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06: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雅琪
研究生(外文):Huang,Ya-Chi
論文名稱:孫翠鳳演藝歷程與表演藝術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Performing Arts of Sun Tsui-Feng
指導教授:黃儀冠黃儀冠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黃菊芳丘慧瑩黃儀冠
口試日期:2016-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36
中文關鍵詞:孫翠鳳明華園歌仔戲蓬萊大仙超炫白蛇傳乘願再來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6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以「明華園戲劇總團」的當家小生「孫翠鳳」小姐為研究對象,深入探究其豐富的演藝歷程與獨特的表演藝術。分別從她的家庭背景、年少成長與加入明華園學戲的過程開始談起,並歸納出她成功的種種因素。再進一步整理出她的演藝生涯,對於她如何從野臺到公演,從龍套到小生,從歌仔戲到跨領域表演的心路歷程,皆有詳細的說明。
表演藝術方面則著重於明華園經典戲碼的分析,首先以《蓬萊大仙》、《超炫白蛇傳》、《乘願再來》三部作品為研究文本,藉由其中的角色形象和演出技巧,來瞭解孫翠鳳在「小生」與「小旦」上各有所長的藝術表現。另外也打破劇碼框架,試著從「裝扮造型」、「腳步手路」、「聲調唱腔」等面向,建構出專屬於孫翠鳳的表演風格。
最後從「新傳工作」、「觀演關係」、「創新表演」三大方向,來總結孫翠鳳對於臺灣歌仔戲的影響與貢獻,並提出期許,希冀能作為歌仔戲未來傳承與發展的參考之用。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7
一、關於歌仔戲 7
二、關於明華園 11
三、關於孫翠鳳 20
四、關於歌仔戲演員的研究論文 22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 25
一、研究範疇 25
二、研究方法 29
第四節 論文架構 41

第二章 孫翠鳳的成長背景與個人特質 45
第一節 孫翠鳳的成長背景 45
一、婚前的家庭生活 45
二、婚後的人生體驗 50
第二節 孫翠鳳的個人特質 55
一、允男允女的俊美外型 55
二、認真敬業的完美主義 59
三、謙虛感恩的柔軟身段 71
四、親切和善的超強魅力 74
五、成就源頭--心中有愛 79
第三節 小結 86

第三章 孫翠鳳的演藝歷程與跨足領域 89
第一節 野臺的習藝時期 89
一、票戲跑龍套 90
二、從兼扮到小旦 92
第二節 內外臺的精進時期 98
一、反串小生的轉變歷程 99
二、當家小生的精進歷程 107
三、跨行當的挑戰歷程 116
第三節 「東方歌劇」的顛峰時期 124
一、白蛇:打造經典傳奇 125
二、媽祖:點燃薪傳之火 136
第四節 其他領域的多元發展 139
一、電影、廣告、主持、歌唱多方參與 140
二、電視劇收視保證 145
三、舞臺劇挑戰自我 150
四、各領域優游自在 155
第五節 小結 158

第四章 孫翠鳳歌仔戲經典劇目之分析 159
第一節 蓬萊大仙 160
一、劇情分析 160
二、人物形象 167
三、表演藝術 171
第二節 超炫白蛇傳 184
一、劇情分析 184
二、人物形象 190
三、表演藝術 195
第三節 乘願再來 210
一、劇情分析 210
二、人物形象 215
三、表演藝術 219
第四節 小結 235

第五章 孫翠鳳的戲劇表現與角色型塑 237
第一節 裝扮造型 238
一、小生 239
二、小旦 244
三、花臉 245
四、小丑 248
第二節 腳步手路 248
一、小生 250
二、花臉 258
三、小丑 260
第三節 唱腔賓白 264
一、錦歌類 267
二、哭調類 279
三、民歌類 283
四、戲曲類 294
五、新調類 304
六、賓白類 309
七、個人特色 312
第四節 小結 316

第六章 孫翠鳳對歌仔戲的貢獻與影響 319
第一節 薪傳與公益 320
一、薪火相傳 320
二、熱心公益 330
第二節 改變歌仔戲的觀演關係 333
一、賞金文化 334
二、戲箱文化 335
三、孫翠鳳與戲迷的互動 338
第三節 創新表演 343
一、明華園的創新風格 343
二、孫翠鳳的創新表演 344
三、傳統與創新 345
第四節 小結 347

第七章 結論 349
一、演藝歷程 349
二、表演特色 350
三、推廣戲曲 352
四、展望未來 353

參考文獻 357

一、專書
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市:三民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王嵩山:《扮仙與作戲》,臺北市:稻香出版社,1988年。
