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受之(2000)。世界現代平面設計。臺北:藝術家。
王慶節、陳嘉映 譯(1990)。存在與時間(原著:Heidegger M)。臺北:久大文化、桂冠圖書聯合出版。
王蕊(2016)。60年代牆面上的嬉皮文化。藝術與設計,10期,2018年8月17日,取自:http://m.dooland.com/index.php?s=/article/id/917060.html。
王紀丹(2017)。新媒介傳播下的平面設計視覺語言。藝術品鑑期刊,3期,P.134。
王凱儷(2007)。就是少一隻-從次文化概念分析設計師玩具:論次文化設計。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方永泉(2005)。從次文化研究到後次文化研究-談西方次文化研究的演變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中等教育第56卷,5期,P.24-47。
皮道堅、邵宏(2005)。中外美術簡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田中正明(1988)。視覺傳達設計。六和出版。
呂叔湘、丁聲樹(1978)。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P.141。
呂清夫 譯(1985)。藝術與設計的平面構成(原著:朝昌直巳)。台北:梵谷出版社。
何育真(2017)。深度休閒之「動態圖像」音樂欣賞教學研究—以美感教育目標導向之音樂通識課程為例。休閒與社會研究,16期,P.35-66。
吳鼎武(1997)。顛覆傳統視覺設計語彙的新主張解放式的設計風格。中原學報,P.43-51。
吳鼎武(1998)。電腦輔助視覺傳達設計-平面構成轉換的實驗設計。中原學報第26卷,2期,P.57-65。
吳鼎武・瓦歷斯(1999)。嬉皮文化在現代設計風格中的語彙初探。美育期刊,105期,P35-42。
吳鼎武・瓦歷斯(2001)。乩視覺Visual Trance。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吳定(2003)。公共政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邢東風(2016)。鈴木大拙訪華與北京佛教舊影。佛光學報第2卷,1期,P.291-322。
李采容、張瓊如、黃玉羽(2015)。動態圖像之市場發展性研究—以頻道包裝為例。圖文傳播藝術學報,P.157-175。
林熒 譯(2013)。脈輪全書:意識之旅的地圖,生命之輪的指南(原著:Anodea Judith)。臺北:積木出版社。
林榮觀(1993)。商業廣告設計。臺北:藝術圖書。
林品章(1990)。最新平面設計基礎。臺北:星狐出版社。
林品章(2013)。設計學方法論(第2版)。臺北:桑格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邱心柔 譯(2019)。松果體的奇蹟:覺醒內在潛能,改寫人生與身體的劇本(原著:松久正)。臺北:方智出版。
周業謙、周光淦 譯(1998)。社會學辭典(原著:Jary & Jary)。臺北:貓頭鷹出社。
袁曼麗(1993)。海報設計概論淺說海報設計。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臺北:五南圖書。
徐福廷(2019)。美式漫畫元素應用於次文化海報創作研究。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徐徹天(2012)。《律動》–歐普藝術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張惠如(2000)。創意精選・海報設計篇。臺北:藝風堂出版社。
張韶勳(2007)。研究方法。臺中:滄海書局。
張鐵志(2007)。嬉皮之花的凋謝與重生。誠品好讀,80期,P.32-35。
張心怡(2007)。數位藝術展示方式個案研究—以2004與2005國立台灣美術館數位藝術展為例。視覺藝術論壇,2期,P.95-111。
張婕妤(2008)。嬉皮文化中迷幻藝術風格運用於海報創作與研究,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張影(2017)。數字多媒體傳播形式對平面設計的影響研究。科技風期刊,p.94。
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 譯(1995)。社會學(原著:N. J. Smelser)。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瀚凱、林品章(2004)。視覺動勢之視覺原則與其在視覺傳達設計的應用探討。藝術學報,74期,P.81-98。
陳坤森(2007)。可供多人移動式互動使用之擴增實境系統及方法。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電子報,第十九期。
陳高明(2007)。淺談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設計,天津美術學院碩士論文。
陳啟榮(2008)。臺灣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中等教育第59卷,2期,P.38-51。
陳瀚凱(2014)。動態圖像在動作特徵與審美因子關係上之研究。設計學報第19卷,4期,P.1-20。
郭晉富(2014)。嬉皮風格於東方文化融合之「形象創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黃怡嫣(2011)。初探法國新藝術女性肖像畫中側面像的風格特色。視覺藝術論壇,6期,P.80-107。
黃雅晨(2008)。運用虛擬實境數位學習於國小六年級兒童廟宇建築藝術認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靳埭強(1987)。商業設計藝術。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彭縱仁、練乃華(2005)。廣告音樂在不同涉入型態下之效果與影響機制。管理學報22卷,4期,P.415-428。
