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專書類(按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一)詩經類
1.沈德潛:《古詩源》,台北:世界書局,1956 年初版。
2.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3.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4.朱熹:《詩經集註》,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1 年 8 月初版。
5.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6.蘇雪林:《詩經雜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7.《毛詩正義》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2001年12月初版14刷。
8.《詩經》,《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 年 12 月初版十四刷。
9.王靜芝:《詩經通釋》,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2001年。
10.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11.呂珍玉:《詩經詳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二)楚辭類
1.陳本禮:《屈騷精義》,台北:廣文書局,1964年。
2.朱熹:《楚辭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3.朱熹:《楚辭辯證》,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楚辭注六種》,
臺北:世界書局,1978 年 3 月。
4.蘇雪林:《楚騷新詁》,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8年。
5.游國恩:《楚辭集釋》,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6.洪興祖:《楚辭補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7.游澤承:《楚辭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8.顧天成:《離騷解》(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二),台南:莊嚴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1997年。
9.王德華:《屈騷精神及其文化背景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0.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11.陳怡良:《屈騷審美與修辭》,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三)古詩十九首
1.沈德潛:《古詩源》,臺北:廣文書局,1982年8月。
2.朱自清:《古詩十九首釋》,載於《朱自清古典文學專集續編》,臺北:源流文
化,1982年9月。
3.馬茂元:《古詩十九探索》,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
4.張清鐘:《古詩十九首彙說賞析與研究》,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7月。
5.朱自清、馬茂元:《朱自清、馬茂元說古詩十九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12 月。
6.劉履等著,楊家駱編:《古詩十九首集釋》,臺北:世界書局,2000 年 6 月初
版 2 刷。
7.姜任脩:《古詩十九首繹》,見《古詩十九首集繹‧古詩十九首繹》,臺北:世
界書局,2000年6月。
8.王強模:《古詩十九首》,臺北:建宏出版社,2004年6月。
(四)兩漢及南北朝
1.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5年。
2.鍾嶸撰,陳延傑注:《詩品注》,台北:里仁書局,1992 年。
3.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1月。
4.平平堂編輯:《漢魏六朝詩三百首注》,台南:平平出版社,1975年4月初版。5.余冠英選注:《漢魏六朝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3月北京第二
次印刷。
6.高準選註:《詳註中國古今名詩三百首》,臺北:林白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
9月20日初版。
7.沈德潛選解:《古詩源》,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2年8月初版。
8.沈師謙:《神話、愛情、詩─中國古典詩比較評析》,臺北:尚友出版社,1984
年5月再版。
9.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出版社,1984 年 5 月初版。
10.王力堅:《六朝唯美詩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11.王運熙‧王國安:《漢魏六朝樂府詩評注》,濟南:齊魯書社,2000 年 10 月
第 1 版。
12.孫康宜著,鍾振振譯:《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台北:允晨出版社,
2001年。
13.朱雅琪:《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五)李白專書類(按姓氏筆劃排列)
1.中華書局編輯部《李白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64 年 4 月 1 版。
2.中國李白研究編輯部《中國李白研究》1990 年集(上),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0 年 9 月第一版。
3.中國李白研究編輯部《中國李白研究》1990 年集(下),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1 年 6 月第一版。
4.中國李白研究編輯部《中國李白研究》1991 年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年
4 月第一版。
5.中國李白研究編輯部《中國李白研究》1994 年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 年
2 月第一版。
6.王運熙、李寶均:《李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七月初版二刷。
7.安旗:《李白研究》,水牛出版社,1996 年 3 月 20 日初版二刷。
