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籍
方鈞瑋,2002,《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藏品-原住民織品及飾品圖錄》,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方鈞瑋,2008,《重現泰雅-泛泰雅傳統服飾重製圖錄》,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王海龍,2007,《視覺人類學》,上海:上海文藝。
王梅霞,2006,《泰雅族》,臺北:三民。
王無邪,1996,《平面設計原理》,臺北:雄獅。
王無邪、梁巨廷,1995,《平面設計基礎》,臺北:藝術家。王嵩山,2001a,《當代臺灣原住民藝術》,臺北:臺灣藝術教育館。
王嵩山,2001b,《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
王嵩山,2011,〈博物館工作與民族學田野方法〉,《民俗/民族文化的蒐藏與博物館》,臺北:臺北藝術大學。
左漢中,1994,《中國民間美術造型》,湖南:湖南美術。
瓦歷斯.諾幹、余光弘,2002,《臺灣原住民歷史-泰雅族史篇》,南投:臺灣文獻館。
江韶瑩,1998,《中日編織工藝交流展‧臺灣館》,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江韶瑩,2001,《館藏泰雅族編織文物研究-文物登錄基本資料卡彙編》,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委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
吳山,1991,《中國工藝美術辭典》,臺北:雄獅。
宋瑩、劉寶岳,2005,《平面構成設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臺北:常民文化。
李壬癸,1999,《臺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李壬癸,2011,《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增訂新版,臺北:前衛。
李立新,2009,《設計藝術學研究方法》,南京:江蘇美術。
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下冊,臺北:允晨文化。
李亦園、石磊、阮昌銳、楊福發,1963,《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石磊、阮昌銳、楊福發,1964,《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季育,2000,〈臺灣原住民泰雅族方衣服飾的紋飾與色彩〉,《苧綵流霞: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李莎莉,1993,《排灣族的衣飾文化》,臺北:自立晚報。
李莎莉,1998,《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臺北:南天。
林建成,2002,《臺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臺北:藝術家。
林修澈,2007,《賽德克族正名》,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林書堯,1981,《基本造形學》,臺北:維新。
林崇宏,1997,《基礎設計》,臺北:大中國。
林惠祥,2007,《文化人類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道生,2001,《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第二冊,臺北:漢藝色研。
施翠峰,2004,《臺灣原住民身體裝飾與服飾》,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洪英聖,1993,《臺灣先住民腳印-十族文化傳奇》,臺北:時報文化。
胡家瑜、崔伊蘭,1998,《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郁永河,許俊雅(釋),2009,《裨海紀遊校釋》,臺北:國立編譯館。
倪建林,2007,《裝飾之源-原始裝飾藝術研究》,重慶:重慶大學。
孫大川,2006,《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盤點及口述歷史之研究》,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
浦忠成,2007,《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臺北:五南。
馬騰嶽,1998,《泰雅族文面圖譜》,臺北:攝影天地雜誌社。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1997,《原真之美-陳澄晴先生珍藏臺灣原住民藝術文物》,臺北:臺北市史博館。
康培德,2009,《泰雅族msbtunux的美麗與哀愁-頭角與奎輝部落KButa世系群家族史》,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張天星、吳曉兵、郭露妍,2009,《裝飾圖案-非再現性的圖形藝術》,江蘇:南京師範大學。
悠蘭‧多又,2004,《泰雅織影》,臺北:稻鄉。
許功明,2004,《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臺北:南天。
許雅惠,1999,《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文物圖錄》,臺北:順益博物館。
陳奇祿,1981,《民族與文化》,臺北:黎明文化。
陳奇祿,1992,《臺灣土著文化研究》,臺北:聯經。
陳雨嵐,2004,《臺灣的原住民》,臺北:遠足文化。
森丑之助,黃耀東(譯),1983,《日據時期本省山地同胞生活狀況圖集》,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童春發,1996,《高砂春秋-臺灣原住民之文化藝術》,臺北:立虹。
黃宣衛,2011,《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黑帶.巴彥,2002,《泰雅人的生活型態探源-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法》,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楊清田,1996,《造形設計的理論基礎-造形原理導論》,臺北:藝風堂。
溫吉,1957,《臺灣番政志》,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葉劉天增,1997,《中國紋飾研究》,臺北:南天。
達西烏拉灣.畢馬,2002,《泰雅族神話與傳說》,臺北:晨星。
達西烏拉灣‧畢馬,2001a,《臺灣的原住民阿美族》,臺北:臺原。
達西烏拉灣‧畢馬,2001b,《臺灣的原住民泰雅族》,臺北:臺原。
達西烏拉灣‧畢馬,2001c,《臺灣的原住民賽夏族》,臺北:臺原。
達西烏拉灣‧畢馬,2002a,《臺灣的原住民卑南族》,臺北:臺原。
達西烏拉灣‧畢馬,2002b,《臺灣的原住民邵族》,臺北:臺原。
達西烏拉灣‧畢馬,2002c,《臺灣的原住民排灣族》,臺北:臺原。
達西烏拉灣‧畢馬,2002d,《臺灣的原住民達悟族》,臺北:臺原。
