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一)一般書目
卞孝萱(1993)。揚州八怪年譜。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王夫之(清)。讀通鑑論。卷五,《成帝》四
王壯為(1982)。書法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壯為(1982)。書法叢談。台北:國立編譯館。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形心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靜芝(2000)。書法漫談。台北:台灣書店。
王林(1993)。美術形態學。台北: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王鳳珠、周積寅編(1992)。揚州八怪書畫年表。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王魯豫(1990)。揚州八怪年譜。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王鐸(清)(1986)。擬山園帖。江蘇古籍出版社。
王戎笙等編(1991)。清代全史(一~六卷)。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王強(1999)。中國書法賞析叢書.魏碑。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
牛應之(清)(1981)。雨窗消意錄。筆記小說大觀一編七冊。台北:新興書局。
包世臣(清)(1986)。藝舟雙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史紫忱(1974)。書道新論。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朱世源(1998)。揚州歷代書法考評。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
朱劍心(1975)。金石學。香港:香港太平書局。
朱廷獻(1989)。中國書學概要(初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朱光潛譯(1979)。黑格爾原著。美學。台北:商務印書館。
李義興等著(1999)。歷代名碑風格賞評(初版)。中國美術學院。
李惠正(1991)。書法與書法表現(抽印本)。省立新竹師院學報第三期。
李長俊譯。Rudolf Arnheim 原著(1976)。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李斗(清)(1979)。揚州畫舫錄。台北:世界書局
何焯(清)(1909)。何義門先生集。清宣統元年廣州吳氏刊本。
宋一夫、孫寶文(1997)。中國著名碑帖選集.龍門二十品(上)。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沙孟海(1988)。沙孟海論書叢稿。台北:華正書局。
余毅然(1973)。齊白石畫集。台北:中華書畫。
金農(清)。金冬心先生詩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收錄於近代中
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九十八輯)
金學智(1994)。中國書法美學。江蘇:江蘇藝文出版社。
杭世駿(1790)。道古堂全集。杭賓仁校刊本。
居延安譯(1988)。阿諾得.豪澤爾著。藝術社會學。台北:典雅出版社。
茅子音編(1995)。中國歷代藝術.書法篆刻編。台北: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
邱振中(1995)。書法藝術與鑑賞。台北:文海出版社。
姜澄清(1997)。中國書法思想史。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
柳聲白。揚州八怪全集。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韋慶遠、葉顯恩(1991)。清代全史。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高尚仁(1993)。書法藝術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高尚仁、管慶慧(1995)。書法與認知。台北:東大出版社。
馬宗霍(1965)。書林藻鑑(上)(下)。台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
徐復觀(1966)。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徐利明(1997)。中國書法風格史。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
徐謙芳(1992)。揚州風土記略。台北:徐忠猷。
孫毓修(1974)。中國雕版源流考。台北:商務
凌雲超(1970)。中國書法三千年。香港:香港天風出版社。
凌嵩郎(1978)。中國美術發展史。
秦祖永(清)。七家印跋。收錄於黃賓虹、鄧實 (1947)。美術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
梁啟超(1985)。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商務。
陶東風譯。Ellen Winner原著(2000)。藝術心理學。Invented Worlds-The Psychology of the Arts。NY:Thomason。
張隆延(1999)。張隆延書法論述文集。台北:史博館。
張郁明編著(1993)。揚州八怪書法印章選。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張郁明(2001)。盛世畫佛-金農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郁明、蔣華等編(1996)。揚州八怪詩文集。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此書收集有:金農的《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續集》《冬心集拾遺》《冬心畫竹、梅馬、佛、自寫真題記》《冬心先生雜畫題記》《冬心先生雜畫題記補遺》《冬心先生三體詩》《冬心先生隨筆》《冬心先生自度曲》《冬心齋硯銘》《金農印跋》
