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曾吉鴻撰,《台灣民間文學有關土地公的形象之研究》,臺灣新竹市:玄裝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土論文,2010。
482. 游建興著,《臺灣方志中神話與傳說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
483. 張景惠撰,《南宋臨安的文化禮俗生活--- 以《夢粱錄》為考察對象》,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9。
484. 梁偉賢撰,《馬來西亞鼠鹿故事硏究A Study on Malaysian fables of Mousedeer》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6。
485. 陳國偉撰,《公司流變─十九世紀檳城華人「公司」體制的空間再現》,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486. 張曉威撰,《晚清駐檳榔嶼副領事之角色分析(1893-1911)》,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硏究所博士論文,2005。
487. 鄭金明撰,《六朝歲時節日之研究—以《荊楚歲時記》為中心》,臺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2005。
488. 陳逸根撰,《「山海經」中之原始信仰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2.7。
489. 張曉威撰,《「馬來西亞華人公會」與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之硏究》,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硏究所碩士論文,1998。
490. 高麗珍撰,《臺灣民俗宗教之空間活動:以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988.6

二、中國學位論文

491. 亓延坤撰,《中華文化在新加坡的傳承與發展:以華族春節為個案》,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492. 韓國英撰,《從傳統到當下:試論中國傳統春節的文化表述》,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9。
493. 張岳撰,《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漢族夏曆新年儀式的變遷:以中原地區H村為個案的民族學考察》,甘肅省: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