達西烏拉灣‧畢馬,2002e,《臺灣的原住民魯凱族》,臺北:臺原。
達西烏拉灣‧畢馬,2003a,《臺灣的原住民布農族》,臺北:臺原。
達西烏拉灣‧畢馬,2003b,《臺灣的原住民鄒族》,臺北:臺原。
鈴木質,王美晶(譯),1999,《臺灣原住民風俗》,臺北:原民文化。
廖守臣,1987,《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臺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
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管倖生、阮綠茵、王明堂 等,2006,《設計研究方法》,臺北:全華。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楊南郡(譯),2011,《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本文篇,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天。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楊南郡(譯),2012,《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冊資料篇,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天。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2010,《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七冊,泰雅族-後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2011,《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四冊,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2012,《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五冊,泰雅族-前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2011,《高砂族調查書-蕃社概況》,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其偉,1991,《菲島原始文化與藝術》,臺北:北市美術館。
劉其偉,1993,《原始藝術探究》,臺北:啟源。
劉其偉,2002,《藝術人類學-原始思維與創作》,臺北:雄獅。
劉益昌,2002,《臺灣原住民史-史前篇》,南投:臺灣文獻館。
滕雪梅、霍康,2009,《圖案設計教學與應用》,北京:高等教育。
蔡玉珊,2006,《臺灣原住民織物-織紋結構與圖案分析》,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蔣勳,2003,《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臺北:雄獅。
諸葛鎧,2006,《設計藝術學十講》,濟南:山東畫報。
蕭瓊瑞,1999,《島民‧風俗‧畫-18世紀原住民生活圖像》,臺北:東大。
戴嘉玲,2000,《Formosa原住民寫真&解說集》,臺北:前衛。
謝世忠,2004,《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謝旭洲,2008,《社會統計與資料分析》,臺北:威士曼文化。
翻譯書籍
Breet, D.,張惠、田麗娟、王春辰(譯),2006,《裝飾新思維-視覺藝術中的愉悅和意識形態》,南京:江蘇美術。
Ferrell, R.,1994,《臺灣土著族的文化-語言分類探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Howard, M. C.,李茂興、藍美華(譯),1997,《文化人類學》,臺北:弘智文化。
Kottak, C. P.,徐雨村(譯),2005,《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化的探索》,臺北:麥格羅希爾、桂冠。
Ledderose, L.,張總(譯),2006,《物萬-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Lidwell, W., Holden, K., & Butler, J.,呂亨英(譯),2008,《設計的法則》,臺北:原點。
Martin, B.,李中澤(譯),2000,《當代社會與文化藝術》,四川:四川人民。
Silverman, D.,田哲榮、司徒懿(譯),2010,《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臺北:韋伯文化。
Wallschlaeger, C., & Busic-Snyder, C.,呂靜修(譯),1996,《設計基礎》,下冊,臺北:六合。
學位論文
方麗美,2005,《泰雅織布藝術之研究》,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王筱君,2001,《臺灣原住民賽夏族編器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王馨瑩,2004,《排灣族與魯凱族圖騰故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朱仲苓,2012,《平埔族服飾文化研究-以國立臺灣博物館平埔族服飾文物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吳孟蓉,2012,《我織故我在: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女性工藝編織者之文化生產》,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李昭鈺,2004,《邵族服裝之形制溯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周沛君,2012,《泰雅族織布工藝的傳承教育之研究-以桃園縣復興鄉區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周錦宏,2001,《泰雅族北勢群傳統工藝變遷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洪足金,2007,《對稱在原住民服飾之運用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張瑋真,2011,《臺灣原住民織物解構與重構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郭玉敏,2006,《三地門排灣衣飾商品化及其意義變遷》,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陳正哲,2008,《泰雅族菱形紋飾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系。