何恃東:《永恆的巨星:臺灣電視歌仔戲四十年》,臺北縣: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吳明德:《臺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5年。
吳立萍、 董逸華、 蔡亞倫:《戲說人生》,臺北市:慈濟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2006年。
吳毓華:《戲曲美學論》,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5年。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市:銀華出版部,1991年。
李立亨:《我的看戲隨身書》,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李祥林:《戲曲文化中的性別研究與原型分析》,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
李惠綿:《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李惠綿:《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
李殿魁:《傳統戲劇中的丑角》,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11年。
阿甲:《戲曲表演規律再探》,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岳美緹口述,楊汗如編撰《臨風度曲.岳美緹--崑劇巾生表演藝術》,臺北市: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頁126。
周慧玲:《表演心理學概要》,臺北市: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6年。
林克歡:《戲劇表現論》,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林茂賢:《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6年。
林鋒雄、張炫文、藍素婧、鄭英珠:《找尋老歌仔調》,宜蘭縣: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1年。
林鋒雄、鄭英珠、藍素婧:《老歌仔的腳步手路》,宜蘭縣: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1年。
林鶴宜:《臺灣歌仔戲》,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林鶴宜:《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臺北縣:稻香出版社,2007年。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增修版),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邱坤良、詹惠登:《劇場製作手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年。
邱婷:《明華園--臺灣戲劇世家》,臺北縣:獨家出版社,1995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范金蘭:《「白蛇傳故事」型變研究》,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高行健:《沒有主義》,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高行健、方梓勳:《論戲劇》,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年。
孫秀蕙、陳儀芬:《結構符號學與傳播文本:理論與研究實例》,新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翁振盛、葉偉忠:《敘事學.風格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年。
徐麗紗:《臺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分類研究》,臺中市:學藝出版社,1991年。
郭士宏:《八仙的故事》,臺北縣:培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崔小萍:《表演藝術與方法》,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張育華:《戲曲之表演功法--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10年。
