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4 05: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心怡
研究生(外文):Hsin-Yi Chou
論文名稱:拔靴法(Bootstrap)之探討及其應用
指導教授:呂理裕呂理裕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統計研究所
學門:數學及統計學門
學類:統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1
中文關鍵詞:拔靴法
外文關鍵詞:bootstra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3
  • 點閱點閱:117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拔靴法是一項應用電腦的統計分析方法,在資料來源分配未知的情況下,可運用拔靴法去作估計及統計推論,一般而言,拔靴所提供的近似會比常用的極限近似來得精確。因此,拔靴法在1979年由Efron提出後,即大量的被用於統計分析中。在本文中,以拔靴法為基礎利用Bootstrap normal,Bootstrap percentile,Basic bootstrap,Bootstrap-t,BC percentile以及BCa percentile法等六種方法對指數分配,伽瑪分配,及韋伯分配之參數建構其信賴區間。另外,再介紹兩種修正方法Balanced bootstrap及 Double bootstrap法,以期增加信賴區間的精確度。最後則是以覆蓋機率,信賴區間平均長度及信賴區間長度變異量這三項評量標準來選擇出最佳的信賴區間估計法。
研究中發現,有母數拔靴法之區間估計較無母數拔靴法之區間估計為佳。而在六種信賴區間的方法上,以Bootstrap-t,BC percentile及BCa percentile法有較好的結果。但在兩個修正方法上,則在這三個例子中,並無表現出明顯的效果。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文獻回顧 1
1.2 本文架構 2
第二章 拔靴法之信賴區間估計方法 3
2.1拔靴法簡介 3
2.2 Bootstrap normal 法 6
2.3 Bootstrap percentile 法 8
2.4 Basic bootstrap 法 10
2.5 Bootstrap-t 法 11
2.6 修正之Bootstrap percentile 法 13
第三章 拔靴法之改進 18
3.1 Balanced bootstrap法 18
3.2 Double bootstrap 法 20
第四章 信賴區間模擬範例 25
4.1 指數分配參數的最大概似估計量 25
4.2 伽瑪分配參數的最大概似估計量 29
4.3韋伯分配參數的最大概似估計量 35
4.4 信賴區間的方法比較 41
第五章 結論 58
參考文獻 61
參考文獻
1.Davison, A. C., Hinkley, D.V. (1997). Bootstrap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Efron, B. (1979a). Bootstrap Methods:Another Look at the Jackknife. Annals
of Statist. 7,1-26.
3.Efron, B. (1981). The Jackknife, the Bootstrap, and Other Resampling Plans.
SIAM, Philadelphia.
4.Efron, B. (1987).Better Bootstrap Confidence Intervals. J. Amer. Statist.
Assoc. 82, 171-185.
5.Efron, B., Tibshirani, R.J. (1993).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ootstrap. Chapman
& Hall, New York.
6.J.S. Milton, J.C. Arnold, (1995).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New York:McGraw-Hill.
7.Shao, J. and Tu, D. (1995). The Jackknife and Bootstrap.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8.Zacks, S. (1992). Introduction to Reliability:Probability Model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胡忠一(1996)「日據時期台灣農會之研究」,農民組織學刊1:77-128。
2. 林碉力、車鵬程(1995)「我國基層金融機構合併相關問題之探討」,基層金融30:85-102。
3. 李儀坤(1994)「日本農協合併之理論與實務」,基層金融29:239-252。
4. 吳榮杰、周百隆、陳永琦、黃士榮(2000)「建構健全完整的農業金融體系」,農業金融論叢44:29-48。
5. 丁文郁(1999)「成立全國農會之研究」,農業金融論叢42:59-79。
6. 胡忠一(1997)「日據時期台灣產業組合與農業會之研究」,農民組織學刊2:31-90。
7. 連宏華(1999)「組織重組理論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8(3):97-158。
8. 連宏華(2000)「組織重組理論之探討(上)」,人力發展79:43-48。
9. 陳澤俊(1998)「農會供銷部門事業經營分析與提昇競爭力策略」農訓雜誌15(2):52-57。
10. 黃建銘(1998)「從日本農協合併研議我國農會合併之必要性及配合措施」,存款保險資訊季刊11(3):118-125。
11. 廖正宏、陳昭郎、高毓秀(1982)「農民對農會合併措施之反應」,農業推廣學報6:45-93。
12. 廖朝賢(2001)「2000年台灣地區各級農會營運分析」,農訓雜誌18(11):4-7。
13. 蔣憲國(2000)「台灣廣域農會合併之探討--從日本廣域農協合併的經驗論起」,農業金融論叢43:43-73。
14. 蔡宏進(1997)「健全農民組織與其調適政策之選擇」,農民組織學刊2:241-287。
15. 蔡宏進(2001)「成立全國農會之研究」,農民組織學刊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