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06: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偉正
研究生(外文):weichen─hun
論文名稱:王維山水詩之研究
指導教授:李孟晉李孟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5
中文關鍵詞:山水詩寫景詩自然詩派
外文關鍵詞:山水隱逸境界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23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摘要
王維是盛唐時期自然詩派的代表人物。其詩作風格清曠淡雅,特別是他所寫的山水詩,樸實而恬靜,其中深藏濃厚的畫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佛語禪境亦是其詩中的特色。故又稱為「詩佛」。王維的山水畫,意境蕭疏清淡,崇尚水墨,創潑染法,為南宗畫祖。亦為詩、書、畫集於一身的審美詩人。在中國文學與藝術領域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與價值。
中國山水詩的形成,大約在公元五世紀,相當於南朝晉宋之時。經過了滋養與發育,到了盛唐之時,才達到純熟完美。並形成獨特之風格。
蘇東坡稱王維的詩畫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且又說「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乃是指王維能將畫意融於詩作,又能藉著詩作表達出畫境。此種詩畫相融的創作觀,影響宋代以後的文學藝術,也說明了詩畫間的一脈相通。
王維的詩畫俱優,所以他的詩風,除了詞秀調雅外,還形神兼俱、動靜結合、情景交融。而他的山水詩,除了吟詠山水風物之美質,也蘊含了詩人的審美感情,亦融合了王維的思想品格,呈現出多重的美感。
本文就(一)緒論。(二)王維其人其事。(三)盛唐之山水詩。(四)王維《詩歌之特色及其山水詩之剖析。(五)王維山水詩的藝術技巧及特色。(六)結論。來加以探討之。
關鍵詞:山水詩、寫景詩、自然詩派、山水、隱逸、詩中有畫、形神兼俱、境界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2
第三節 研究方法......................3
第四節 研究現況......................5

第二章 王維其人其事........................7
第一節 王維的生平.....................7
一、青年聞名....................7
二、官宦生活....................9
三、莊園生活....................10
第二節 王維的佛道因緣...................12
一、與佛教的因緣..................12
(一) 信仰佛教之動機.............12
(二) 了悟佛教之人生.............15
二、與道教之因緣..................16
第三節 王維的交遊.....................21
一、詩友......................21
(一) 盧象..................21
(二) 祖詠..................23
(三) 綦毋潛.................26
(四) 王昌齡.................27
(五) 孟浩然.................29
(六) 裴迪..................33
二、官友 .....................36
(一) 張九齡.................36
(二) 裴耀卿.................37
三、畫師 .....................38
(一) 李思訓.................38
(二) 盧鴻..................39

第三章 盛唐之山水詩........................41
第一節 山水詩的定義及特性.................41
一、山水詩與哲理詩之互相雜糅............41
二、山水詩與田園詩之互相滲透............42
三、山水詩與城郊山水................42
第二節 山水詩的背景....................46
一、歷史因素....................47
二、政治因素....................50
三、經濟因素....................51
四、思想因素....................53
第三節 山水詩之思想源由..................54
一、儒家之自然觀..................55
二、道家之自然觀..................56
三、佛家之自然觀..................58
第四節 山水詩的繁榮....................59
一、唐代山水詩昌盛之因...............60
(一)外在原因.................60
(二)內在原因.................67
二、唐代山水詩之本質特點..............72
(一)藝術方面之發展成熟............72
(二)情景之交融合一..............74

第四章 王維詩歌之特色及其山水詩之剖析...............77
第一節 王維詩的詩歌特質..................77
一、詩中有俠....................77
二、詩中有情....................78
三、詩中有畫....................78
四、詩中有隱....................79
五、詩中有禪....................79
第二節 王維山水詩之分期..................81
一、少年之桃園山水.................81
二、中年之宦遊山水.................84
三、晚年之歸隱山水.................92
第三節 王維山水詩之主題取材................99
一、山居田莊之樂趣.................100
二、園林別業之景觀................103
三、登高遠眺之情境................105
四、山川物景之畫境................107
五、仙佛禪道之境界................109
第四節 王維山水詩之體式.................110
一、古詩.....................110
二、絕句.....................111
三、律詩.....................111
四、排律.....................112

第五章 王維山水詩的藝術技巧及特色.................114
第一節 王維山水詩的修辭.................114
一、對比法....................114
二、比喻法....................115
三、倒裝法....................116
四、映襯法....................117
五、擬人法....................118
六、設問法....................119
第二節 王維山水詩的情景佈局...............120
一、情景分離法..................120
二、情景交雜法...................120
三、情景相融法...................121
第三節 王維山水詩與畫意的結合..............122
第四節 王維山水詩的多重美感經驗.............125
一、思想理路之美感經驗..............126
二、境界氛圍之美感經驗...............130
(一)空間景物之美................132
(二)動態立體之美................133
(三)自然真實之美................135
三、想像空間之美感經驗...............137
四、語言文字之美感經驗..............141

第六章 結論...........................147
參考書目.............................151
參考書目
(以下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壹、王維研究專書類

柳晟俊《王維詩研究》(台北:黎明書局,民國七十六年出版)。
莊申《王維研究上集》(香港:萬有圖書公司,民國六十四年四月初版)。
張清華《詩佛王摩詰傳》(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楊文雄《詩佛王維研究》(台北:文史哲書局,民國七十七年出版)。
劉維崇《王維評傳》(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四年二月台二版)。