張炫文:《臺灣歌仔戲音樂》,臺北市: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張炫文:《歌仔調之美》,臺北縣: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張漢良:《符號學與詮釋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年。
張瓊慧總編:《陳勝福與明華園》,臺北市:中國時報系時廣企業有限公司生活美學館,2003年。
莫光華:《臺灣歌仔戲論文輯錄》,臺中市: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96年。
郭英德:《中國戲曲的藝術精神》,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
陳玉慧、傅裕惠:《臺灣文學音樂劇「海神家族」》,臺北縣: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陳多:《陳多戲曲美學論》,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
陳玟惠:《曲韻悠揚:臺灣傳統戲曲歌仔戲》,臺北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陳芳主編:《臺灣傳統戲曲》,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
陳耕、曾學文:《百年坎坷歌仔戲》,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陳進傳、蔡欣茹:《陳旺欉的基本動作與精彩身段》,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
曾永義:《說戲曲》,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76年。
曾永義:《說俗文學》,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曾永義主編:《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曾永義:《戲曲經眼錄》,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2002年。
曾永義:《戲曲與歌劇》,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4年。
黃秀錦:《祖師爺的女兒--孫翠鳳的故事》,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黃美序:《戲劇欣賞--讀戲.看戲.談戲》,臺北市:三民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童道明主編:《戲劇美學》,臺北市:洪葉文化,1993年。
傅謹:《戲曲美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
楊馥菱:《臺灣歌仔戲》,臺北市: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楊馥菱:《臺灣歌仔戲史》,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的十五堂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詹竹莘:《表演技術與表演教程》,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趙毅衡:《符號學》,臺北市:新銳文創,2012年。
潘江東:《白蛇故事研究(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蔡文婷:《弦歌不輟--臺灣戲曲故事》,臺北市:光華書報雜誌社,2004年。
蔡欣欣主編:《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論文集》,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年。
蔡欣欣:《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市:里仁書局,2005年。
蔡欣欣:《臺灣戲曲景觀》,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11年。