曾豊獻(2007)。Rave文化視覺藝術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彭嵋(2015)。平面設計中的維度拓展及其應用研究。北京工業大學碩士論文。學術堂,2019年3月6日,取自:http://www.lunwenstudy.com/jsjyj/117845.html。
楊清田、李傳房、陳俊宏(2004)。海報設計之色彩解構機制與傳達性研究。設計研究,4期,P.128-141。
楊清田(2005)。台灣當代海報設計的後現代性觀察。輔仁大學後現代研討會,P.159-274。
楊裕富(2010)。設計美學。臺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憲東(2013)。一沙一世界,剎那即永恆:自然界中的隱藏維度。宗教哲學季刊第63卷,P.1-18。
劉其偉(1999)。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出版社。
劉志宏(2000)。後現代布袋戲特質運用於普普藝術風格平面設計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劉靜(2010)。論次文化對設計的影響。包裝工程31卷8期,P.87-90
劉科宏、魏新芫、廖彥評、李泊諺(2012)。數位音樂製作-相片情境配樂。資訊傳播學報,P.101-107。
蔡綺(2003)。美國嬉皮文化迷幻音樂的設計風格,商業設計學報,7期,P.253-263。
蔡青雯 譯(2011)。當代藝術關鍵詞100(原著:暮澤剛巳)。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
蔡綺(2015)。迷幻搖滾音樂海報視覺設計。藝術與設計學報期刊,2期,P.55-73。
鄭月秀、龍思豪(2012)。臺灣動態式網路廣告之設計特性研究。藝術學報,91期,P.105-126。
謝汝萱 譯(2016)。尋找新樂園(原著:Fred Turner)。臺北:新樂園。
鍾佳沁(2002)。全球化下搖頭次文化再現之研究-台北的搖頭空間。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jr6de9。羅悅全、何穎怡 譯(2002)。迷幻異域-快樂丸與青年文化的故事(原著:Matthew Collin)。台北:商周出版。
外文文獻
Anna Lemind(2014)。New Study Finds That Friends Have Similar DNA。2019年5月20日,取自:http://themindunleashed.com/2014/07/new-study-finds-friends-similar-dna.html。
Bill Cranfield (Ed.) (2001)。Glitch Issue: Perfect Accidents完美意外。IDN, Volume18no.3, P13-48。
Phil Cohen (1972).‘Subculture conflict and Working-class community’in (eds.) ,The Subculture Readers ,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p.90-99.
Rob Alderson (2014). Celebrating the flyer art that helped define rave and acid house culture。It’s Nice That,2019年2月28日,取自:https://www.itsnicethat.com/articles/chelsea-louise-berlin-rave-art。
網路資料
江福貞(2004)。由青少年身心發展特質談青少年次文化,2018年8月25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0/40-26.html。
肖永一(2008)。後現代及後現代主義的特徵,2019年1月29日,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1d47480100mufh.html。
李殿魁(1994)。國語大辭典。2019年3月26日,取自:https://dacidian.18dao.net/。
李健緯(2010)。後現代美學。物質文化、藝術史與美學研究,2019年3月5日,取自:http://chianweilee.blogspot.com/2010/02/blog-post_3268.html。
張鐵志(2018)。從嬉皮反文化到網路文化:一個尚未實現的美麗新世界。騰訊大家專欄,2019年2月24日,取自:http://dajia.qq.com/original/meitinxs/ztz20180207.html。
陳賽楠(2016)。數字化下平面設計的危機與機遇分析。學術堂,2019年3月5日,取自:http://www.lunwenstudy.com/jsjyj/112410.html。
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IDA)(2016)。什麼是致幻劑?。NIDA,2019年4月13日,取自:https://www.drugabuse.gov/publications/drugfacts/hallucinogens。
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IDA)(2018)。什麼是MDMA?。NIDA,2019年4月13日,取自:https://www.drugabuse.gov/publications/drugfacts/mdma-ecstasymolly。
傅茹璋(2013)。嬉皮風格。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2019年4月13日,取自:https://www.lilac.org.tw/phon/Columnist__.php?id=33。
謝伯讓(2018)。關鍵醫學院(十):聽得見顏色、聞得到聲音的「聯覺」是怎麼回事?。關鍵評論,2019年4月14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nlcollegeofmedicine/109203。
鄭宇先(2018)。設計人你認識這些後現代的搖滾靈魂嗎。關鍵評論,2018年9月2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