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山中順雅著,曹章祺譯,1994,《法律家眼中的日本古代一千五百年史》,北京市 : 中國社會科學。
甘懷眞,2007,《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槪念》,台北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王屏,2004,《近代亞細亞主義》,北京:商務。
王德威,1998,《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中野嘉子、梁安玉、潘予翎、李處成,2002,〈中國大陸對外開放政策第一代青年人眼中的日本〉《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台北:遠流。
石曉軍,1992,《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台北:臺灣商務。
朱雲影,1981,《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台北: 黎明文化。
李雪梅,2005,《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浙江:浙江大學。
邱琡雯,2002,〈文化想像—日本偶像劇在台灣〉《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台北:遠流。
李天鐸、何慧雯,2002,〈遙望東京彩虹橋—日本偶像在台灣的挪移想像〉《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1)》,台北:遠流。
李天鐸、何慧雯,2003,〈遙望東京彩虹橋—日本偶像在台灣的挪移想像〉《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1)》,台北:遠流。
李雲泉,2004,《朝貢制度史論 : 中囯古代對外關係體制硏究》,北京市 : 新華。
李明璁,2003,〈這裡想像,那裡實踐:「日劇場景之旅」與台灣年輕人的跨文化認同〉《流行日本文化在亞洲(Ⅱ)》,台北:遠流。
李西興,1994,《黃帝陵與龍文化》,上海市 : 上海古籍社。
李雪梅,2005,《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杭州 : 浙江大学出版社。
李焯然,2001,〈從宋代史學看中國正統論〉《歷史:理論與批判》,台北:唐山。
林景淵,1989,《中日文化譚片—武士道精神與中國文化》,台北:錦冠。
岩渕功一,蘇宇玲譯,2000,〈日本文化在亞洲:全球本土化與現代性的「芳香」?〉《重繪媒介地平線》,台北:亞太圖書。
岩渕功一,徐詠絮譯,2000,〈重返亞洲?日本在全球影音市場的動向〉《重繪媒介地平線》,台北:亞太圖書。
岩渕功一,唐維敏譯,2003,〈利用日本流行文化〉《流行日本文化在亞洲(Ⅱ)》,台北:遠流。
岡田章子,邱琡雯譯,2003,〈日本女性雜誌再現下的亞洲流行意象:東方主義之眼的三重交錯〉《流行日本文化在亞洲(Ⅱ)》,台北:遠流。
金文學,2004,《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香港:萬里。
周德望,2006,《不在中國?日本漫畫中的起源意識與現代身份》,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依田憙家著,卞立強等譯,2004,《簡明日本通史》,上海 : 上海遠東。
信夫清三郎著,周啟乾等譯,1990,《日本近代政治史》,台北 : 桂冠。
洪德麟,2000,《傑出漫畫家—亞洲篇》,台北:雄獅美術。
苑洪琪,1997,《中國的宮廷飲食》,北京:商務。
徐佳馨,2001,《漫步圖框世界:解讀日本漫畫的文化意涵》,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徐佳馨,2002,〈圖框中的東亞共榮世界〉《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1)》,台北:遠流。
張啟雄,2001,《琉球認同與歸屬論爭》,台北:中央硏究院東北亞區域硏究。
高宣揚,1992,《佛洛伊德傳》,台北 : 久大出版。
梁旭明,邱誌勇,陳佳瑜(譯)2002,〈日常生活的日本假期—日劇《長假》的在地(香港)消費〉《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1)》,台北:遠流。
黃俊傑,2007,《德川日本〈論語〉詮譯史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陳仲偉,2004,《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台北:唐山。
陳仲偉,2006,《台灣漫畫文化史》,台北:杜葳文化。
陳秀武,2004,《日本大正時期政治思與知識分子硏究》,台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愃,耿相新,2005,《新史學》,鄭州:大象。
陳愃,耿相新,2007,《新文化史》,台北:胡桃木文化。
張崑將,2004,《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 : 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緖方惟精著,丁策譯,1969,《日本漢文學史》,台北:正中。
葛兆光,2002,《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
賈湖亭,1987,《龍圖騰社會與民族政治意識》,台北 : 大風。
鄭吉雄,2005,《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台北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鄭學稼,1977,《日本史》,台北 : 黎明。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
劉萍,2004,《津田左右吉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劉紀蕙,2004,《心的變異 : 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
劉梅琴,1990,《山鹿素行》,台北:東大出版。
劉志雄、楊靜榮,2001,《龍的身世》,台北 : 臺灣商務。
遲恆昌,2003,〈「哈日之城」-臺北西門町青少年的空間與消費文化〉《流行日本文化在亞洲(Ⅱ)》,台北:遠流。
林亨特,江政寬譯,2002,《新文化史》,台北:麥田。
溝口雄三,林右崇譯,1999,《作為方法的中國》,台北:國立編譯館。
Desser, David著,蘇宇鈴譯,2002,〈消費亞洲:華語及日本流行文化與美國的想像〉《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1)》,台北市:遠流。
Eco, Umberto著,李幼蒸譯,1998:《結構主義和符號學 : 電影文集》,台北: 桂冠。
Jenkins, Henry著,蕭可斑譯,2007,《WOW效應 : 流行文化如何抓得住你》,台北市:韋伯。
Hills, Matt著,朱華瑄譯,2005,《迷文化》,台北:韋伯。
Smith, Eliot R. & Diane Mackie著,莊耀嘉、王重鳴譯,2001,《社會心理學》,臺北 : 藝軒圖書。
(二)期刊論文:
石之瑜;葉紘麟,2003,〈東京學派的漢學脈絡探略:白鳥庫吉的科學主張及其思想基礎〉《問題與研究》,45(5)。白永瑞,2005,〈東亞歷史教科書和歷史教育〉《二十一世紀》(90)。孫歌,1998,〈漢學的臨界點:日本漢學引發的思考〉《世界漢學》(1)。
孫歌,2002,〈感情記憶:面對相互纏繞的歷史〉《開放時代》(3)。
梁裕康,2007,〈意圖與意義--論 Quentin Skinner意義理論中的一些問題〉《政治科學論叢》(33)。溝口雄三,2005,〈創造日中間知識的共同空間〉《讀書》(5)。
韓東育,2005,〈東亞的病理〉《讀書》(9)。
二、西文部分
(一)專書
Berger, Arthur Asa. 1998. Media Research Techniques. London: Thousand Oaks.