歐陽晶宜:《八仙傳奇》,臺北市: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聶光炎:《舞臺技術》,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主編:《2011跨越與實踐:戲曲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
財團法人中華藝術基金會主編:《兩岸高甲戲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編輯:《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民間藝術--生態與脈絡》,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9年。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編:《小說戲曲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編輯:《第十九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8年。

二、期刊論文
文化臺中編輯部:〈媽祖大戲超越杜蘭朵〉,《文化臺中》第14期,2014年1月,頁27。
王元元:〈讓你有魅力:孫翠鳳一「比」魅力通巴黎〉,《拾穗雜誌》第63期,1995年1月,頁19-22。
王良友:〈論明華園《界牌關傳說》的劇本美學〉,《文訊雜誌》第206期,2002年12月,頁50。
王念綺:〈30講堂--孫翠鳳,戴勝益精采過招〉,《30雜誌》第15期,2005年11月,頁16-20。
王淳美:〈明華園《王子復仇記》的復仇機制〉,《傳藝》第62期,2006年2月,頁85-88。
王麗嘉:〈從藝術管理角度看歌仔戲商業性格的市場機制〉,《傳藝》第64期,2006年6月,頁40-50。
王蘭芬:〈從李翠蓮到樊梨花--訪孫翠鳳小姐〉,《幼獅文藝》第610期,2004年10月,頁86-89。
王豔紅:〈論程式與舞臺表演〉,《青年文學家》第5期,2012年5月,頁100。
可地、陳安儀:〈他很憂鬱,他是大明星〉,《家庭月刊》第289期,2000年10月,頁56-57。
申莉:〈從臺灣明華園創新歌仔戲的成功談中國雜技的娛樂化發展〉,《雜技與魔術》2010卷第4期,2010年8月,頁44-45。
成章瑜、黃宥寧:〈3大獨門特技〉,《商業週刊》第1107期,2009年2月,頁87-88。
成章瑜、黃宥寧:〈二十年磨一劍〉,《商業週刊》第1107期,2009年2月,頁78-86。
成章瑜、黃宥寧:〈關鍵人物:戲班子總裁〉,《商業週刊》第1107期,2009年2月,頁90-93。
江逸之:〈歌仔戲團明華園的藍海策略--把不看戲的人變觀眾〉,《遠見雜誌》第231期,2005年9月,頁146-150。
余素珠:〈粉墨出頭天--孫翠鳳〉,《成功雜誌》第26期,1996年12月,頁12-16。
君君:〈名人悄悄話--隨心所欲任意門〉,《臺北畫刊》第472期,2007年5月,頁4。
呂雅菁:〈悲喜明華園〉,《新觀念》第72期,1994年10月,頁104-110。
呂麗容:〈傳統戲班走出新生命--明華園〉,《交流》第29期,1996年9月,頁21-24。
李欣如:〈孫翠鳳讀劇本,汲取作品精華〉,《書香遠傳》第40期,2006年9月,頁6-7。
李佩穎:〈旦角千姿唯美就是一切--歌仔戲螢幕中永恆的倩影〉,《PAR表演藝術》第178期,2007年10月,頁38-40。
李美靓:〈戲曲「程式化」表演初探〉,《北方文學》第3期,2013年8月,頁136。
周美惠:〈訪明華園團長陳勝福〉,《傳統藝術》第48期2004年11月,頁30-33。
林谷芳:〈「臺灣戲曲現象」的文化觀察〉,《文訊雜誌》第202期,2002年8月,頁6-7。
林谷芳:〈民俗、藝術、產業--歌仔戲發展該有的三部曲〉,《傳藝》第64期,2006年6月,頁10-13。
林谷芳:〈戲,以及戲之外的--從戲劇的兩面性看《燕雲十六洲》〉,《PAR表演藝術》第48期,1996年11月,頁74-75。
林茂賢:〈內臺歌仔戲的表演型態及其特色〉,《臺灣戲專學刊》第11期,2005年7月,頁463-485。
林茂賢:〈另類史觀,戲耍兒女情長--評明華園戲劇團《鴨母王》〉,《PAR表演藝術》第116期,2002年8月,頁22-24。
林茂賢:〈攀越山頭後又見風景--評明華園的《乘願再來》〉,《PAR表演藝術》第101期,2001年5月,頁65-68。
林鋒雄:〈歌仔戲在臺灣地區的文化地位〉,《藝術評論》第6期,1995年12月,頁137-148。
林麗紅:〈丑角的誕生與丑角意識的形成〉,《戲曲研究通訊》第2&3期,2004年8月,頁79-94。
林鶴宜:〈歌仔戲「幕表」編劇的創作機制和法則〉,《成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7年4月,頁171-200。
林鶴宜:〈「做活戲」的幕後推手:臺灣歌仔戲知名講戲人及其專長〉,《戲劇研究》,創刊號,2008年1月,頁221-252。
邱昭文:〈瞎子摸象乎?歌仔戲在現代舞臺過招〉,《表演藝術》第27期,1995年1月,頁11-14。
