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目 Dahl, R. A.(達爾) 1995 民主理論的前言,顧昕、朱丹譯,牛津大學出版社,導言。 Fukuyama, F.(法蘭西斯.福山) 1998 信任的概念,李宛蓉譯,誠信,台北:立緒,頁1-74。 Newton, K.(肯尼思.紐頓) 2000 社會資本與現代歐洲民主,李惠斌、楊雪冬主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379-417。 North, D. C.(道格拉斯.諾斯) 1994 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劉瑞華譯,台北:時報。 Olson, M.(奧爾森) 1989 董安琪譯,集體行動的邏輯,台北:遠流。 Putnam, R. D.(羅伯特.D. 普特南) 2000 繁榮的社群──社會資本與公共生活,李惠斌、楊雪冬主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55-164。 Wilson, G. K. 1998 利益團體,王鐵生譯,台北:五南。 王孟甯 2000 婦女運動與政府體制的結合?台北市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的分析,蕭新煌、林國明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頁539-579。 王振寰 1995 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蕭新煌、徐正光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 立法院公報處 1999 立法院衛生及環境及社會福利委員會舉行「全民健保組織架構改革方案」公聽會紀錄,立法院公報,第88卷第52期(下),頁301-351。 全民健康保險監理委員會 1999 全民健保法暨施行細則,台北:全民健保監理委員會。2000 全民健康保險法修正草案研討會議資料,全民健康保險監理委員會會議資料。 全民健康保險體檢小組 2001 全民健康保險體檢小組報告,台北:國家衛生研究院。 朱志宏、謝復生 1989 利益團體參與政治過程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江東亮 1996 開業醫師與全民健保──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台灣醫界,第40卷第8期,頁61-63。 行政院 1999 全民健康保險法修正草案總說明 院會確定版,立法院會議資料。 吳 定 1998 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李惠斌 2000 什麼是社會資本,李惠斌、楊雪冬主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19。 林國明 1997 國家與醫療專業權力:台灣保險體制醫療費用支付制度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一期,頁47-136。下載網址:http://140.109.196.10/publish/lin1st.htm。 1998 民主化的侷限與社會政策的公共參與:以全民健保的政策形成為例,台大社會系主辦,台灣社會福利運動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1999a 全民健保民營化的政治邏輯,台大社會工作學刊,第二期。 1999b 在威權統治的歷史陰影下:全民健保與道德共同體的民主建構,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主辦,自由、平等與社會正義研討會。 2000a 歷史、制度與政策:台灣醫療保險體系部分負擔與轉診方案的政策轉折,台大社會系、台灣社會學社主辦,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2000b 民主化與社會政策的公共參與:全民健保的政策形成,蕭新煌、林國明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頁135-176。 林閔政 1996 論民眾參與在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理論與實踐,東海大學公共行政所碩士論文,第二章。 林萬億 1996 從社會面看全民健康保險,台灣法學會學報,第17期,頁76-87。1997 社會福利公設民營模式與法制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計劃。2000 社會抗爭、政治權力資源與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一九八0年代以來的台灣經驗,蕭新煌、林國明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頁71-134。 林聖慧 1990 民眾參與政策議程建立過程之研究──宜蘭縣反六輕個案之分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第二章。 林慧芬 1993 我國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制定過程之探討──菁英模型之解析,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薇 1995 醫師專業自主性與醫療保健體系中制約因素互動關係之研究:以我國全民健康保險的立法為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威樹誠 1997 勞工保險行政監督與業務監理互動關係之研究,勞工保險監理委員會委託研究。 郝鳳鳴 1999 福利國家社會法制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民國八十八年。2000 全民健康保險監理組織體制之法律規範,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研究計劃。 高依利 2000 全民健康保險法與相關政策之修訂:一個決策過程之分析,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張人傑 1995 「社會福利」或「國家福利」?──從國家與社會關係看我國社會安全制度,中華民國現代社會福利學會編,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台北:五南,頁37-66。 張世雄 1995 社會福利政策與現代政府,社區發展季刊,第七十期,頁172-189。 2000 福利國家私有化與權力的形成:我國全民健康保險改革的政治性,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一期,頁1-40。 張茂桂 1992 民國七十年代台灣地區「自力救濟」事件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張英陣 1995 第三部門與社會福利政策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七十期,頁144-159。 張苙雲 1998 醫病互動,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頁211-230。 陳孝平 1995 建華屋於磐石上:論全民健保應有的社會基礎,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七卷第二期,頁109-145。 1997 「組合」乎?「市場」乎?──從台灣變遷中社會的屬性探索全民健保的體制,中華衛誌,第十六卷第一期,頁86-107。 陳孝平、陳歆華 1999 全民健保各項改革議題評析──以德菲法專家意見調查為基礎,台大社工學刊,第一期,頁35-75。 陳金貴 1992 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廿四期,頁95-128。 傅立葉 1993 台灣社會保險制度的社會控制本質,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五期,頁39-64。 1995 社會福利的發展趨勢,社區發展季刊,第七十期,頁116-129。2001 提昇民眾參與與健全監督機制,全民健康保險體檢小組相關技術報告,台北:國家衛生研究院,頁235-241。 費工信 1999 解嚴後利益團體活動方式及其規範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第三章。 黃俊英 1994a 政策諮詢制度之建立與運用,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4b行政委員會組織與功能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楊雪冬 2000 社會資本:對一種新解釋範式的探索,李惠斌、楊雪冬主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20-44。 楊漢泉 1997 行政篇,張博雅等著,專業奇蹟VS民眾迷思──全民健康保險規劃紀實,台北:桂冠,頁101-133。 葉金川、張倫馨 1998 我國健康照護體系,楊志良主編,健康保險,台北:巨流,頁119-160。 趙 剛 1995 1987年的台灣工會、國家與工運──以遠化工會的個案為例,蕭新煌、徐正光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 劉淑瓊 2000 浮士德的交易?,蕭新煌、林國明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頁503-538。 蕭新煌 1995 多元化過程中社會與國家關係的重組,蕭新煌、徐正光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 蕭新煌、孫志慧 2000 一九八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福利運動的發展:演變與傳承,蕭新煌、林國明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頁33-70。 