張郁明(1988)。揚州八怪年譜。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張育英(1994)。禪與藝術。台北:揚智文化。
張紹勛(1994)。中國印刷史話。台北:商務
張光賓(1989)。中國書法史。台北:台灣商務
陳振濂(1996)。書法學上、下冊。台北:建宏出版社。
陳秉璋、陳信木(1993)。藝術社會學。台北:巨流。
陳方既、雷志雄(1997)。書法美學思想史。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曉林譯(1987)。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原著。歷史研究上、下。台北:遠流。
郭小平、翟燦譯(1992)。魯道夫.阿恩海姆(Arnheim,Rudolf)原著。藝術心理學新論(台灣初版)。台北:商務。
郭味蕖(1975)。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許禮平主編(1997)。齊白石/法書集。香港:翰墨軒出版社。
揚雄(漢)。法言。收於明 程榮校編。漢魏叢書第四冊。台北:新興書局。
華正人(1984)。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
華正人(1984)。現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
華人德(1999)。中國書法史.兩漢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黃宏毅(1998)。中國書畫篆刻備忘錄。台北:文沛美術圖書出版社。
黃賓虹、鄧實(1947)。美術叢書。藝文印書館。
傅山(1971)。霜紅龕集。台北:漢華文化公司。
楊守敬(1984)。學書邇言。台北:華正書局。
楊文虎(1998)藝術思維和創作的發生。上海:學林出版社
楊家駱主編(1962)。近人書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
葛鴻楨譯(1987)。傅申原著(1980)。海外書跡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虞君質(1998)。藝術概論。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厲鶚(清)。樊榭山房集。台灣商務。收於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
鄧散木(1979)。篆刻學。北京:人民美術。
熊秉明(1999)。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雄獅圖書出版社。
鄭板橋(1987)。鄭板橋集(再版)。台北:台北宏業書局。
鄭曉華(2000)。翰逸神飛(初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鄭惠美(1984)。漢簡文字的書法研究(初版)。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鄭奇、黃俶成編(1989)。揚州八怪評論集。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鄭伯壎等譯。艾金森(Rita L. Atkinson)等原著(1991)。心理學概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滕守堯(1998)。審美心理描述。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蔡明讚(1990)。中國書法史新論。台北市: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震鈞(1971)。國朝書人輯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蔣寶齡(清)(1975)。墨林今話。台北市:學海出版社初版。
蔣華(1995)。揚州八怪傳略。台北:蕙風堂。
蔣文光(1993)。中國書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劉詩(1984)。江蘇歷代書法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劉文潭(1981)。現代美學。台北:商務。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兆祐(1997)。認識古籍版刻與藏書家。台北:臺灣書店。
錢泳(清)(1982)。履園叢話。台北:大立出版社。
薛永年(1992)。揚州八怪考辨集。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薛鋒、周積寅主編(1993)。揚州八怪書法印章選(初版)。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薛福成等(清)撰(1981)。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
謝堃(清)(1963)。書畫所見錄收錄於美術叢書第四十冊。台北:廣文書局
蕭一山(1963)。清代通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竇鎮(清)(1983)。國朝書畫家筆錄卷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顧炎武(清)(1990)。亭林文集卷4,《答李子德書》錄於李浚之編。清畫家詩史。中國書店。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2000)。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 考識辨異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2000)。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 歷史文脈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2000)。