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2 17:11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朱心綾
研究生(外文):
CHU,HSIN-LING
論文名稱:
《儀禮》喪禮之文化意涵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Study on Cultural Meaning of Funerals in Yili
指導教授:
柯金虎
指導教授(外文):
Ke,Jin-Hu
口試委員:
柯金虎
、
莊雅州
、
季旭昇
口試委員(外文):
Ke,Jin-Hu
、
Ya-Jou Juang
、
Ji, Xu-Sheng
口試日期:
2014-06-20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4
中文關鍵詞:
儀禮
、
喪葬
、
士喪禮
、
既夕
、
喪儀文化
外文關鍵詞:
Yili
、
funeral and burial
、
Shisangli
、
Jixi
、
culture of funeral ceremony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
點閱:1868
評分:
下載:165
書目收藏:1
在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當中,冠、婚、喪、祭「四禮」之一的「喪禮」,雖然被列為「凶禮」,然而其受重視的程度卻不亞於其他禮儀,歷來都是中國禮制中的重要成份。
《儀禮》記載了中國最早的喪禮,雖然它記載的只是儀文,然而每一個儀式節文,都必有其設計的構思,有其社會文化意義,才能夠被遺留下來,雖然歷經時空轉變,喪禮細節有增有減,然而其深層的文化內涵是亙古不變的。出於尋根探源,也出於對現代喪葬禮儀的反思,本研究以《儀禮》所記載的喪禮為本,經由儀節表面形式的禮數,探求背後深層的禮義,期能使喪葬禮儀的存在意義得到詮釋。
本論文以《儀禮》所記載的喪葬儀節為探討範圍,首先探討《儀禮》的禮義精神。其次自歷史的源頭開始,從精神以及社會二方面來追溯喪禮的起源與發展,繼以《儀禮》原典所記載的喪葬儀節原文為本,按照整個喪祭的具體內容與程序,分為初喪、停殯、送葬、葬後祭祀四個階段做系統論述,一一分析其儀軌操作及設計構思,並歸納統整,以宗教、社會、倫理三個層面來深入探討與發掘中國傳承千年的喪禮文化其內涵與意義,更藉此省思現代社會的喪禮現象,期能對現今喪葬改革與喪禮文化貢獻一份心力。
In China's traditional etiquette culture, although “funerals” in the “four rites,” coming-of-age ceremonies, weddings, funerals and ancestral rites, were considered “inauspicious rites,” they were valued as much as other rites, and they were always important parts of China's system of rites.
Yili recorded the earliest funerals in China. Although it recorded merely ritual texts, each ceremony and funeral oration were well-designed and had their social and cultural meanings to be preserved. With the transition of space and time, funeral details were either added or eliminated, but their profound cultural content remains unalterable. Based on funerals recorded in Yili, the study explored the profound meanings of rites behind the surface forms of etiquette for tracing back to the source and introspecting modern funeral and burial rites in the hope that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of funeral and burial rites can be interpreted.
The study mainly discussed funeral and burial rites written in Yili, and it first explored the ritual spirit of the book. Starting from the source of history, the study retraced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funerals from spiritual and social aspects. Based on the original texts of funeral and burial rites recorded in Yili, an entire funeral ceremony which wa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ncluding the period immediately after a funeral in the family, waiting to be coffined, funeral procession and ancestral rite after a funeral was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according to its concrete content and procedure. In addition, the study analyzed its ritual procedures and design ideas and concluded and organized them. Moreover, it explored and revealed the content and meaning of the funeral culture of China that has been passed on for a thousand years from religious, social and ethic aspects, and it deliberated upon the funeral phenomenon in the modern society in the hope that it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funeral reform and culture nowaday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文獻探討 ………………………………………………… 4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方法……………………………………………… 14
第二章 《儀禮》內容價值與中國喪禮的演進 …………… 17
第一節 《儀禮》內容與價值 ………………………………………… 17
一、《儀禮》的成書與傳授 …………………………………………… 17
二、《儀禮》的作者與撰作年代 ……………………………………… 23
三、《儀禮》的篇次與內容 …………………………………………… 29
四、《儀禮》的價值 …………………………………………………… 36
第二節 喪禮的起源與發展 ………………………………………… 40
一、人類思維的進化 ………………………………………………… 41
二、靈魂觀念的發展 ………………………………………………… 42
三、氏族制度的出現 ………………………………………………… 44
第三章 《儀禮》之喪葬儀節探討 ……………………………… 51
第一節 敬慎與關懷的初喪儀節 ………………………………… 52
一、復 禮 ………………………………………………………… 52
二、沐 浴 ………………………………………………………… 56
三、飯 含 ………………………………………………………… 57
四、襲尸設冒 ………………………………………………………… 59
五、為銘設重 ………………………………………………………… 60
六、入 殮 ………………………………………………………… 62
第二節 調適與緩衝的停殯儀節 ………………………………… 66
一、成 服 ………………………………………………………… 67
