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04:24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影音圖像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張榕庭
研究生(外文):
CHANG, SANTIAGO
論文名稱:
在惰性裡逝去的軌跡
論文名稱(外文):
The trace in inertia has gone
指導教授:
顧世勇
指導教授(外文):
KU, SHIN-YUNG
口試委員:
陳蕉
、
沈裕昌
口試委員(外文):
CHEN, CHIAO
、
SHEN, YU-CHANG
口試日期:
2020-06-30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
造形藝術研究所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5
中文關鍵詞:
速度
、
惰性
、
無痕
、
戰術
、
身體
、
反作用
、
痕跡
外文關鍵詞:
speed
、
inertia
、
traceless
、
tactics
、
body
、
reaction
、
trace
相關次數:
被引用:0
點閱:492
評分:
下載:27
書目收藏:0
日常總離不開消費與移動的慣性,而我生活在相對不那麼便利的鄉間環境裡,對這件事感到有些不適應,從而開始思考與感受自己在速度裡存在的問題。對我而言,這當中的時間像是消耗在無痕的環境裡,使身體所在的意義持續令我感到困惑,我的記憶像是積累了什麼東西卻又弭平。
在速度所產生的惰性裡,我似乎由不得己,因為這應該是早已被決定的運軌。它促使我的動機,在其中不斷循環著無痕的設定,以利速度的持續。身體像是被抹除了痕跡,在日常裡感到消磨卻又毫無差異。這樣的惰性所產生的作用力終使我不耐,而藉由身體產生反作用的動機。
我將零碎地探討相關主題,同為關心的問題思考自己創作的背景。本篇論文分為三章,每章各為一件作品。我的創作其實只是在失去痕跡的日常惰性裡,找尋自己的軌跡,不見得找的到,常常只是一種用力而已。然而這樣的用力仍顫抖著,軌跡卻快逝去。
I can't live without the inertia of consumption and movement in my daily life. However, I live in a relatively inconvenient rural environment. I feel a little uncomfortable with this matter, so I start to think about my existence in speed. To me, the time in speed seems to be consumed in a traceless environment, and the meaning of the body continues to confuse me. My memory seems to accumulate but disappear.
In the inertia of speed, I seem to have no choice, because this should be the trajectory that has been decided. It motivates my motives, in which I am continuously circulating traceless setting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continuation of speed .The body seems to be in the time of erasing the traces, and it feels the same while wearing away. The force generated by such inertia eventually makes me impatient, and the reactionary motivation is generated by the body.
I will discuss related topics piecemeal, and think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my creation for the issues I care about.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each of which is a work. In fact, my creation is just looking for my own trace in the daily inertia of losing traces. I can't find it. It is often just a kind of exertion. However, such force still trembles, but the trace is passing away.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
前言 1
第一章 無痕的痕跡 3
第一節 軌體、非物 3
第二節 鄉愁的失去 6
第三節 抹除 9
第四節 展示 11
第二章 不在的聯繫 15
第一節 無從拒絕 15
第二節 離不開的照明 17
第三節 所在、陰影 19
第四節 不在的緣故 21
第五節 記錄 24
第三章 移動的根植 34
第一節 沙漠 34
第二節 身體 36
第三節 交界 38
第四節 陪伴 40
拍攝(一) 42
拍攝(二) 48
拍攝(三) 54
拍攝(四) 60
第五節 個展 66
結語 74
參考文獻 76
中譯論文:
Stiegler, Bernard 著,王曉華 譯,〈人類世與負人類學〉,收入《藝術,在21世紀能做什麼?讀本》北藝大博班實驗室大師講座,2019.11.1-11.5
中譯著作:
Augé, Marc 著,陳文瑤 譯,《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台北:田園城市,2017
Barthes, Roland 著,江灝 譯,《神話學》,台北:麥田,2019
Baudrillard, Jean 著,洪凌 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1998
Baudrillard, Jean 著,林志明 譯,《物體系》,台北:麥田,2018
Certeau, Michel de 著,方琳琳、黃春柳 譯,《日常生活實踐 1.實踐的藝術》,南京:南京大學,2015
Cresswell, Tim 著,王志弘、徐苔玲 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
Debord, Guy 著,張新木 譯,《景觀社會》,南京:南京大學,2017
Heidegger, Martin 著,孫周興 譯,《林中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McLuhan, Herbert Marshall 著,鄭明萱 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2015
Merleau-Ponty, Maurice 著,龔卓軍 譯,《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台北:典藏,2007
Virilio, Paul著,楊凱麟 譯,《消失的美學》,台北:揚智,2001
英文論文:
Merleau-Ponty, Maurice. “Eye and Mind”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移動的擴散-創作研究論述
2.
微型身體
3.
沙發、沉睡者、她的面容
4.
視覺化痕跡:論時延技術如何傳介當代攝影中的身體
5.
粒子那端的身體
6.
無名的地帶
7.
身體存在的痕跡~記憶的擷取和情感的封存
無相關期刊
1.
無法銜接的片段
2.
來自恐懼的創作力量
3.
仲介者
4.
滑速皮層
5.
拐點繪畫
6.
在與不在之間
7.
介面外景象
8.
畫影像
9.
晃晃
10.
被動態容器
11.
踉蹌的瞬間
12.
「塑膠思佑!」
13.
媒體 沉浸與疏離
14.
含糊的惡意
15.
重新讀取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