邱婷:〈演神好生精采,論人難解困局〉,《PAR表演藝術》第128期,2003年8月,頁43-45。
邱麗文:〈引航明華園的豪情舵手:陳勝福〉,《新觀念》第133期,1999年11月,頁23-30。
邱麗文:〈從迷戀花臉、到演出花臉「獅子王」孫翠鳳,讓人驚訝也驚豔〉,《新觀念》第171期,2002年6月,頁42-45。
邱麗文:〈歌仔戲的全方位明星孫翠鳳〉,《新觀念》第178期,2003年1月,頁26-33。
南美瑜、郭書吟:〈戲臺上,我與自己相遇--伊是阮心內的歌〉,《明報週刊》第75期,2009年12月,頁41-54。
施如芳:〈一個歌仔戲家族的榮耀〉,《PAR表演藝術》第108期,2001年12月,頁24-27。
洪瓊芳:〈粉絲有賞--歌仔戲賞金文化〉,《傳藝》第68期,2007年2月,頁52-55。
洪瓊芳:〈歌仔戲藝人的「朋友」觀〉,《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7期,2008年12月,頁317-348。
紀慧玲:〈從《韓湘子》看「臺灣百老匯」的無窮潛力〉,《PAR表演藝術》第145期,2005年1月,頁92-93。
紀慧玲:〈就是好丑!--明華園走紅,陳勝在功不可沒〉,《PAR表演藝術》第138期,2004年6月,頁44-49。
紀慧玲:〈歌仔戲是好行業--陳勝福、孫翠鳳與明華園〉,《傳藝》第64期,2006年6月,頁58-64。
孫翠鳳:〈以歌仔戲做國民外交〉,《講義》第44卷第6期,2009年3月,頁97。
柴祖賢、黃昭惠:〈揮灑舞臺不愛撥算盤--孫翠鳳不想大發也不會亂花〉,《Money理財指南雜誌》第29期,2001年1月,頁54-58。
財訊編輯部:〈明華園進入「陳勝福時代」〉,《財訊》第153期,1994年12月,頁34。
商業週刊廣告部:〈用愛陪他們走成長的路--蘇嘉全與孫翠鳳的星願對話〉,《商業週刊》第879期,2004年9月,頁94-95。
張玉舟:〈回歸禮教問題--明華園《白蛇傳》2006與2007年比較研究〉,《文學前瞻》第8期,2008年8月,頁73-87。
張家綸:〈在靈光消失前--談明華園的《超炫白蛇傳》〉,《藝術欣賞》第8卷第3期,2012年12月,頁104-110。
陳世雄:〈論戲曲的程式化身體語言〉,《臺灣戲專學刊》第11期,2005年7月,頁361-399。
陳思宏:〈明華園《濟公活佛:雪狐情》開展歐洲表演新路〉,《PAR表演藝術》第215期,2010年11月,頁110。
陳昱安:〈從野臺到國家舞臺--明華園歌劇團的興起與創新〉,《中央月刊》第25卷第5期,1992年5月,頁44-50。
陳淑華:〈明華園薪傳六十年〉,《光華》第14卷第12期,1989年12月,頁80-85。
陳銀桂:〈變了調的白蛇傳--淺探歌仔戲《超炫白蛇傳》與電影《青蛇》〉,《國文天地》第26卷第10期,2011年3月,頁68-71。
陳慧玲:〈由胡撇仔戲的發展談外臺歌仔戲與通俗文化的融合〉,《臺灣戲專學刊》第10期,2005年1月,頁151-165。
陳燕玲:〈作戲ㄟ空,看戲ㄟ憨--以再購意圖理論探討歌仔戲迷的成因〉,《中國廣告學刊》第15期,2010年3月,頁76-96。
陳龍廷:〈尋找臺灣戲劇的生命力--明華園歌仔戲的劇場特質初探〉,《臺灣風物》第43卷第1期,1993年3月,頁119-125。
陶蕃震:〈講義人物--孫翠鳳〉,《講義》第29卷第2期,2001年5月,頁166。
傅裕惠、許斌:〈孫翠鳳、陳昭婷一趟征服自己的旅程〉,《PAR表演藝術》第204期,2009年12月,頁75-76。
游素凰:〈發現歌仔調之美〉,《傳藝》第64期,2006年6月,頁20-25。
黃一平:〈戲臺上深情扮愛侶;戲臺下慈母兼嚴師:孫翠鳳VS.陳昭婷〉,《PAR表演藝術》第167期,2006年11月,頁34-39。
黃月銀:〈明華園《劍神呂洞賓》的美學義涵〉,《臺灣人文》第9期,2004年12月,頁15-30。
黃美英:〈三代同堂的明華園〉,《民俗曲藝》第26期,1983年10月,頁99-106。
黃思超:〈戲曲程式與人物形象〉,《戲曲研究通訊》第4期,2007年1月,頁58-72。
黃宥寧:〈管理哲學:分枝不分家〉,《商業週刊》第1107期,2009年2月,頁94-96。
黃蘭卿:〈我的成長經驗與生命關懷--孫翠鳳VS.馬英九〉,《幼獅少年》第288期,2000年10月,頁44-47。
黃麗君:〈北方大妞歌仔戲越唱越有勁〉,《生涯智謀》第12期,1996年2月,頁126-129。
黃瀚瑩:〈讀者10問孫翠鳳〉,《講義》第41卷第3期,2007年6月,頁57-60。
葉怡均:〈歌仔戲坤生現象之追索〉,《戲曲研究通訊》第9期,2014年12月。
新觀念編輯部:〈陳勝福形塑明華園與臺灣精神〉,《新觀念》第75期,1995年1月,頁70-72。
董妙津:〈千年修煉 萬樣蛻變--論《白蛇傳》之前世今生〉,《國文天地》第294期,2009年11月,頁43-47。
廖俊逞:〈陳勝福以外臺「硬頸」精神挺進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第171期,2007年3月,頁14。
廖慧娟:〈臺灣戲曲之女孫翠鳳--歌仔戲,是深入骨血的文化使命〉,《明報週刊》第17期,2008年10月,頁34-39。