二、奠 祭 ………………………………………………………… 71
三、筮宅卜日 ………………………………………………………… 73
第三節 珍惜與掩藏的送葬儀節 ………………………………… 74
一、啟殯朝祖 ………………………………………………………… 75
二、陳設明器 ………………………………………………………… 75
三、設大遣奠 ………………………………………………………… 77
四、落土安葬 ………………………………………………………… 77
第四節 慎終與追遠的葬後儀節 ………………………………… 78
一、反哭 ……………………………………………………………… 78
二、虞祭 ……………………………………………………………… 78
三、卒哭 ……………………………………………………………… 81
四、祔祭 ……………………………………………………………… 82
五、小祥 ……………………………………………………………… 82
六、大祥 ……………………………………………………………… 83
七、禫祭 ……………………………………………………………… 83
附錄 3-1 《儀禮》喪禮相關禮圖 …………………………………… 85
第四章 《儀禮》喪禮之文化意涵 …………………………… 103
第一節 《儀禮》喪禮的宗教意涵 ……………………………… 105
一、神靈啟示以趨吉避凶——筮宅卜日 …………………………… 106
二、人鬼溝通以護祐後人——奠祭 ………………………………… 108
第二節 《儀禮》喪禮的社會意涵 ……………………………… 115
一、顯示階級地位,維護社會秩序 ………………………………… 116
二、凝聚群體力量,促進社會和諧 ………………………………… 120
三、提供悲傷撫慰,賦予生命新義 ………………………………… 122
第三節 《儀禮》喪禮的倫理意涵 ……………………………… 127
一、重建人倫秩序與關係——喪服 ………………………………… 129
二、彰顯孝道倫理的觀念——喪禮 ………………………………… 133
三、延續慎終追遠的德教——祭禮 ………………………………… 136
第五章 結論 ………………………………………………………… 141
一、增進對喪禮原義的正確認知 …………………………………… 141
二、瞭解喪禮的變調與演化 ………………………………………… 142
三、提升喪禮的文化價值 …………………………………………… 143
參考書目 ………………………………………………………………… 147
表 目 錄
表2–1 《儀禮》四版本十七篇之篇序表 …………………………………… 30
表4–1 本宗九族表 …………………………………………………………130
圖 目 錄
圖3 - 1 陳具沐浴圖:準備為死者沐浴的用器與衣物 ………………………… 86
圖3 - 2 ~ 3 - 10 死者襲斂衣物圖 …………………………………………… 87
圖3 - 11 飯含襲圖:飯含、襲尸的情形 ……………………………………… 88
圖3 - 12 陳小斂衣物圖:準備小斂衣物 …………………………………… 89
圖3 - 13 小斂圖:小斂行儀情形 …………………………………………… 90
圖3 - 14 陳大斂圖:準備大斂衣物、棺槨 …………………………………… 91
圖3 - 15 大斂殯圖:大斂當日行儀情形 …………………………………… 92
圖3 - 16 ~ 3 - 36 喪服樣圖 …………………………………………………… 93
圖3 - 37 朝夕奠圖:朝夕奠行儀情形 ……………………………………… 95
圖3 - 38 朝夕哭位圖:停殯期間家屬哭泣位置 …………………………… 96
圖3 - 39 朔月奠圖:朔月時陳奠情形 ……………………………………… 97
圖3 - 40 祖之圖:將死者從殯宮移至祖廟 ………………………………… 98
圖3 - 41 啟殯朝圖:死者到祖廟朝祖 ……………………………………… 99
圖3 - 42 載柩陳器圖:陳放葬用明器 ………………………………………100
圖3 - 43 遣奠圖:大遣奠行儀情形 …………………………………………101
圖3 - 44 反哭於祖廟圖:葬後反哭於祖廟 …………………………………102
參考書目
一.古人著作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8。
漢‧戴 德撰,《大戴禮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漢‧戴 德撰、清‧王聘珍解詁、民國‧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
漢‧班 固撰、唐‧顏師古集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漢‧許 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漢‧趙 岐注、宋‧孫 奭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
漢‧何 休注、唐‧徐 彥疏,《公羊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漢‧王 充撰、蕭登福校注,《論衡》,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0。
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漢‧鄭 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漢‧鄭 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魏‧何 晏注、宋‧郉 昺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
魏‧王 肅注,《孔子家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魏‧王 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晉‧杜 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唐玄宗注、宋‧郉昺疏,《孝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楊 復,《儀禮圖》,《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聶崇義,《三禮圖集注》,《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聶崇義,《新定三禮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
元‧敖繼公,《儀禮集說》,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張爾歧,《儀禮鄭注句讀》,台北:學海出版社,1997。
清‧方 苞,《儀禮析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吳廷華,《儀禮章句》,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清‧凌廷堪,《禮經釋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清‧阮 元,《皇清經解三禮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
清‧胡培翬,《儀禮正義》,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
清‧邵懿辰,《禮經通論》,台北:漢京文化,1980。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1979。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
清‧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
二.今人著作 (依姓氏筆畫排序)
丁 鼎,《《儀禮‧喪服》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濟南市博物館編,《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王銘銘,《社會人類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