Barthes, Roland.1988. translated by Stephen Heath. Image, music, text. New York : Noonday Press.
Dayan, Daniel. & Elihu Katz. 1992. Media events: the live broadcasting of history. Cambridge: Harvard U. Press.
Fairbank, John King. 1968.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Mass.
Jansen, Marius B. 1980. Japan and its world : two centuries of change.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Jansen, Marius B. 1992. China in the Tokugawa world. Cambridge: Mass.
Hall, Stuart. 1992. “Cultural studies and its theoretical legacies.” In L. Grossberg, C. Nelson & P. A. Treichler (ed.), Cultural studies. N.Y. and London: Routledge: 277-294
Hall, Stuart. 1997. Representation :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 Thousand Oaks.
Harootonian, Harry. 1980. “The Function of China in Tokugawa Thought.” in A. Iriye (ed.), The Chinese and the Japanese .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ollows, Joanne & Mark Jancovich. 1995. Approaches to Popular Film.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Jenkins, Henry. 2007. The wow climax : tracing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popular culture.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
Millar, Laura. 2005. “There’s more than Manga: Popular Nonfiction Books and Magazines. ”A Companion to the Anthropology of Japan. Malden, MA: Blackwell: 221-242
Lent, John. 1989. “Japanese Comics. ” Handbook of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221-242
Propp, Vladimir. translated by Laurence Scott. 1968. 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 Austin :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Reischauer, Edwin O. 1977.The Japanese.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Schodt, Frederik L. 1996. Dreamland Japan: Writings on Modern Manga. Berkeley: Stone Bridge Press.
Shih, Chih-yu. 2000. Reform, identity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aipei : Vanguard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
Solomon, Richard H. 1971. Mao''s revolution and the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tokes, Jane. 2003. How to do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Thousand Oaks
Storey, John. 2001. Culture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
Stronach, Bruce. 1989. “Japanese Television. ” Handbook of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27-165
Tanak, Stefan. 1993. Japan’s Orient: Rendering Pasts into Histor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am, Yue-him. 1980. “An Intellectual’s Response to Western Intrusion. ” in A. Iriye (ed.), The Chinese and the Japanes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on, Judith. 1978. Decoding advertisements : ideology and meaning in advertising. London : Boyars.
(二)期刊論文
Anderson, Amanda. 1991. “Prostitution''s Artful Guise . ” Diacritics, 21(2): 102-122
Hoskins, Colin. & Rolf Mirus. 1988. “Reason for the U.S. Domin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elevision Programs . ” Media Culture & Society, 10(4): 499-515
Hannerz, Ulf. 1989. “Notes on the Global Ecumene. ” Public Culture, 1(2): 66-75
Newitz, Annalee. 2005. “Magical Girls and Atomic Bomb Sperm: Japanese Animation in America. ”Film Quarterly 49(1)
Skinner, Quentin. 1969. “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 , History and Theory 8: 3-53
Straubhaar, Joseph. 1991. “Beyond Media Imperalism: Assy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Cultural Proximity. ”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8 :39-59
三、日文部分
上原兼善,1981,《鎖囯と藩貿易 : 薩摩藩の琉球密貿易》,東京都 : 八重岳書房。
山鹿素行,1914,《中朝事實》,東京 : 博文館。
子安宣邦,2003,〈大いなる他者--近代日本の中国像〉《「アジア」はどう語られてきたか --近代日本のオリエンタリズム》,東京都:藤原書店。
小葉田淳,1941,《中世日支通交貿易史の硏究》,東京都:刀江書院。
五井蘭州,1978,〈瑣語〉《間居筆録》,東京 : 鳳出版。
古田博司,2003,《東アジア•イデオロギ-を超えて》,東京都 : 新書館。
西嶋定生,2002,《東アジア世界と日本》,東京都 : 岩波書店。
林春勝,林信篤編,浦廉一解說,1981,《華夷變態》,東京 : 東方書店。
原念斎,1994,《先哲叢談》,東京都 :平凡社。
信夫清三郎,1987,《江戶時代 : 鎖国の構造》,東京都:新地。
浜下武志,1999,《東アジア世界の地域ネッとワ-ク》,東京都 : 囯際文化交流推進協会。
浅見絅斎,西順蔵校著,1982,〈中国辨〉《山崎闇斎学派》,東京 : 岩波書店。
茂木敏夫,2001,〈中華世界の構造変動と改革論〉《現代中国の構造変動〈7〉中華世界―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再編》,東京都:東京大学。
荒野泰典,1988,《近世日本と東アジア》,東京都 : 東京大学。
渡辺浩,1994,〈「進步」と「中華」--日本の場合〉《近代化像》,東京都 : 東京大学。
萩生徂徠,1978,《蘐園隨筆》,東京 : 鳳出版。
堀勇雄,1990,《林羅山》,東京都 : 吉川弘文館。
廣瀨豐,1942,《山鹿素行全集思想篇》,東京市 : 岩波書店。
夢万年,1988,《聖獣伝説》,東京 : 講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