戊、 中文期刊論文

494. 吳詩興撰,〈傳承與創造:福德正神信仰與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宗教與文化研究室印行,抽印本,2011.12。
495. 高偉濃著,〈馬來西亞華社當代發展起來的慶春活動〉,《東南亞縱橫》,2010.4。
496. 高麗珍著,〈「神道設教」與海外華人地社會的跨界與整合:馬來西亞檳城的實例〉,《臺灣東南亞學刊》抽印本,第七卷第1期,臺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2010.4。
497. 黃也平著,〈從「方便葬」到「文化葬(土葬)」:中國葬文化的歷史過渡─山頂洞人的「葬式」與中國葬文化的史前轉折〉,華夏文化論壇,2010年。頁219-227。
498. 吳詩興著,〈馬來西亞的福德正神信仰探折─以砂拉越的大伯公廟為主要探討〉,臺南: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3期,2009.12,頁97-138。
499. 〈「全球帝國主義」與十八世 紀末檳榔嶼的發展初探〉,第一屆發展年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009。
500. 康培德著,〈、歷史與地域社會:研究回顧與展望〉,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
501. 黃賢強著,〈檳城華人社會令導階層的第三股勢力〉,《跨域史學:近代中國與人研究的新視野》,廈門號: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頁102-116。
502. 陳美華著,〈族群、歷史與認同:以馬來西亞客聯會的發展為探討〉,《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11:1-45
503. 文平強著,〈華人移民與環境適應─探討馬來西亞客家人的經濟適應與變遷〉,《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2007,10:19-34。
504. 張曉威著,〈十九世紀檳嶼華人方言群社會與幫權政治〉,《海洋文化學刊》,2007,3:107-146。.
505. 高賢治,〈中國古代社祭之謎---土地公考源〉,臺北文獻直字第151期,2005.3。
506. 張少寬著,〈廣福宮的超地緣助緣紀錄〉,《檳榔嶼叢談》,檳城:南洋田野研究室,2005,頁21-25。
507. 李豐楙著,〈聯合:馬華「道教」跨越族群、地域的可能〉,「馬來世界的宗教與文化:衝突?融合?研討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主辦,2003.11.12。
508. 張小軍著,〈歷史的人類學化和人類學昀歷史化〉,《歷史人類學學刊》,1卷1期,2003.4,頁1-28。
509. 王琛發著,〈從全球化與區性的視野重構檳城歷史〉,《人文雜誌》,18(2003/3),頁5-18
510. 黃木錦著,〈從19世紀檳城舊地圖分析華族社會興文空間〉,《檳榔嶼華人事蹟學術研討會》,檳城:城古蹟信託會,2002。
511. 張少寬著,〈閩南人的守護神 ─鳳山寺聖王公〉,《檳榔嶼華人史話》,吉隆坡:燧人氏,2002,頁135-138。
512. 李寶鑽著,〈峇峇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人文雜誌》第二期,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0。
513. 梅井著,〈城開埠以來華人社會的變遷〉,《願景季刊》,創刊號(1999/7),頁36-49。
514. 王暉著,〈論商代上帝的主神地位及其有關問題〉,《商丘師專學報》第15卷第1期,1999.2,頁62-66。
515. 李豐楙,謝宗榮著,〈臺灣信仰習俗概說〉,《歷史文物》,9卷2期,1999.2,頁24-32。
516. 陳志明著,〈華裔族群:語言、國籍與認同〉,《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南寧:廣西民族學院,頁27-35,1999。
517. 王琛發著,〈檳榔嶼客屬的大伯公信仰〉,《檳城客家兩百年》,檳城:檳城客屬公會,1998,頁3-40。
518. 劉崇漢著,〈馬來西亞華人過新年〉,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刊《源》,第1期,(總第35期)1997。
519. 高麗珍著,〈淺談俗宗教空間組織的形成過程──以松柏嶺受天宮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996,4:241-190。
520. 高賢治著,〈守護臺北市區域的福德正神〉,《民俗曲藝》第94期,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5。
521. 李豐楙著,〈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 1994,4:183-210。
522. 李豐楙著,〈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卷3期,(附古添洪評論頁151-154)(第十七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1993.8,頁116-154。
523. 陳志明著,〈東南亞華人的土地神與聖亦的崇拜─特論馬來西亞的大伯公〉,《遺跡崇拜與聖石崇拜》,臺北:允晨,1990,頁58-84。
524. 陳志明著,〈華人與馬來西亞民族的形成〉,《亞洲文化》(第九期),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頁55-68,1987。
525. 陳志明著,〈海峽殖民地的華人:峇峇華人的社會與文化〉,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吉隆坡: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1984,頁167-200。
526. 朱敬勤著,〈檳城的發展與人口的成長史〉,《檳州華人大會堂一百週年,新廈落成開幕紀念特刊》,檳城:檳州華人大會堂,1983。
527. 宋龍飛著,〈社祭之源.里社之神─從「福德正神」土地公談起〉,《藝術家》第卷第六期,臺北:藝術家雜誌社,1979。
528. 天官賜著,〈「大伯公」是何方神聖?〉,《南洋文摘》,1964,4(1):25-28。
529. 鄺國祥著,〈檳榔嶼海珠嶼大伯公〉,《南洋學報》第十三卷第一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57。
530. 許雲樵著,〈大伯公為吳太太伯說的由來〉,《南洋學報》第十二卷第二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56。
531. 許雲樵著,〈再談大伯公研究〉,《南洋學報》第八卷第二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52。
532. 許雲樵著,〈大伯公、二伯公、本頭公〉,《南洋學報》第七卷第二輯,新加
坡:南洋學會,1951。
533. 陳育崧著,〈Tokong考〉,《南洋學報》第七卷第二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51。
534. 韓槐準著,〈大伯公考〉,《南洋學報》第一卷第二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40。

己、 外文期刊論文

535. Kao, L. C., “A thick description of Penang Island locale(1786-1794), Malaysia.”, Paper presented at 31st International Geography Conference, Aug13, Tunis, Tunisia., 2008.
536. Vincent Goossaert(), “The Concept of Religion in China and West”, Diogenes 205, pp.13-20
537. Diniel L. Overmyer, “History, Texts and fieldwork: a combined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s”, Speech at the Department of Religion,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July 1998.
538. Catherine Bell. “Religion in Chinese Culture: Toward an Assessment of Popular Religion”, History of Religions, .29.1.1989, pp.35-57.
539. Yen, Ching Hwang, “Penang Chinese and the 1911 Chinese Revolution,”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Vol.41, Pt.1&;2, (1986), pp.63-78.
540. Tan Chee Beng, “ Megenai Sebuah Pantun Baba dan Perkahwinan dulu-kala Orang cina”. Jurnal Sejarah Orang Melaka, No.7, Melaka: Persatuan Sejarah Malaysia (Cawangan Melaka), pp. 42-53.
541. John Chan Cheu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Consulates in Singapore and Penang, 187701911,” Jernal Sejarah, 9(1970-71), pp.29-41.
542. Saw Swee Hock and Pearl Chu, “Population Trends in Nineteenth Century Penang,”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25:2(1970), pp.138-132.
543. Bonney, R., “Francis Light and Penang,”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Ssiatic Society, Vol.38, part 1(1965), pp.135-157.
544. Jack Goody, “Religion and Ritual : The Definitional Problem, I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12(1960):157.
545. Vaughan, J.D., “Notes on the Chinese of Penang,” Journal of Indian Archipelago and Eastern Asia, Vol.8(1954), pp.1-27.