王夫子,《殯葬文化學——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讀》,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王文科、王智宏,《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9。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恩格斯,《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中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4。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元君廟仰韶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
朱歧祥編,《甲骨四堂論文選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李玉洁,《先秦喪葬制度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李石岑,《人生哲學》,台北:地平線出版社,1972。
吳汝康,《人類發展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
何聯奎,《中國禮俗研究》,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5。
阮朝輝,《口才‧禮儀‧文化》,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1),頁344。
周蘇平,《中國古代喪葬習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
周 何,《古禮今談》,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2。
周 何,《禮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1998。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林素英,《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
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林志強、楊志賢,《儀禮漫談》,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林綺雲主編,《生死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北京:中國書店,2001。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夏傳才,《十三經概論》下冊,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
徐福全,《台灣民間祭祀禮儀》,新竹:台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1996。
張捷夫,《中國喪葬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1。
張應杭、蔡海榕主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章景明,《先秦喪服制度考》,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6。
尉遲淦主編,《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
莊英章,《文化人類學》下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2。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台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
陳華文,《喪葬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陳 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台北: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郭于華,《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中國民間喪葬儀禮與傳統生死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葛晨虹,《中國古代的風俗禮儀》,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
黃天中,《死亡教育概論(一) ——死亡態度及臨終關懷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
黃俊郎,《禮儀之邦的寶典——禮記》,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黃有志,《社會變遷與傳統習俗》,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傅樂成,《中國通史》上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2。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書局,1994。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創造的詮釋學與思維方法論》,台北:正中書局,1994。
彭 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北京:中華書局,2004。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2011。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楊國章,《原始文化與語言》,北京:北京語言學院,1992。
楊慶堃,《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楊伯峻等著,《經書淺談》,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89。
劉其偉編譯,《文化人類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
劉松來,《禮記漫談》,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劉文忠,《呂氏春秋》,台北:錦繡文化出版社,1993。
蔣伯潛,《十三經概論》,台北:中新書局,1977。
錢 穆,《中國學術通義》,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錢 穆,《中國思想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年8月。
鍾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
證嚴法師,《生死皆自在》,台北:慈濟文化出版社,2002。
Bronislaw Malinowski著、費通等譯《文化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44。
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1989。
Bronislaw Malinowski著、李安宅編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and Other Essays),上
海:文藝出版社,1987。
Edward Tylor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Giambattista Vico、朱光潛譯,《新科學》(The New Science),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J.William Worden著、李開敏等譯,《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Grief Counseling & Grief Therapy),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
James G. Frazer著、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The Golden Bough),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1987。
Marvin Harris著,蕭秀玲等譯,《人類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