蕭新煌、徐正光 1995 瞭解台灣的社會與國家,蕭新煌、徐正光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 鍾華菁 1996 我國社會福利政策的國家角色研究──兼論全民健康保險法的規劃,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紀瓊 1997 顧問篇,張博雅等著,專業奇蹟VS民眾迷思──全民健康保險規劃紀實,台北:桂冠,頁13-92。 1998 健康保險財務制度,楊志良主編,健康保險,台北:巨流,頁39-69。 英文參考書目 Almond, G. A., G. B. Powell, and Jr. R. J. Mundt 1993 “Interest Groups and Interest Articulation,”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NY: Harper Collins, pp.87-107. Axelrod R. 1984 “The Problem of Coopera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Y: Basic Books, pp.1-23. Campbell, J. L. 1998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the role of ideas in political economy,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Theory and Society, 27: 377-409. Campbell, J. L. 1998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the Role of Ideas in Political Economy,” Theory and Society, 27: 377-409. Cohen, J., and J. Rogers 1995 “Secondary Associations and Democratic Governance,” in Cohen, J. and J. Rogers (eds.), Associations and Democracy. London: Verso, pp.7-100. DeSario, J., and S. Langton 1984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Technocracy,” Policy Studies Review, 3(2): 223-233. DiMaggio, P. 1998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s: Avenues of Collaboration,”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54: 696-705. Evers, A. 1998 “Consumers, Citizens and Coproducers — A Pluralistic Perspective on Democracy in Social Services,” in Flosser, G. and HU. Otto (eds.), Towards More Democracy in Social Service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pp.43-52. Evers, A., and J. Wolf 1999 “Political Organ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Older People: Traditions and Changes in Five European Countries,” in Walker, A. and G. Naegele (eds.), The Politics of Old Age in Europ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pp.42-63. Freddi, G. 1989 “Problems of Organizational Rationality in Health Systems: Political Controls and Policy Options,” in Freddi, G. & W. J. Bjorkman (eds.), Controlling Medical Professionals. London: SAGE, pp.1-27. Friedson 1994 ”The Theory of Professions: State of the Art,” in Professionalism Reborn. Cambrige: Polity Press, pp13-19. Hall, P. A. & R. C. R. 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44: 936-957. Harrison, S. & R. I. Schulz 1989 “Clinical Autonomy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ntrasts and Convergence,” in Freddi, G. and James Warner (eds.), Controlling medical professionals: the comparative politics of health governance. London: Sage, pp198-209. Hood, C. 1991 “Concepts of Control over Public Bureaucracies: Compol and Interpolable Balance,” in Kaufmann (eds.), The Public Sector─Challenge for Coordination and Learning. Berlin: de Gruyter, pp. 347-365. Kathlene, L., and J. A. Martin 1991 “Enhanc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Panel Designs,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Formation,”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10(1): 46-63. Riedel, J. A. 1972 “Citzen Participation: Myths and Realiti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2: 211-220. Rodel, U. 1998 “Civil society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Social Services,” in Flosser, G. and HU. Otto (eds.), Towards More Democracy in Social Service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pp.67-74. Salter, B. 1999 “Change in the Governance of Medicine: the Politics of Self-regulation,” Policy & Politics 27(2): 143-157. Scharpf, F. W. 1997 Games Real Actors Play. NY: Westview Press.2000 “Institutions in Comparative Policy Research,”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3(6/7): 762-790. Schmitter, P. C 1979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in Schmitter, P. C & G. Lehmbruch (eds.), Trends Towards 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 London: SAGE, pp.7-52. 1995 “The Irony of Modern Democracy and the Viability of Efforts to Reform its Practice,” in Cohen, J. and J. Rogers (eds.), Associations and Democracy. London: Verso, pp.167-183. Shulte, B. 1999 “The Legal Structures of Representation,” in Walker, A. and G. Naegele (eds.), The Politics of Old Age in Europ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pp25-41. Stenberg, C. W. 1972 “Citizen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from Participation to Power,”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2: 190-198. Stone, D. A. 1980 The Limits of Professional Power, Chicago: Chicago, pp.1-54. Walker, A. 1999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Older People in Europe,” in Walker, A. & G. Naegele (eds.), The Politics of Old Age in Europ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pp.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