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 風格技法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上海博物館編(1987)。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 (上、下冊)。文物出版社出版。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1989)。中國美術全集. 商周至秦漢書法。台北:錦繡出版社。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1989)。中國美術全集.魏晉南北朝書法。台北:錦繡出版社。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1989)。中國美術全集.隋唐五代書法。台北:錦繡出版社。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1989)。中國美術全集.清代繪畫。台北:錦繡出版社。
書法叢刊編輯部(1994)。中日書法史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1999)。揚州八怪書畫珍品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史館(1990),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
雄獅中國美術辭典編輯委員會(1989)。中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出版社。
(二)相關博、碩士論文
李秀華(1991)。鄭板橋書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秀英(1990)。王鐸書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高明一(2000)。清代金石書法入畫-研究趙之謙花卉畫的歷史意涵。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班。孫紅郎(1982)。金農繪畫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玉芳(2002)。書法線條中的情緒表現─以顏真卿、蘇東坡、徐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新田(1992)。清代碑學書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賴文隆(1995)。晚明張瑞圖書法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論文
王南溟(1989)。清代碑學興起時期的隸書創作及其美學意義。書法研究,上海書畫出版社,總35輯,60-71頁。
王玉池(1990)。清代的館閣體書法。書法叢刊,總第二十二期,8-10頁。
王靖憲(1988)。金冬心的書法。書譜,82期,34-35頁。
王冬齡(1994)。清代碑學興盛的意義。中日書法史論研討會論文集,197-200頁。
王冬齡(1980)。金冬心的書法藝術。書譜,35期。
王壯弘(1985)。金冬心兩幅楹聯之真偽。書譜,62期,71-72頁。
尹一梅(1994)。飛白書爭議。中日書法史論研討會論文集,275-279頁。
包恩梨(1990)。金農漆書《相鶴經》冊。書法叢刊,總第二十三期,83-84頁。
沈以正(1993)。談揚州畫派的詩、書、畫。美育月刊,第34期。沈以正(1993)。談揚州畫派的詩、書、畫(三):金農的繪畫。美育月刊,第36期。頁1-15。呂鐵山(2000)。對金農隸書藝術的認識。書法叢刊,總第六十二期,頁。
朱家溍(1994)。碑帖淺說(摘錄)。書法叢刊,總第三十九期,頁
李不殊(1990)。金農的書法藝術。書法叢刊,總第二十四期,8-9頁。
金受仲(1941)。清代書法概述。東方雜誌 ,三十八卷十號,31頁。
周書榮(1986)。揚州八怪書法初析。書譜,68期,30-34頁。
拓濤(1981)。鄭板橋其人其事。書譜,42期,30-47頁。
施安昌(1990)。清代發現的漢碑及其對清人書法的影響。書法叢刊,總第二十二期,11-14頁。
施安昌(1999)。金農的隸書與出土漢簡。書法叢刊,總第五十七期,70-74頁。
徐良玉(1999)。試析清代「揚州八怪」形成的原因。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九卷8期,51-59頁。馬季戈(1994)。清代隸書綜述。中日書法史論研討會論文集。
袁繼先(1990)。“揚州八怪”書法藝術特點的探索和反思。書法研究,上海書畫出版社,總40輯,72-83頁。
孫原平(2000)。觀破“怪”字覓真情--漫談金農的繪畫風格及其時境個性因素。藝術百家,第2期,頁114-119。
莊素娥(1999)。揚州八怪和揚州鹽商的關係。錄於揚州八怪珍品展,國立歷史博物館,頁17-24。
莊素娥(1989)。高翔和他的山水畫。藝術評論第一期。台北:國立藝術學院,頁134。單國強(1990)。書法中興的清代書壇。書法叢刊,總第二十二期,1-7頁。
黃緯中(1990)。唐代初期的八分書流行潮。一九九○年書法論文甄選入選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
黃建平(1991)。談金農書法藝術的風格與特點。書法叢刊,總第二十八期,61-62頁。
黃惇(1995)。金農早期書法作品考。文物,第3期,頁79-91。
黃惇(1997)。金農書法評傳。收錄於中國書法全集65 金農、鄭燮。北京榮寶齋,頁1-22
賈玉書(1991)。寂寥抱冬心--芻議金農其人其書。書法叢刊,總第二十六期,34-35頁。
蔡長盛(1984)。中國書法的視覺與美感效果。省立新竹師專(今國立新竹師院)學報,第十期,182-183頁。
薛永年(1994)。從「我在人間出發」論揚州八怪的藝術成就。炎黃藝術,第60期,65-71頁。薛永年(1994)。八怪質問:誰是正宗--從歷來評論分析八怪的藝術本質。炎黃藝術,第60期,73-77頁。薛永年(1994)。八怪與收藏家們--揚州八怪與鹽商富賈的互動。炎黃藝術,第60期,80-85頁。盧輔聖(1995)。中國書法篆刻藝術。收錄於茅子音編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台灣大英百科,頁9