三.學位論文(依畢業年度排序)
徐福全,《儀禮士喪禮既夕禮儀節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潘澤黃,《中國古代生命禮儀中婚禮之文化意義研究——以《儀禮‧士昏禮》為探討中心》,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駿華,《馬祖喪葬禮俗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葉何賢文,《悲傷調適歷程及生命意義展現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清泉,《喪葬禮儀的傳統及演變——以宜蘭地區漢人為例》,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呂蕙美,《自殺遺族悲傷反應及調適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吳安安,《《儀禮》飲食品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王書偉,《殯葬禮俗「禁忌」研究——以嘉義大林鎮為例》,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許玉霜,《喪手足成人的悲傷反應及調適歷程之探究》,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李日斌,《先秦儒家殯葬倫理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葉曼華,《凶禮告終除喪卽吉——台灣民間喪葬禮俗中合爐儀式的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楊順安,《台灣道教喪葬禮俗之研究——以旗山鎮為例》,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家維,《殷人宗教觀——以巫術、諸神及祭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黃榆惠,《三禮書中喪禮的儀式與象徵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洪文郎,《「禮」的思想之研究——以禮記為中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張家維,《殷人宗教觀——以巫術、諸神及祭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林秋慧,《先秦喪禮與其在台灣客閩社會的體現》,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四、期刊論文 (依出版先後排序)
吳新智,〈周口店山頂洞人化石的研究〉,《古脊椎動物學報》,1961年第3期。
四川長江流域文物保護委員會文物考古大隊,〈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記略〉,《文物》,1961年第11期。
周國興、龍至柱,〈北京東胡村新石器時代墓葬〉,《考古》,1972年第6期。
謝端琚,〈甘肅永靖秦魏家齊家文化墓地〉,《考古學報》,1975年第2期。
鞏啟明,〈陝西渭南史家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1978年第1期。
杜在忠,〈山東諸城呈子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0年第3期。
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史前葬俗的特徵與靈魂信仰的演變〉,《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3期。
王明珂,〈慎終追遠:歷代的喪禮〉,收入劉岱總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夏傳才,〈從六經到十三經的發展〉,《天津師大學報》,1988年第5期。
劉曙光,〈喪葬禮俗起源初探〉,《中原文物》,1994年第2期。
吳藝苑、許秀霞,〈儀禮士喪禮中的禮義〉,《孔孟月刊》第32卷第9期總第381期,1994年5月。
鄭憲仁,〈古代祭祖立尸制度淺探〉,《孔孟月刊》第33卷第7期,1995年3月。
林素英,〈漢代以前的喪禮探討(三)——最後的努力:招魂的復禮〉,《孔孟月刊》第33卷第8期,總第392期,1995年4月。
林素英,〈漢代以前的喪禮探討之(八)遺蛻的珍藏——葬與墓〉,《孔孟月刊》第34卷第1期總第397期,1995年9月。
林素英,〈漢代以前的喪禮探討(九)永遠的財產——陪葬器物〉,《孔孟月刊》第34卷第11期總第407期,1996年7月。
陳華文,〈在生存與再生之間——論靈魂信仰與喪葬文化〉,《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
劉秋固,〈荀子喪祭禮的生死關懷與悲傷輔導〉,《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學報》第6期,1998年。
文 藻,〈歷代的喪禮〉,收入陳其泰編《二十世紀中國理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
趙可式,〈生死教育〉,教育部《學生輔導雙月刊》第54期,1998年。
方蕙玲,〈喪葬儀式功能初探〉,《東吳哲學學報》第6期,2001年4月。
林素英,〈先秦儒家的喪葬觀〉,《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
鄭基良,〈喪禮與祭祀研究〉,《空大人文學報》第10期,2001年12月。
江美華,〈從《禮記‧冠義》論儒家成人禮的意義〉,《鵝湖學誌》第32期,2004年6月。
劉 淵,〈明器文化初探〉,《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第3期,2004年9月。
龍 江,〈中國傳統喪葬禮儀中的文化價值觀〉,《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2卷第2期),2005年6月。
陳宥蓁,〈儀禮中為「父」「母」名者服喪制度及其所蘊含的文化現象〉,《高雄市立中正高級中學學報》第6期,2005年10月。
朱小琴,〈古代喪葬制度與喪俗文化〉,《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6期,2005年12月。
劉喜珍,〈論傳統喪葬制度的倫理根基及其倫理意涵〉,《船山學刊》,2009年第1期。
張麗珠,〈清代之三禮學復興暨清初禮學名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究所經學研究集刊》第6期,2009年5月。
白振有,〈漢字蘊涵的喪葬文化〉,《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2009年8月。
林明君,〈喪祭之禮與儒家生死觀〉,《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9期,2009年10月。
林素娟,〈喪禮飲食的象徵、通過意涵及教化功能——以禮書及漢代為論述核心〉,《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月。
鄭志明,〈宗教面對死亡的悲傷撫慰〉,收入《宗教生死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
劉海霞,〈現代研究《儀禮》的意義——兼談現代禮儀制度下的《儀禮》〉,《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2011年1月。
李日斌,〈先秦儒家殯葬倫理的詮釋與現代意義〉,《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第14期,2010年12月。
彭美玲,〈凶事禮哭——中國古代儒式喪禮中的哭泣儀式及後世的傳承演變〉,《成大中文學報》第39期,2012年12月。
五、網路資訊
清‧曹元弼,《禮經學‧解紛》,《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線上圖書館》,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3735&page=3
劉 明,〈慎終追遠——儒家對喪祭儀式的功能強調〉,
http://www.confuciusglobal.com/2010-11-23-03-47-44/2010-11-23-04-07-16/360-2012-07-22-05-35-11.html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自殺遺族悲傷反應及調適之研究
2.