8.安旗:《李白縱橫談》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 2 月第 1 版。
9.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1990 年 12 月第一版
10.何美鈴:《曠世謫仙李太白》,莊嚴出版社,1986年2月。
11.松浦友久著、張守惠譯:《李白-詩歌及其內在心象》,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3 年 4 月第一版。
12.松浦友久著、劉維治譯:《李白詩歌抒情藝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12 月第一版。
13.松浦友久:《中國詩歌原理.唐詩中表現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觀――「閨怨詩」
的意義》,台北:洪葉文化,1993 年 5 月初版
14.松浦友久:《李白的客寓意識及其詩思──李白評傳》北京:中華書局,2001
年 10 月。
15.周勛初:《詩仙李白之謎》,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年 11 月初版第一
次印刷。
16.周勛初:《李白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 7 月第 2 刷。
17.俞平伯等著:《李白詩論叢》,香港:文苑書屋,1972 年 12 月三版。
18.施逢雨:《李白詩的藝術成就》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年 2 月初版。
19.施逢雨:《李白生平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8月。
20.郁賢皓:《李白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10 月。
21.郁賢皓:《天上謫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論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年 6 月初版。
22.祝鴻杰,曹文彪編:《李白詩精選》,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23.徐文海、李曉峰著:《李白:詩酒人生》,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5 月。
24.許東海:《詩情賦筆話謫仙:李白詩賦交融的多面向考察》,台北:文津出版
社有限公司,2000年9月。
25.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71 年 11 月出版。
26.葛景春:《李白思想藝術探驪‧以男女之情寫君國之思─〈長相思〉賞析》,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河南:新華書店發行,1991 年 2 月 1 版。
27.葛景春:《李白研究管窺》,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 年 3 月初版。
28.楊慧傑:《詩中的李白》,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9 年四月初版。
29.詹鍈主編:《李太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八冊,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年 12
月第一版。
30.詹鍈:〈李白詩文繫年〉收於夏敬觀等著《李太白研究》,台北:里仁書局,
1985 年 5 月出版。
31.裴斐:《李白十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
32.裴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四川巴蜀出版社,1988年11月。
33.裴斐、劉善良合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李白資料彙編(金元明清之
部)》三冊,中華書局,1994 年 7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4.劉維崇 :《李白評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年 9 月二版。
35霍松林,尚永亮選析:《李白詩歌鑒賞》,上海教育出版,1989 年。
36.瞿蜕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台北:里仁出版社,1981年3月24日。
(六)其他專書類(按姓氏筆劃排列)
1.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台北:駱駝出版,
1987年。
2.岑靜雯著:《唐代宦門婦女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 年,
3.沈德潛:《古詩源》,臺北:世界書局,1998 年 5 月 2 版 1 刷。
4.沈謙:《神話、愛情、詩──中國古典詩比較評析》,臺北:尚友出版社,1984
年5月再版。
5.林文欽:《現代詩鑑賞教學研究》,春輝出版社,2000年。
6.林文欽:《文學美學研究資料選集》,春輝出版社,2003年。
7.徐子方:《千載孤憤——中國悲怨文學的生命透視》,南京:江蘇教育,2001年。
8.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古典詩中的美人幻象》,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 年 12 月版。
9.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1984 年 12 月初版,1987 年 12 月 4
版。
10.黃國彬:《中國三大詩人新論》臺北:皇冠出版社,1984 年。
11.黃振民評注:《歷代詩評注》,大中國圖書公司,1994年1月初版一刷。
12.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13.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89年。
14.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臺北:桂冠出版社,1991 初版。
15.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台北:洪葉文化出版,1995年。
16.劉伯驥:《唐代政教史》,台灣:中華書局,1954 年。
17.劉伯驥:《中西文化交通小史》,台北:正中書局,1979 年。
18.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0 年 7 月。
19.劉崇德選注:《漢魏六朝詩歌精華》,臺北:錦繡出版社,1993 年。
20.鄭華達:《唐代宮怨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 4 月一刷
21.蔡瑜:《中國抒情詩的世界》,台北:台灣書店出版,1999年。
22.鄭毓瑜:《性別與家園──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0 年