庚、 報刊

546. 溫美美報導,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帶你走一趟姓氏橋〉,2002-12-16
547. 陳晶芬報導,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姓氏橋緣.姓陳橋〉系列2,2004-02-04
548. 陳晶芬報導,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姓氏橋緣.姓周橋〉系列3,2004-02-05
549. 陳晶芬報導,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姓氏橋緣.姓林橋〉系列4,2004-02-11
550. 陳晶芬報導,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姓氏橋緣.姓楊橋〉系列5,2004-02-18
551. 謝炳貴報導,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拓荒滄桑史‧凋零繁華夢姓氏橋‧浮沉記〉,2004-02-22
552. 謝炳貴報導,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橋上人家〉系列,2004-02-25
553. 陳晶芬報導,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姓氏橋緣.姓李橋〉系列6,2004-03-03
554. 陳晶芬報導,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姓氏橋緣.雜姓橋〉系列7,2004-03-24
555. 陳晶芬報導,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姓氏橋緣.平安橋〉系列8,2004-03-31
556. 楊淑茱報導,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橋上人家〉系列5,2004-03-31
557. 陳晶芬報導,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姓氏橋緣.姓郭橋〉系列完結篇,2004-04-07
558. 陳玉珍報導,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姓郭橋不願斷祖淵〉,2004-07-04
559. 張瑋耿、林秀秀、林艾婷聯合報導,〈姓氏橋 「淨身」迎申遺〉,2007-08-24
560. 馬來西亞光明日報,2012年1月-2月
561. 馬來西亞光華日報,2012年1月-2月

辛、 網站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馬來西亞統計局
my Government Portal - 馬來西亞政府網上入口
Bernama - 馬來西亞國家新聞機構
Tourism Board Malaysia - Penang馬來西亞旅遊局 官方網站:檳城
Virtual Malaysia - 馬來西亞官方觀光局
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of Malaysia馬來西亞首相署
Radio Televisyen Malaysia - 國營電視網路
Chief of State and Cabinet Members 各州長官與內閣委員
馬來西亞外部貿易發展參事處
中小企業發展法人參事處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05. 周政賢,《臺灣民間信仰的地基主》,臺北市:蘭臺,2008.3,初版。
2. 276.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上下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2年。
3. 283. 何國忠著,《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文化與族群政治》,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2。
4. 289. 李長傅著,《南洋史地與華僑華人研究─李長傅先生論文選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5. 346. 王賡武著,《中國與海外華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6. 353.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市: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3增訂再版。
7. 411. 麥留芳著,《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臺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
8. 421. 高賢治、馮作民編:《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78。
9. 498. 吳詩興著,〈馬來西亞的福德正神信仰探折─以砂拉越的大伯公廟為主要探討〉,臺南: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3期,2009.12,頁97-138。
10. 504. 張曉威著,〈十九世紀檳嶼華人方言群社會與幫權政治〉,《海洋文化學刊》,2007,3:107-146。.
11. 505. 高賢治,〈中國古代社祭之謎---土地公考源〉,臺北文獻直字第151期,2005.3。
12. 507. 李豐楙著,〈聯合:馬華「道教」跨越族群、地域的可能〉,「馬來世界的宗教與文化:衝突?融合?研討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主辦,2003.11.12。
13. 515. 李豐楙,謝宗榮著,〈臺灣信仰習俗概說〉,《歷史文物》,9卷2期,1999.2,頁24-32。
14. 519. 高麗珍著,〈淺談俗宗教空間組織的形成過程──以松柏嶺受天宮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996,4:241-190。
15. 520. 高賢治著,〈守護臺北市區域的福德正神〉,《民俗曲藝》第94期,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