喪手足成人的悲傷反應及調適歷程之探究
3.
馬祖喪葬禮俗研究
4.
喪葬禮儀的傳統及演變-以宜蘭地區漢人為例
5.
儀禮士喪禮既夕禮儀節研究
6.
殯葬禮俗「禁忌」研究-以嘉義大林鎮為例
7.
中國古代生命禮儀中婚禮之文化意義研究-以《儀禮•士昏禮》為探討中心
8.
《儀禮》飲食品物研究
9.
凶禮告終除喪卽吉-台灣民間喪葬禮俗中合爐儀式的研究
10.
先秦儒家殯葬倫理研究
11.
三禮書中喪禮的儀式與象徵研究
12.
台灣道教喪葬禮俗之研究—以旗山鎮為例
13.
先秦喪禮與其在台灣客家、閩南社會的體現
14.
「禮」的思想之研究--以《禮記》為中心
15.
殷人宗教觀——以巫術、諸神及祭祀為例
1.
吳藝苑、許秀霞,〈儀禮士喪禮中的禮義〉,《孔孟月刊》第32卷第9期總第381期,1994年5月。
2.
吳藝苑、許秀霞,〈儀禮士喪禮中的禮義〉,《孔孟月刊》第32卷第9期總第381期,1994年5月。
3.
吳藝苑、許秀霞,〈儀禮士喪禮中的禮義〉,《孔孟月刊》第32卷第9期總第381期,1994年5月。
4.
鄭憲仁,〈古代祭祖立尸制度淺探〉,《孔孟月刊》第33卷第7期,1995年3月。
5.
鄭憲仁,〈古代祭祖立尸制度淺探〉,《孔孟月刊》第33卷第7期,1995年3月。
6.
鄭憲仁,〈古代祭祖立尸制度淺探〉,《孔孟月刊》第33卷第7期,1995年3月。
7.
林素英,〈漢代以前的喪禮探討(三)——最後的努力:招魂的復禮〉,《孔孟月刊》第33卷第8期,總第392期,1995年4月。
8.
林素英,〈漢代以前的喪禮探討(三)——最後的努力:招魂的復禮〉,《孔孟月刊》第33卷第8期,總第392期,1995年4月。
9.
林素英,〈漢代以前的喪禮探討(三)——最後的努力:招魂的復禮〉,《孔孟月刊》第33卷第8期,總第392期,1995年4月。
10.
林素英,〈漢代以前的喪禮探討之(八)遺蛻的珍藏——葬與墓〉,《孔孟月刊》第34卷第1期總第397期,1995年9月。
11.
林素英,〈漢代以前的喪禮探討之(八)遺蛻的珍藏——葬與墓〉,《孔孟月刊》第34卷第1期總第397期,1995年9月。
12.
林素英,〈漢代以前的喪禮探討之(八)遺蛻的珍藏——葬與墓〉,《孔孟月刊》第34卷第1期總第397期,1995年9月。
13.
林素英,〈漢代以前的喪禮探討(九)永遠的財產——陪葬器物〉,《孔孟月刊》第34卷第11期總第407期,1996年7月。
14.
林素英,〈漢代以前的喪禮探討(九)永遠的財產——陪葬器物〉,《孔孟月刊》第34卷第11期總第407期,1996年7月。
15.
林素英,〈漢代以前的喪禮探討(九)永遠的財產——陪葬器物〉,《孔孟月刊》第34卷第11期總第407期,1996年7月。
1.
三禮書中喪禮的儀式與象徵研究
2.
女性在《儀禮》喪禮中角色之研究
3.
儒家喪禮思想之研究
4.
胡培翬《儀禮正義》喪禮重服研究
5.
台灣民間傳統喪禮事亡靈儀式之研究 -以台中市烏日區為例
6.
臺灣閩南傳統喪禮之探究 —以儀式及其意涵為中心
7.
現代國民喪禮認知與態度初探
8.
台灣近代的喪禮告別式
9.
儀禮士喪禮既夕禮儀節研究
10.
先秦喪禮與其在台灣客家、閩南社會的體現
11.
臺灣民間喪禮內涵與社會功能之研究
12.
《儀禮》禮學思想研究-以人際互動為中心
13.
現行喪禮服務之研究-以台中生命禮儀管理所為例
14.
台灣道教喪葬禮俗之研究—以旗山鎮為例
15.
台灣民間信仰喪禮中的禁忌與沖煞--在基督教模式下的轉化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