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文 提 要 莊子思想博大精深,包括哲學、政治、倫理、文藝思想和獨 立思維方法的完整體系,本論文以莊子一書為主要素材,嘗試從 莊子哲學思想之基礎,來探索其政治思想,並作一系統性之整理 與建構。文分為五章,茲依序說明如下: 第一章、導論 說明本文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並指出本文研究之範圍、研究方法,最後介紹生平與時代背景及其思想淵源。 第二章、莊子政治思想的哲學基礎 道是莊子思想的重心,是一切萬物的本源,一般人之見解,道是玄之又玄,不易理解,莊子由技入道的妙喻,說明技術圓熟洗練到內心聚精會神「凝神」的境地,是工夫修持最好的證明,由道進入修養工夫的進程-喪我、心齋、坐忘、見獨工夫,如此一步一步之進展,逐漸開悟,經由內在外在的工夫與努力,而追求至德之圓融,形成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追求客觀真理,與世俗處」之境地。 第三章、 莊子論自由、平等 莊子嚮往絕對的自由與絕對的平等,由心齋、坐忘的工夫,在忘己中忘功名、外物,擁有一完全純真不受束縛的自由自在快樂生命,由虛靜心之妙用,體認自我;並由現實社會中世俗以為「無用」的事物才是真正「大用」,體會人世間「無用之用」,而達逍遙自由之境地;萬物不論「以差觀之」、「以俗觀之」、「以物觀之」,都有差別性,而莊子認為萬物都出於宇宙,萬物皆可以相互變化,是一種自然也必然之現象,並強調萬物之平等。 第四章、 莊子政治思想 莊子生活在春秋戰國中期,這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他覺得人間一切罪惡與政治之所以流離困苦,社會之所以不能寧息,全是執政者有為之緣故。<在宥篇>說:「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人者,人道也。」「有為而治」與「無為而治」的區別,就在於前者協調人事,後者順乎自然,在堯舜時代用心於協調人事,愛護人民,在儒、墨兩家看來,是相當完美的政治,但莊子不認為是治事良方,他認為社會上一切不合理現象,是統治者的「有為」,所以,要大治天下,唯一的辦法是順應人的自然天性,無為而治。自三代以來,動亂不已,莊子認為「聖人生而大道起」,他提出「絕聖棄知」的治世處方,雖有其歷史背景,但消極方面,也表現對精緻、物質文明的偏激;莊子<駢拇篇>說:「且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也。」胠篋篇說:「殫殘天下之聖法,民始可與論議。」在政治觀點上莊子對前世所遺留下來的禮儀法度,大體上主張不要的;在儒、墨兩家雖然主張偃兵,但對於湯放桀、武王伐紂相當稱讚,認為是誅君,對天下有功,莊子認為用兵是有為,違反自然。環境使然所以他的理想,完全要達到無治的境界,老子的最後目標乃在「小國寡民」之烏托邦,莊子主內聖外王之說,其最後目標乃在應帝王,莊子提出君道無為,臣道有為之主張,只有帝王的「無為」與臣下的「有為」相結合、相統一,國家才能有效得到治理,莊子構想、設計的理想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民眾在統治者壓迫下所受之苦難,人們對美好生活之嚮往,莊子思想最重自然,摒棄仁義智辯,回復自然本性,就能止息紛爭和罪惡,發揮了道家自然無為,返樸歸真的政治思想;因此有了政治的原理和主張,自然也該有他們理想中建設的國家「至德之世」,就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無有區分,人們無知無欲,按自然天性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五章、結論 對莊子政治思想作一整體之評論,面對當今之世,莊子思想是中國文化史上珍貴遺產,那清明超脫的思想,沁人心脾,實有待我們深入發掘,用心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