陳述巧,2004,《布農族織品服飾與認同關係之研究-以卓社群卡度部落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黃昭敏,2005,《臺灣原住民文身神話傳說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黃衛文,2006,《臺灣原住民傳統圖騰藝術應用於木藝創意設計-以臺東卑南族圖騰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蔡明潔,2003,《排灣族與魯凱族視覺藝術圖像課程設計與解析-以屏東縣瑪家國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賴志承,2006,《臺灣原住民神話導入電腦遊戲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研究所。薛惠瑛,2004,《排灣族女性服飾之新款式-以其形式與內容作探究》,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羅淑杏,2004,《霧台魯凱族婚禮盛裝的變遷與形制構成之研究-以巴家婚禮為個案分析》,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蘇秋鳳,2010,《排灣族服飾文化之研究-以拉瓦爾群三地門部落為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休閒健康管理研究所。研討會論文
林淑雅,2009,〈原住民傳統智慧創作的認定與保護難題-以泰雅染織文化為例〉,《傳統智慧與公共領域-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論文集》,數位典藏與學習推廣計畫、數位典藏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pp.189-218。
網站、資料庫
CiNii - NII論文情報ナビゲータ:http://ci.nii.ac.jp(2013.4.12瀏覽)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http://www.ianthro.tw(2013.4.12瀏覽)
典藏臺灣:http://digitalarchives.tw(2013.4.12瀏覽)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http://www.grb.gov.tw(2013.4.12瀏覽)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http://citing.hohayan.net.tw(2013.11.28瀏覽)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2013.4.12瀏覽)
遠流集團智慧藏,2001,【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民族】,臺北:遠流、中國大百科全書。
外文書籍
Cauquelin, J. 2004. The Aborigines of Taiwan - The Puyuma: from headhunting to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Chen, C. L. 1998.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Formosan Aborigines.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Inc.
Dudbridge, G. 1999. Aborigines of South Taiwan in the 1880s. Taipei: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ca Sinica.
Eskildsen, R. 2005. Foreign Adventurers and the Aborigines of Southern Taiwan, 1867-1874. Taipei: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Gombrich, E. H. 1984. The Sense of Order -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Decorative Art. London: Phaidon Press.
Knight, T. W. 1986. Transformations of Languages of Designs (Thesis Ph. D.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6). USA: Ann Arbor, MI. UMI.
Mackay, G. L. 1972. From Far Formosa -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Taipei: 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
Morphy, H. 1998. Aboriginal Art. London: Phaidon.
Stone, P. F. 2004. Tribal & Village Rugs -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Design, Patterns and Motifs. London: Thames & Hudson.
三井秀樹,1996,《美の構成学》,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天理大學,1993,《台灣原住民の衣飾-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參考館所藏》,奈良:天理大學。
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研究會,2002,《台灣原住民研究概覽》,東京:風響社。
辻弘、杉山明博,1985,《造形形態論》,東京:三晃。
佐山融吉、大西吉寿,1996,《生蕃伝說集》,臺北:南天。
佐藤文一,1988,《臺灣原住種族の原始藝術研究》,臺北:南天。
岡村吉右衛門、張永欣,1969,《台湾の蕃布》,京都:有秀堂。
森丑之助,1917,《台灣蕃族志》,第一卷,臺北:南天。
黃國賓、曾和英子、蔡玉珊 等,2012,《台湾原住民13族の伝統的織物の織制作技術と文様色彩にみるアジアンデザインの構造比較-報告書》,神戶:神户艺术工科大学黃國賓研究室。
鈴木作太郎,1988,《台灣の蕃族研究》,臺北:南天。
外文期刊
千々岩力,2012.3,〈千々岩助太郎と台湾原住民族建築研究:研究こぼれ話〉,《高岡大學法學院》,23,pp.55-63。
田中清章、伊藤真奈美、郭永傑、陳獻榮、陳瓊惠,1999.7,〈台灣山地原住民住居に関する研究:ルカイ族及びパイワン族の伝統家屋における「祖柱」,紋様:について〉,《東京家政學院大學-自然科學與技術》,39,pp.83-89。
田本はる菜,2012.7,〈「原住民工芸」の表象と制作をめぐる一考察:台湾原住民の織物復興を事例に〉,《三田史学会-史學》,81,3,pp.445-467。
東村純子,2008,〈輪状式腰機の民族考古学-台湾原住民の機織技術から〉,《日本順益台湾原住民研究会-台湾原住民研究》,12,pp.113-124。
黃國賓,2012.11,〈台湾原住民族伝統織物における菱形文様の分類を試みる〉,《神戸芸術工科大学》。https://kobe-du.repo.nii.ac.jp(2013.4.12瀏覽)
曽和英子,2011.3,〈南台湾原住民の色彩認識発達の推移〉,《日本生活文化史学会-生活文化史》,59,pp.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