劉安惕:〈孫翠鳳走出憂鬱低谷〉,《大家健康》第177期,2000年10月,頁26-28。
劉秀庭:〈天價不抵自製--明華園新戲《燕雲十六洲》〉,《PAR表演藝術》第46期,1996年9月,頁10-11。
劉秀庭:〈歌仔戲最佳消費品牌--評明華園《燕雲十六洲》〉,《PAR表演藝術》第48期,1996年11月,頁76-77。
劉培能:〈明華園歌仔戲團在此作場〉,《PAR表演藝術》第7期,1993年5月,頁16-23。
劉慧芬:〈劇場乾坤變:談跨越性別的腳色扮演--以「坤生為例」〉,《婦研縱橫》第72期,2004年10月,頁9-15。
蔡文婷:〈河北大妞歌仔戲出頭--孫翠鳳與祖師爺緣訂今生〉,《光華》第26卷第4期,2001年4月,頁68-75。
蔡欣欣:〈四大天王流金歲月的璀璨身影--瀟灑小生的致命吸引力〉,《PAR表演藝術》第178期,2007年10月,頁34-37。
蔡欣欣:〈催化與自發:新世紀臺灣歌仔戲的新戲路〉,《民俗曲藝》第155期,2007年3月,頁111-150。
蔡欣欣:〈綜述臺灣歌仔戲演出宣傳的多元變遷〉,《戲曲學報》第5期,2009年6月,頁143-182。
蔡欣欣:〈講評--明華園《界牌關傳說》的劇本美學〉,《文訊雜誌》第206期,2002年12月,頁51。
鄧林:〈明華園與孫翠鳳〉,《交流》第72期,2003年12月,頁70-73。
盧其樹:〈程式和戲曲表演〉,《大觀民俗藝術》第1期,2015年2月,頁89。
蕭君文:〈孫翠鳳讓孩子身懷一技之長〉,《媽媽寶寶》第113期,1996年7月,頁176。
賴芳伶:〈啊!塵世裡的那種幸福--小談白蛇與許宣之戀〉,《聯合文學》第15卷第4期,1999年2月,頁48-49。
謝筱玫:〈從精緻到胡撇:國族認同下的臺灣歌仔戲論述〉,《民俗曲藝》第155期,2007年3月,頁79-110。
鍾黎真:〈讓明華園揚名國際--孫翠鳳萬法唯心修持戒定慧〉,《禪天下》第50期,2006年6月,頁28-31。
鴻鴻:〈建立臺灣的戲劇文體--對明華園的期許〉,《當代青年》第3卷第6期,1993年1月,頁49-51。
蘇怡安:〈嘻笑怒罵,「丑」眼看人生--歌仔戲舞臺的最佳綠葉〉,《PAR表演藝術》第178期,2007年10月,頁4143。

三、學位論文
王柔方:《臺灣歌仔戲小生黃香蓮表演藝術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2年。
王淑青:《歌仔戲觀眾觀賞劇團演出之動機與滿意度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藝術教育教學碩士論文,2012年。
吳孟芳:《臺灣歌仔戲坤生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李金峰:《從體驗行銷的觀點探討傳統表演藝術觀眾行為--以舞臺歌仔戲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貞儀:《地方家族歌仔戲團之研究--以「明華園」及「新和興」歌仔戲團為例》,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碩士論文,1987年。
周瑛芬:《明華園之組織發展與展演活動管理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林沿瑜:《倚坐歌仔戲窗口思索舞臺上顛鸞倒鳳的成因》,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邱秋惠:《歌仔戲演員與觀眾的交流》,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邱美慈:《陳美雲演藝史及其演出本三種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邱珮倫:《歌仔戲在國民中學表演藝術教學之探討--以明華園「超炫白蛇傳」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輪文,2012年。
洪瓊芳:《歌仔戲坤生郭春美表演藝術與表演美學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康素慧:《明華園戲劇團「濟公活佛」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炫文:《臺灣歌仔戲音樂研究》,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許惠華:《歌仔戲產業的創新策略探討--以明華園歌仔戲團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論文,2009年。