貳、唐代及詩學相關書目

丁福保《續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三年四月三版)。
丁成全:《中國山水詩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八月)
毛晉《宣和畫譜》(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一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四月)。
王漁洋《帶經堂詩話》(台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年)。
王達津《唐詩叢考》(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二月出版)。
王夫之撰,戴鴻森注:《薑齋詩話箋注》(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1年)。
王達津《唐詩叢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金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七年五月初版)。
王熙元《詞的對比技巧初探》(古典文學第二集)。
文復會主編《中國文學講話‧隋唐文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
朱光潛《談修養》(台北:康橋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元月出版)。
朱光潛《談美》(台北:開明書店,民國七十一年二月十五月出版)。
朱景玄《唐朝名畫錄》第二冊第二集(台北:藝文出版社,民國五十七年出版)。
伍蠡甫《唐詩與美學》(台北:丹青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六年一月)。
沈德潛《說詩晬語》(台北:弘道出版社,民國六十年三月出版)。
沈德潛選注:《唐詩別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五年出版)。
李東陽《麓堂詩話》(台北:弘道出版社,民國六十年三月初版)。
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明倫出版社,民國六十三年一月初版)。
李文初《中國山水文化》(大陸,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第二編第一章。
李文初《中國山水詩史》(廣東:高等教育,1991年5月)。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九年二月初版)。
李辰冬《文學與生活》(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再版)。
宋歐陽修《新唐書》(台北: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卷一百八十)。
宋振華《現代漢語修辭學》(大陸:吉林人民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九月出版)。
汪師韓《詩學篡聞》(大陸:上海中華書局,一九六三)。
何立煥《歷代詩話》(台北:漢字文化公司,民國七十二年一月初版)。
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邱燮友《新譯唐詩三百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二年五月)。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
房玄齡《晉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九年初版點景校本)。
宗白華《美學散步》(台北:洪範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二月三版)。
吳道文《藝術的興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七年七月)。
林同華《中國美學史論集》(台北:丹青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台一版)。
俞劍芳《中國繪畫史》(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三十五年十月初版)。
侯迺慧《詩情與幽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年六月)。
胡適《白話文學史》(臺南:東海書局,民國六十五年八月)。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5年)。
胡應麟《詩藪‧內篇》(台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二年九月初版)。
施補華口授,錢渠筆述《峴傭詩說》(台北:藝文出版社,不載年月)。
洪亮吉《北江詩話》(台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年九月初版)。
柯慶明《境界的探求》(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增三版)。
孫昌武《詩與禪》(台北:東大書局,民國八十三年出版)。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開明書局,民國五十七年二月初版)。
姚儀敏《盛唐詩與禪》(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國八十年元月初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八年五月台初版)。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六十四年初版)。
徐複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編》(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年十月初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年二月)。
徐炳昌《暗喻種種》(大陸:安徽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二月出版)。
高棅《唐詩品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八月再版)。
許文雨集注《唐詩集解》(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四十三年年九月初版) 。
陳鴻文《全唐文紀事》(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年)。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台北:丹青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五年七三年台一版)。
梁右《中國詩歌發展》(台北:頌文圖書公司,民國五十一年)。
莊申《中國畫史研究續集》(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一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孫旗《藝術概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初版)。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四月)。
湖震亨《唐音癸籤》(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七月出版)。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八月)。
張少康《文心雕龍探悉》(台北:文史哲書局,民國八十六年出版)。
張春榮《詩學析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
張謙宜之《峴齋詩談》(台南:莊嚴出版社,民國86年)。
張伯偉《禪與詩學》(台北:揚智出版社,1985年1月)。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書店,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
黃懺華《中國佛教史》(台北縣普門精舍,民國四十四年九月初版)。
黃助吾《詩詞曲叢談》(台北:洪氏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九月出版)。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九年,增訂四版)。
葛立方《韻語陽秋》(台北:商務景文淵閣四庫全書)。
鈴木敬《中國繪畫史》(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七十六年四月)。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1993)。
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三月出版)。
劉若愚《中國詩學》(台北:幼獅文化公司,民國六十八年一月再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校定本,民國七十一年五月)。
劉珣《舊唐書》(台北: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
劉熙載《藝概》(台北:金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鄭騫《寒山秋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十月再版)。
劉勰《文心雕龍》(台北:開明書局,民國七十年)。
戴麗珠《詩與畫》(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七年七月年初版)。
韓嬰《韓詩外傳》(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景印明刊本)。
顏師古《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三版景點校本)。
蘇文擢《說時晬語詮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2版)。
魏慶《詩人玉屑》(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四版)。

參、參考文獻資料

一、學位論文

朱我芯《王維詩歌的抒情藝術研究》(東海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六月)。
金勝心《盛唐山水田園詩研究》(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三月)。
金億珠《王維研究─宗教、藝術與自然之融合》(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徐賢德《王維詩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二年)。
陳啟佑:《唐代山水小品文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
劉翔飛《唐人隱逸風氣及影響》(臺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七年)。

二、期刊論文

李霖燦〈山水文學與山水畫〉一文,(收錄在《中國名畫研究》一書中,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二年七月)頁335 。
洪順隆〈山水詩起源與發達新論〉,《幼獅文藝》(民國六十六年九月第46卷3期。)
陳秀清〈王維評傳及其詩〉,收於《藝文類編》(國立藝專印行,民國六十七年五月)頁271。
陳榮波〈禪宗對唐宋詩的影響〉(見藝壇一九二期,民國七十三年三月)頁24。第六期)頁4。
黃永武〈詩詞與美感教育〉收錄在《美感、教育》一書中(台北市立美術館)頁54。
張臺萍〈試探王維的安禪思想與生活〉一文,(收錄在《中外文學》七卷三期,台北:民國六十七年八月)頁86─頁102 。
潘知常〈唐代山水詩中美感的演進───中國美學史札記〉(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月刊1996年第十一期)頁132─138,1996‧11 。
羅宗濤〈詩中有畫─王維詩中的色與光〉(《藝壇》,一九五期,民國七十三年 六月)頁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