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1.于泳泓、陳依蘋(2004),《平衡計分卡完全教戰守策》,台北:梅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于泳泓譯(2002),《平衡計分卡最佳實務》,台北:商周出版。
3.方清風(2003),「中央政府非營業基金制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4.毛吉成(2003),「國防採購機構策略績效衡量之研究―平衡計分卡觀點」,國防大學財務資源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5.王士元、王瑞琛(2002),「品質特性評量應用於連鎖便利商店提高服務品質之探討」,《精鍾學報》,第5期,43〜44頁。6.王保進(2004),《多變量分析:套裝程式與資料分析》,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7.王毓仁(2000),「公部門績效指標的設計與運用」,《人力發展月刊》,第82期,35〜45頁。8.主計月報(2001),「加強特種基金管理,提升政府施政績效」,《主計月報》,第546期,1〜2頁。
9.司徒達賢(2003),《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0.司徒達賢等(2001),《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研修粹要》,台北:財團法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11.伍孟純(2001),「高科技產業廠商經營績效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園區廠商為例」,私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2.伍忠賢(2002),《策略管理》,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3.朱柔若譯(2002),《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4.朱道凱譯(1999),《平衡計分卡-資訊時代的策略管理工具》,台北:臉譜文化出版。
15.行政院研考會(2004),《政府績效評估》,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6.余孟誠(2004),「軍醫院加入全民健保後績效指標之建立」,私立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7.吳思華(2003),《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三版,台北:臉譜文化出版。
18.宋孟霖(1997),「本國積體電路製造業關鍵成功因素與績效評估制度之研究:實地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9.李允傑(1999),「公部門之績效評估」,《人事月刊》,第29卷4期,4〜9頁。20.李宗黎、林蕙真(2003),《管理會計學―理論與運用》,台北: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1.李明譯(2003),《執行力》,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
22.李芳齡譯(2001),《企業策略》,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
23.李長貴(1997),《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台北:華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4.李俊緯(2002),「以平衡計分卡衡量台灣港埠之經營績效」,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5.李誠修(2000),「策略具體行動化的整合性管理架構―以計畫性生產工廠為例」,國防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6.周旭華譯(2003),《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7.周傳震(2000),「平衡計分卡制度應用於國防科技研發機構之研究」,國防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8.於嘉玲(2001),「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公務機關績效評估制度―以僑務委員會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會計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29.林建煌(2003),《策略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0.林秋萍(1999),「大學校長遴選產生對大學經營績效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31.林珮琪(1998),「高科技產業研究發展績效衡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32.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二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3.俞佩綸(2003),「非營利組織經營效率與智慧資本之探討―平衡計分卡觀點」,國防大學財務資源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34.姚秋旺(2002),《政府會計》,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35.宣介慈(2002),「平衡計分卡應用於公部門訓練績效評估之研究―以我國警察機關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36.施正文(2002),「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非營利組織組織績效衡量制度―以高雄地區大專院校學務處為例」,私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37.施能傑(1994),「行政機關生產力評估的觀念」,《研考雙月刊》,第18卷第5期,49〜54頁。38.洪榮威(2004),「平衡計分卡在國中教師教學績效考核應用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39.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2001),《戰略學》,中國大陸:軍事科學出版社。
40.徐作聖、邱奕嘉(2000),《高科技創新與競爭》,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1.桂竹英(2004),「平衡計分卡運用於軍事院校校務發展績效衡量之研究―以空軍軍官學校為例」,私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42.國防部(2004),《國軍軍語辭典》,台北:國防部。
43.國防部福利總處(2003),《國防部福利總處四十年處慶專輯》,台北:國防部福利總處。
44.張力允(1999),「我國私立大學校院經營績效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45.張晉嘉(1999),「筆記型電腦廠商績效指標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會計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46.張桂玲(2003),「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校務行政系統滿意度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會計與財稅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47.張瓈文(2004),「平衡計分卡於空軍補給零附件管理之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48.許士軍(1987),《管理學》,七版,台北:東華書局。
49.許是祥譯(1986),《企業策略管理》,台北: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心。