郭慧敏:《明華園歌仔戲劇團「界牌關傳說」演出本之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郭澤寬:《從劇場演出看歌仔戲的現代化》,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文斌:《從關係行銷探討表演藝術產業--以「明華園」為例》,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陳孟亮:《明華園戲劇團「濟公活佛」音樂變遷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銀桂:《小咪(陳鳳桂)演藝生涯研究--從歌舞劇團到歌仔戲界》,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慧芳:《歌仔戲丑角陳勝在的表演藝術》,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黃如薇:《臺灣歌仔戲小生陳昭香表演藝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2006年。
黃秀錦:《歌仔戲劇團結構與經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楊永喬:《明華園歌仔戲團演藝實踐及經營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董德光:《戲曲表演程式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戲曲學博士論文,2012年。
楊馥菱:《楊麗花及其歌仔戲藝術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葉嘉中:《九〇年代臺灣地區現代劇場歌仔戲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劉同貴:《歌仔戲導演創作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潘韻名:《許秀年之歌子戲唱腔藝術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蔡玫汝:《臺灣外臺歌仔戲人物造形藝術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蔡淑慎:《歌仔戲歌唱藝術研究》,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蔡媖忞:《早期歌仔戲演員演藝生涯與教學傳承之研究--以陳春治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盧又榕:《九歌@臺北城市新繹--符號學解析「楚辭.九歌」之插畫創作》,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蕭伶玲:《朋友(bein-yu)的社會學研究--以野臺歌仔戲的觀演關係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戴麗雪:《明華園歌仔戲團「蓬萊大仙」之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9年。
蘇怡如:《以認真休閒理論探討歌仔戲迷的心路歷程--以「明華園」戲迷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蘇盈恩:《唐美雲從業歷程及其唱腔藝術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四、報紙
鄧蔚偉:〈文化放洋/尖兵出擊:法總理夫人讚賞明華園稱許「濟公活佛」甚具吸引力盼多至歐洲演出〉,《聯合報》,1994年10月22日,35版文化廣場。
鄧蔚偉:〈文化尖兵/放洋出擊:明華園首演如履薄冰費加洛報與快訊雜誌均以大篇幅刊載相關報導〉,《聯合報》,1994年10月20日,35版文化廣場。

五、表演節目冊
明華園戲劇總團:《東方傳奇明華園.白蛇傳水漫金山》節目本,2006年。
明華園戲劇總團:《何仙姑》節目本,2006年。
明華園戲劇總團:《超炫白蛇傳》節目本,2009年。
明華園戲劇總團:《超炫白蛇傳》節目本,2010年。
明華園戲劇總團:《媽祖》節目單,2013年。
明華園戲劇總團:《流星》,節目本:2015年。
明華園戲劇總團:《散戲》,節目本:2016年。

六、影音資料
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製作:《皇甫少華與孟麗君》DVD5片,臺北市:豪客唱片有限公司,1996年。
孫翠鳳:《孫翠鳳》同名專輯(新歌+精選)CD1片+DVD1片,臺北市: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陳勝福製作:《白蛇傳》DVD1,臺北市:佳譽國際音像有限公司,2005年。
陳勝福製作:《祖師爺的女兒》DVD10片20集,臺北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基金會,2006年。
陳勝福製作:《界牌關傳說》DVD1片,臺北市:佳譽國際音像有限公司,2006年。
陳勝福製作:《劉全進瓜》DVD1片,臺北市:佳譽國際音像有限公司,2006年。