揚州八怪書畫珍品展專輯編輯部(1999)。揚州與八怪。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九卷7期,5-19頁。
(四)圖版
二玄社(2000)。中國法書選 41。日本:二玄社。
二玄社(1977)。清金冬心作品集。日本:二玄社。
小林斗盦監修(2000)篆隸名品選篆隸名品選1 金農.鄭燮.伊秉綬。二玄社。
王之海責任編輯(1996)。揚州畫派書畫全集 金農上.下卷。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王耀庭(1997)。中國巨匠美術周刊.鄭善禧。台北:錦繡出版社。
西川寧、神田喜一朗監修(1961)。書跡名品叢刊 漢 西嶽華山碑(初版)。日本:二玄社。
西川寧、神田喜一朗監修(1961)。書跡名品叢刊 漢刻石八種(初版)。日本:二玄社。
西川寧、神田喜一朗監修(1961)。書跡名品叢刊 清 金冬心作品集(初版)。日本:二玄社。
西川寧、神田喜一朗監修(1961)。書跡名品叢刊 清 金冬心 金剛波若經(初版)。日本:二玄社。
西川寧、神田喜一朗監修(1961)。書跡名品叢刊 漢 郙閣頌(初版)。日本:二玄社。
西川寧、神田喜一朗監修(1961)。書跡名品叢刊 吳 天發神讖碑(初版)。日本:二玄社。
西川寧、神田喜一朗監修(1961)。書跡名品叢刊 吳 谷朗碑/禪國山碑(初版)。日本:二玄社。
西川寧、神田喜一朗監修(1961)。書跡名品叢刊漢 西狹頌(初版)。日本:二玄社。
茅子音編(1995)。中國歷代藝術 書法篆刻編。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
洪惟仁譯,神田喜一郎等著(1989)。書道全集 第十三卷 明Ⅱ清Ⅰ。台北:大陸書店
高野侯、丁鶴廬編輯(昭和五十一年)。金石家書畫集。上海西泠印社,二玄社覆印發行。
陳松長(2000)。馬王堆一號漢墓簡。上海書畫出版社。
張魯泉、傅鴻展主編(1993)。故宮藏明清名人書札墨跡選。明代二,榮寶齋
陸九皋編(1994)。金農隸書弟子規。鎮江博物館收藏,蕙風堂印
駱芃芃編(1995)。榮寶齋珍藏墨跡精選 金農墨跡兩種。北京榮寶齋
劉正成主編(1997)。中國書法全集65 金農鄭燮卷。北京榮寶齋。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祖編(1986)。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一)。文物出版社。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祖編(1990)。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三)。文物出版社。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祖編(1988)。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六)。文物出版社。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祖編(1989)。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七)。文物出版社。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祖編(1990)。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八)。文物出版社。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祖編(1994)。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十一)。文物出版社。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祖編(1999)。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十二)。文物出版社。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祖編(1996)。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十三)。文物出版社。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祖編(1998)。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十六)。文物出版社。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祖編(1999)。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十八)。文物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編輯(1995)。中國真蹟大觀 清六。日本同朋舍與中國文物出版社共同出版。
文物出版社編輯(1995)中國真蹟大觀 名品選。日本同朋舍與中國文物出版社共同出版。
北京故宮博物院(2000)。中國書法千年珍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國立故宮博物院(1985)。故宮寶笈-法書。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雄獅中國美術辭典委員會編(1989)。中國美術辭典。雄獅出版社。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1989)。中國美術全集 書法篆刻編。台北:錦繡出版社。
二、外文部分
(一)西文
Wassily Kandinsky(1926),Punkt and Linie zur Flaeche, Munich。
Horatio Greenough(1947), Form and Function , Los Angeles
(二)日文
小林斗庵(1954)。金冬心的作品。書品,東洋書道協會,50號,4-22頁。
小林斗盦(1982)。中國篆刻叢刊 一三卷 丁敬。日本:二玄社。
小林斗庵。金冬心的篆刻。書品,東洋書道協會,50號,126頁。
內藤淳一郎。金冬心的年譜。書品,東洋書道協會,50號,121-1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