8 月初版。
23.鍾嶸:《詩品》,汪中注,臺北:正中書局,1969 年初版,1990 年 10 刷。
24.蕭瑞峰:《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台北:文史哲,1996
年。
25.羅宗濤等著:《中國詩歌研究》,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5年。
二、期刊論文類(按出版年月排列)
(一)期刊論文
1.吉川幸次郎:〈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6 卷 4 期,
1977年 11 月,頁 24-54。
2.廖蔚卿:〈論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技巧〉,臺北:《文學思潮》第5期,1979年10月。
3.章繼光:〈論李白詩歌創作的悲劇性〉,《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4年1期。
4.鍾慧玲:〈《詩經》中女性角色期待的探討〉,《中國文化月刊》172 期,1984年 2 月
5.趙修禮:〈古詩十九首析論〉,臺北縣 :《新埔學報》第9期,1984年4月。6.吳若芬:〈直與紆─-詩經國風中兩種女性角色的聲音〉《中外文學》第三十卷,第十二期,1985 年 5 月。
7.裴斐:〈李白與魏晉六朝詩人〉,收入馬鞍山市李白研究會編:《中日李白研究
論文集》,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年10月。
8.孟修祥:〈論李白的送別詩〉,《吳中學刊.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9.閻 琦〈李白的入仕道路和他的幽憤〉,《西北大學學報》,1994 年第 4 期第 24
卷。
10.林繼中:〈李白歌詩的悲劇精神〉,《文學遺產》,1994 年第六期。
11.吳承學:〈唐詩中的「留別」與「贈別」〉,《文學遺產》,1996年第4期。
12.李柱連:〈試評唐代送別詩的思想意義〉,《安徽農業技術學院學報》,1996
年10月。
13.林文欽:〈古典詩歌鑑賞教學方法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996年。14.張維昭:〈李白游仙詩與悲劇意識〉,《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1996
年5期15.張光富〈警策心長 憂國情深-李白「蜀道難」主題新議〉,《九江
師專學報》,1996 年第 2 期。
16.傅紹良:〈論李白人格悲劇的文化意蘊〉,《晉陽學刊》,1996 年第 3 期。
17.郭自虎:〈意悲而遠驚心動魄─論古詩十九首的生命意識與生活態度〉,安
徽合肥 :《江漢論壇》,1996年第4期,1996年4月。
18.陳瑋倩:〈清和平遠,言情不盡的古詩十九首〉,臺北:《育達學報 》第11期,1997年12月。
19.梅家玲:〈漢晉詩歌中「思婦文本」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收於《漢魏六朝文學新論》台北:里仁書局,1997 年 4 月初版。
20.郭常亮:〈理想與幻滅-李白人生悲劇淺談〉,《江西省團校學報》,1998 年創
刊號。
21.謝巨濤:〈漫談古代送別詩中的情感世界〉,《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999年1月。
22.許哲娜:〈試論李白在政治上的求索〉,《漳州職業大學學報》第 3 期,1999
年,頁 85-87。
23.王韶華:〈自由人格、功業理想、人道精神-李白、岑參、杜甫寫妻詩之別〉,
《昌吉師專學報》第 4 期,1999 年 12 月,頁 22-24。
24.張迤邐:〈失意悲憤是李白詩歌的主旋律〉,《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3
期。
25.陳海燕:〈熔裁舊典,巧制新聲──析李白詩對幾個傳統婦女題材的處理〉,《安
順師專學報》第 2 卷第 1 期,2000 年 3 月,頁 18-38。
26.鄧樂群:〈李白政治悲劇的歷史審視〉,《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 21 卷 5 期,
2000年 10 月,頁 74-80。
27.張連舉:〈卷起飄逸:李白的幽憤和媚俗〉,《唐都學刊》第 17 卷 4 期,2001
年,頁 31-32。
28.彭學文:〈摭談曹植筆下的女性形象〉,《中華文化月刊》250 期, 2001 年 1月。
29.王國瓔:〈漢魏詩中的棄婦之怨〉,吳燕娜編著、魏綸助編《中國婦女與文學》第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 年 6 月初版
30.陳生豪:〈從李白婦女詩看其思想世界〉,《青海師專學報》第 5 期,2001 年,
頁 11-14。
31.劉和椿:〈試論李白「縱酒」「攜妓」詩的用事與寄寓〉,《成都教育學院學報》
第 11 期,2001 年 11 月,頁 16-17。
32.唐淑惠:〈淺論李白詩歌中的女性形象〉,《武警工程學院學報》第 18 卷第 1
期,2002 年 2 月,頁 47-48。
33.孫彩霞:〈李白政治悲劇探微〉,《衡水師專學報》,2002 年 9 月第 4 卷第 3
期。
34.王寶琴:〈花容月貌 玉顏春心──李白婦女詩意象群論析〉,《青海師範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1 期,2002 年,頁 91-94。
35.胡欣,〈簡說李白婦女詩中的人物類型〉,《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第 22 卷第 4 期,2002 年 8 月,頁 107-109。
36.鐵素芳、張建芳:〈試論李白詩歌中的婦女形象〉,《社科縱橫》第 17 卷第 4
期,2002 年 8 月,頁 57-58。
37.蔡玲婉:〈盛唐送別詩的審美內涵〉,《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3年3月。
38.萬志:〈試論李白的送別詩〉,《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4年
1月。
39.顧寶林、顧水林:〈李白詩中的女性生活習俗和命運新探〉,《長沙大學學報》
第 18 卷第 1 期,2004 年 3 月,頁 53-56。
40.劉建華:〈試論唐代送別詩〉,《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期,2004年
10月。
41.彭江虹:〈李白女性詩歌美簡析〉,《湖南社會科學》,2005 年 3 月,頁
143-144。
42.趙年秀:〈論李白送別詩的創新〉,《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6卷第3期,2005
年3月。
43.李菁菁:〈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需傾三百杯──李白的詩言醉語〉,《國文天地》21卷2期,2005年7月。
44.彭江虹:〈李白女性詩歌美簡析〉,《湖南社會科學》第3期,2005年。
45.孫艷紅:〈李白閨情詩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意蘊〉,《戲劇文學》第 8 期,2005
年,頁 98-100。
46.梁劍峰:〈淺談古典詩詞中的訴愁意象〉,《語文學刊》第四期,2006 年,頁
70-73。