陳勝福製作:《蓬萊大仙》DVD2片,臺北市:佳譽國際音像有限公司,2007年。
陳勝福製作:《韓湘子》DVD1片,臺北市:佳譽國際音像有限公司,2007年。
陳勝福製作:《超炫白蛇傳》DVD2片,臺北市:佳譽國際音像有限公司,2007年。
陳勝福製作:《乘願再來》DVD1片,臺北市:佳譽國際音像有限公司,2008年。
陳勝福製作:《鴨母王》DVD1片,臺北市:佳譽國際音像有限公司,2008年。
陳勝福製作:《何仙姑》上下集DVD2片,臺北市:佳譽國際音像有限公司,2008
年。
陳勝福製作:《獅子王》DVD1片,臺北市:佳譽國際音像有限公司,2010年。
陳勝福製作:《李靖斬龍》DVD1片,臺北市:佳譽國際音像有限公司,2010年。
陳勝福製作:《濟公活佛》DVD1片,臺北市:佳譽國際音像有限公司,2015年。

七、網路資料
「全球華文網」(http://media.huayuworld.org)2016年4月查詢
「明華園戲劇總團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hytwoperafans)2011-2016年查閱
「明華園愛用部落格」(舊版)
(http://tw.myblog.yahoo.com/mhytwopera)2010-2013年查閱
「明華園愛用部落格」(全新改版)
(http://blog.twopera.com/mhy/index.php)2010-2013年查閱
「明華園戲劇總團無敵小生孫翠鳳官方部落格」
(http://blog.twopera.com/sun/)2010-2013年查閱
「國光劇團」(http://www.kk.gov.tw/home)2016年4月查閱
「無敵小生孫翠鳳官方部落格」(舊版)
(http://tw.myblog.yahoo.com/sun-tsuifeng/)2010-2013年查閱
「傳統戲劇無敵小生孫翠鳳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un.tsuifeng) 2011-2016年查閱
廖俊逞:〈顛覆傳統 編創新局--專訪明華園編導陳勝國〉,《PAR表演藝術》網路雜誌,2003年6月。(http://www.paol.ntch.edu.tw/e-mag-content.asp?show=1&id=1260351)2012年11月查詢
「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2016年4月查閱
「聯合知識庫全文報紙資料庫」
(http://udndata.com/ndapp/Index?cp=udn)2010-2016年查閱
「戲鳳」網站(http://www.hsifeng.com/index_flash.htm)2010年6月查閱
「戀戀鳳情--遇鳳團」網站(http://yuh-fong.myweb.hinet.net/)2010年6月查閱

八、田野訪談
關於田野訪談的資料,請參閱附錄十:「田野調查記錄」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良友:〈論明華園《界牌關傳說》的劇本美學〉,《文訊雜誌》第206期,2002年12月,頁50。
2. 王念綺:〈30講堂--孫翠鳳,戴勝益精采過招〉,《30雜誌》第15期,2005年11月,頁16-20。
3. 王淳美:〈明華園《王子復仇記》的復仇機制〉,《傳藝》第62期,2006年2月,頁85-88。
4. 王麗嘉:〈從藝術管理角度看歌仔戲商業性格的市場機制〉,《傳藝》第64期,2006年6月,頁40-50。
5. 江逸之:〈歌仔戲團明華園的藍海策略--把不看戲的人變觀眾〉,《遠見雜誌》第231期,2005年9月,頁146-150。
6. 余素珠:〈粉墨出頭天--孫翠鳳〉,《成功雜誌》第26期,1996年12月,頁12-16。
7. 呂雅菁:〈悲喜明華園〉,《新觀念》第72期,1994年10月,頁104-110。
8. 呂麗容:〈傳統戲班走出新生命--明華園〉,《交流》第29期,1996年9月,頁21-24。
9. 李欣如:〈孫翠鳳讀劇本,汲取作品精華〉,《書香遠傳》第40期,2006年9月,頁6-7。
10. 周美惠:〈訪明華園團長陳勝福〉,《傳統藝術》第48期2004年11月,頁30-33。
11. 林谷芳:〈「臺灣戲曲現象」的文化觀察〉,《文訊雜誌》第202期,2002年8月,頁6-7。
12. 林谷芳:〈民俗、藝術、產業--歌仔戲發展該有的三部曲〉,《傳藝》第64期,2006年6月,頁10-13。
13. 林谷芳:〈戲,以及戲之外的--從戲劇的兩面性看《燕雲十六洲》〉,《PAR表演藝術》第48期,1996年11月,頁74-75。
14. 林茂賢:〈內臺歌仔戲的表演型態及其特色〉,《臺灣戲專學刊》第11期,2005年7月,頁463-485。
15. 林茂賢:〈另類史觀,戲耍兒女情長--評明華園戲劇團《鴨母王》〉,《PAR表演藝術》第116期,2002年8月,頁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