50.郭昱瑩(2001),「政府機關績效評估探討」,《研考雙月刊》,第25卷第4期, 30〜38頁。51.郭榮興(2002),「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我國女性軍官績效評估之研究」,國防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52.郭福氣(2003),「警察機關運用平衡計分卡從事績效評估可行性之研究―以嘉義縣警察局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53.陳正宏(2002),「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指標之研究―以台灣300家主要基金會為例」,國防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54.陳正昌等(2004),《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三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55.陳志修(2003),「以平衡計分卡角度構建軍工廠國有民營化後經營策略之研究」,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56.陳依蘋(2004),「變動時代,引領企業創造卓越績效的策略地圖」,《會計研究月刊》,第225期,30〜33頁。57.陳明哲(2003),「平衡計分卡應用於警務機關之績效評估」,私立中原大學工業工程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58.陳明璋(2000),「平衡計分卡在中小企業的應用」,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系未出版碩士論文。59.陳景堂(2001),《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入門與應用》,三版,台北: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60.陳順宇(2004),《多變量分析》,三版,台北:華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1.陳膺強(1999),《應用抽樣調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62.陳耀茂(2004),《多變量分析的SPSS使用手冊》,台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3. (2004),《變異數分析與多重比較的SPSS使用手冊》,台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4.陸青美(2004),「圖書出版業者之經營策略與經營績效之相關性研究」,私立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65.湯明哲(2003),《策略精論:基礎篇》,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
66.黃俊英(2001),《多變量分析》,七版,台北: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67.黃建銘(1999),「組織績效指標的運用與管理意涵-英國經驗之探討」,《人力發展月刊》,第66期,52〜63頁。68.黃英紳(1994),「政府基金制度之研究」,《興大會計系刊》,3〜12頁。69.黃國光(2000),《SPSS與統計原理剖析》,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70.黃清雄(2000),「產業競爭力關鍵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鋼線鋼纜業為例」,私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71.楊美慧(2002),「非營利組織績效指標建構之探討―以財務中心為例」,國防大學財務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72.楊碧茵(2004),「平衡計分卡五大關鍵要素與十大常見問題」,《會計研究月刊》,第224期,39〜49頁。
73.楊慧華(2002),「企業文化、企業願景、經營策略與經營績效之關係研究―以台灣國際觀光旅館為實證」,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74.葉正明(2004),「農會信用部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75.廖冠力(2002),「以平衡計分卡來探討績效衡量指標―以國立成功大學學生事務處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76.榮泰生(1997),《策略管理學》,台北:華泰書局。
77. (2003),《企業研究方法》,二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78.褚秀敏(1998),「關鍵成功因素與績效評估制度關連性之研究―以郵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79.遠擎公司(2002),《策略核心組織》,台北:遠擎公司。
80.劉立倫(1995),《管理概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81.劉添發(2003),「應用平衡計分卡於醫院經營管理之實證研究―以高雄市市立醫院為例」,私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82.劉錦龍(1994),「科技研發績效評估之探討」,《研考雙月刊》,第18卷第5期,21〜31頁。83.蔡正宏(1997),「ISO品保制度認知之研究―以服務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會計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84.蔡有丁(2001),「財務與非財務績效指標抵換關係之研究―以作業基金為例」,國防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85.鄭惠之(2004),「非營利組織導入注意事項」,《會計研究月刊》,第224期,52〜55頁。
86.蕭梅苓(1998),「物流中心績效指標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會計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87.謝淑慧(2002),「健檢中心之經營策略與經營績效之探討―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分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88.鍾文貴(2003),「基隆市立體育場營運策略規劃―以平衡計分卡之個案運用」,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89.鍾志榮(2002),「應用平衡計分卡觀點於國防醫療機構之研究」,國防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90.蘇裕惠(2000),「實施平衡計分卡的七大迷思與三大要點」,《會計研究月刊》,第179期,29〜34頁。二、英文文獻
1.Andrews K. R.(1987),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 Homewood Ill: Dow Jones-Irwin.
2.Ansoff H. I., McDonnell E. (1990),Implant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2th ed., Prentice Hall.
3.Chandler A.D. (1962),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4.Hill C. W. L., G. R. Jones(2004),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New York.
5.Jackson P. M. (1999)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 of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7, 7/8, pp.753-766.
6.Kaplan R. S., D. P. Norton (1996),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ssachusetts.
7. (2001), Strategy Focused Organization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8. (2003), Strategy Maps: Converting Intangible Assets into Tangible Outcomes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ssachusetts.
9.Niven P. R. (2002), Balanced Scorecard Step-by-Step: Maximizing Performance and Maintaining Results,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0.Palepu K. G., V. L. Bernard & P. M. Healy(1997), Introduction to Business Analysis & Valuation, 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 Cincinnati, Ohio.
11.Por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12.Wise R. I. (1997),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pproach to strategy management”, Public Manager, Fall, 26 3. PP.47-50.
13.Yeung A. K., D. O. Ulrich, S. W. Nason & M. A. V. Glinow(1999)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