47.郭曉風:〈論李白詩歌的藝術特點〉,《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 25 卷第 5
期,2006 年 9 月,頁 95-96。
48蒙愛英:〈略論唐代送別詩的美學特徵〉,《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第19
卷增刊,2006年6月。
49.李華:〈清風肺腑明月魂──論李白詩中的「月」意象〉,《邢台學院學報》
第 21 卷第 4 期,2006 年 12 月,頁 39-41。
50.程宏亮:〈論李白送別詩浪漫情懷的個性化表達〉,《巢湖學院學報》,2007
年第9卷第2期。
51.王紅霞:〈試論李綱對李白的評價〉,《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35 卷第 1 期,2008 年 1 月,頁 56-60。
52.胡玉蘭:〈論李白女性詩的審美內涵〉,《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 24 卷第 3 期,
2008 年 6 月,頁 25-26。
53.謝桂華:〈李白棄婦詩淺談〉,《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 23 卷第 8 期,2008
年8 月。
54.閔莉娜:〈略論李白明月意象的藝術特色〉,《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第 25
卷第 8 期,2008 年 8 月,頁 91-93。
55.董洁:〈士人的真情悲歌-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性〉,《無錫商業職業技術
學院學報》8 卷 4 期,2008 年 8 月,頁 110-113。
56.文幸福:〈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與巴蜀〉。收入於中國葉聖陶研究會編:《中
華傳統文化研究與評論(第二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11月。
57.石彥:〈古詩十九首百年研究綜述〉,《語文學刊》2008 卷 11A 期,2008 年 11
月。
58.司徒伽:〈真水無香-李白詩歌中的水意象與情思〉,《文化廣場》,2009 年 1
月,頁 59-60。
59.黃小玉:〈李白詩中的明月形象〉,《文化研究》,2009 年 3 月,頁 213。
60.陳洪清:〈淺談李白詩中的月亮意象〉,《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 年第 4 期,
2009 年 4 月,頁 142-144。
61.蔣鷹昊、蔣力餘:〈相思無日夜,浩蕩若流波─略論李白的思婦詩〉,《船山學
刊》復總第 74 期,2009 年第 4 期。
62.陳定宏:〈李白詩歌中妃子形象的闡釋〉,《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 26 卷
第 5 期,2009 年 5 月,頁 15-16。
63.趙長慧:〈李白詩歌的意象〉,《渮澤學院學報》第 31 卷第 4 期,2009 年 7
月,頁 17-20。
64.林綉亭:〈《古詩十九首》女性形象探析〉,《玄奘人文學報》第 9 期,2009 年7 月,頁 115-138。
65.李丹丹:〈論李白的悲劇人生及詩的明月意象思維特點〉,《賀州學院學報》第
25 卷第 3 期,2009 年 9 月,頁 47-50。
(二)學位論文
1.杜麗香:《唐代夫婦贈懷詩與悼亡詩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81年碩士論文。
2.楊靜宜:《李白詩歌感時傷逝情懷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1999年碩士論文。
3.張紫君:《六朝詩歌中的「女性書寫」》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9 年碩
士論文。
4.張雅慧:《唐詩中「楊柳」意象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年碩士論文。
5.陳思穎:《從詠懷詩意象探索阮籍的生命情調》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0
年碩士論文。
6.何騏竹:《李白樂府詩中的「文學性」》,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1年碩
士論文 。
7.盧姿吟:《李白樂府修辭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3年碩士論文。8.余瑞如:《李白飲酒詩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2003年
碩士論文。
9.蘇芳蓁:《詩經之女性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4 年碩士論文。10.費泰然:《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修辭藝術探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
,2004年碩士論文。
11.林梧衛:《李白詩歌酒意象之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 2004
年碩士論文。
12.崔恩亨:《漢魏思婦研究》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2004 年碩士論文。13.陳敬介:《李白詩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年博士論文。14.沈慧玲:《李白詠月詩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06 年碩士論文。
15.李秋吟:《浪漫與飄逸之外—從樂府詩探李白的用世之心》彰化師範大學國文
學系,2007 年碩士論文。
16.張詒政:《李白長安詩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2007年碩士論文。
17.莊薇莉:《李白戰爭詩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7 年碩士論文。
18.黃念慈:《南北朝樂府女性形象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7 年碩士論文。
19.許心寧:《李白詠女性詩篇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7年碩士論文。
20.陳依鈴:《李白政治抒情詩研究》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2009年碩士論文。
21.李容維:《李白詩歌的文本細讀-以五七言絕句與樂府詩為考察對象》南華大
學文學系碩士班,2009 年碩士
22.楊家銘:《李白婦女詩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2010年碩士論文。23.陳萍怡:《李白女性敘寫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10 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