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ICOM博物館訓練沿革(黃世輝譯)(1992)。博物館學季刊,6(4),17-22。(原作者:Boylan, P. J.,原著出版年:1987年)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無日期)。台灣博物館名錄。2011年4月5日,取自:http://www.cam.org.tw/big5/museum01.asp。
方慧潔(2006)。探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實習生學習經驗-現象學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秋土(主編)(2004)。台灣博物館名錄。臺北市: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台北當代藝術館(2008a)。組織營運: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時期(II)-現任執行總監。2011年3月30日,取自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post/26911442。
台北當代藝術館(2008b)。當代館建築 (II)-日治時代。2011年3月30日,取自: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post/25361460。
台北當代藝術館(2008c)。當代館建築(IV)-台北當代藝術館。2011年3月30日,取自: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post/25361042
台北當代藝術館(2008d)。組織營運: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時期(I)-簡介。2011年3月30日,取自: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post/25361378。
台北當代藝術館(2008e)。組織營運: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時期 (III)-組織架構。2011年3月30日,取自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post/25361394。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0)。100年度大專生公部門見習推動計畫。2011年4月12日,取自:http://rich.nyc.gov.tw/richCandidate/doc/linkDetail.jsp?cate=1065B4DFF8527D83&linkID=FBD927DF8692ACE0。
吳紹芬(2007)。文化行政與管理學科實習制度之比較研究—以德國經驗與觀察為重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呂弘暉(2005)。臺灣與美國各藝術管理研究所對實習制度要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呂弘暉(2006)。藝術管理研究所實習制度與就業障礙。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李靜芳(2007)。回首來時路─20年來的臺灣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21(2),7-31。林平(2004)。從哪裡來?往哪裡去?――試析台灣藝術行政人才的培育環境。當代藝家之言,秋分號,12-2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李美華等譯)(1998)。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臺北市:時英。(原作者:Earl Babbie,原著出版年:1998)
美國博物館訓練之發展(洪楚源譯)(1992)。博物館學季刊,6(4)23-28。(原作者:Glaser, J. R.,原著出版年1987年)
個案研究(尚榮安譯)(2001)。臺北:弘智文化。(原作者:Yin, R.K.原著出版年:1994年)
張婉真譯(2010)。博物館學關鍵概念。2011年4月18日,取自:http://icom.museum/fileadmin/user_upload/pdf/Key_Concepts_of_Museology/Museologie_Chinois_BD.pdf。
教育部(1997)。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線上辭典。2011年5月3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梁光余(2001)。博物館組織概論。臺中市:舜程印刷。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佳利、城菁汝(2004)。博物館實習研究:英國與臺灣經驗之比較研究。博物館學季刊,18(3),73-96。陳國寧(1992)。博物館專業與專業訓練。博物館學季刊,6(4),3-7。陳慧娟(2007)。探討館校合作推廣藝術教育─新案例、契機與困境。國際藝術教育學刊,5(2),119-134。喬治‧艾里斯‧博寇(2000)。博物館這一行。(張譽騰等譯)。臺北市:五觀。(原著出版年:1997年)
黃光男(1992)。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專業人員訓練。博物館學季刊,6(4),35-41。黃光男(2004)。藝術行政人才培育面面觀──以主持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實踐經驗為例。當代藝家之言,秋分號,34-43。黃湘尹(2010)。美術館教育推廣組實習生之經驗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葉貴玉(2008)。博物館組織變革探討。博物館學季刊,22(1):5-19。漢寶德(2000)。博物館管理。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趙瞬珠(1990)。沒有摩天輪,沒有教鞭的兒童樂園─談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教育部門的活動設計及人員運用。博物館學季刊,4(3),47-51。劉婉珍(2004)。當美術館遇上人力資源。當代藝家之言,秋分號,22-33。二、英文部分
Baird, B N. (2008). The internship, practicum, and field placement handbook: A guide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al. 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
Danilov, V. J. (1994). Chapter 10 Internships, fellowships, and related programs. In Museum careers and training: A professional guide. Santa Barbara, CA: Greenwood. Retrieved from http://ebooks.abc-clio.com/reader.aspx?isbn=9780313029219&id=031328105X-137
ICOM. (2004). Code of Ethics for Museums, Retrieved April 18, 2011 from http://icom.museum/what-we-do/professional-standards/code-of-ethics.html
Stein, T.S. & Bathurst, J. (2008). Chapter 12 Caree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role of the internship (pp.505-525). In Performing art management: A Hand book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New York, NY: Allworth Press.
Sweitzer, H. F. & King, M A. (2004). The successful internship: Transformation and empowerment in experiential learning. Belmont, CA: Brooks/Cole.
Wang, L.C.M.(1982). On Internships In Museums. Curator, 25(3), 17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