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4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1 12: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昱升
研究生(外文):Wang, Yu-Sheng
論文名稱:六朝地理博物類志怪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謝明勳謝明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EH, MINH-SUN
口試委員:徐志平羅景文
口試日期:2015-06-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3
中文關鍵詞:六朝志怪地理博物地志博物心態
外文關鍵詞:Six-Dynasties Chih-kuaiGeography-Natural knowledgeMoralityGeographic writingsKnowledge menta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8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地理博物題材普遍存在於六朝志怪小說,論述重點在於「狀物」,敘事以描述一物之非常表徵為主,六朝志怪作者透過地理博物類志怪小說所敘述之物,傳達其欲說與人知之想法,理解時人如何思考人、物和時代之關係。本文藉由作品歸納出四大議題進行探討,分別為「德與災異之關係」、「志怪與地志書寫比較」、「志怪中之日常」和「士人的博物心態」等。
德與災異之關係,主要論述志怪作者,特別以處在兩晉開國轉捩點上之張華和干寶為例,利用地理博物題材之休咎現象,咎徵即指災異,皆用以期望君王成德,並以史為鑑,使社稷永康。
六朝志怪與地志之書寫內容近似,兩者常有相同題材之描述,然由於撰作動機有別和撰作材料限制,呈現出文本互有同異之現象,甚至兩者文字互相滲透,藉由共同描述一物,展現當代社會的各種看法。
在地理博物類志怪中,亦載有人們生活習見之物,其不為人知之處。本文以雞和井,代表光明和生命泉源之徵,藉由志怪故事之揭露,成為日常知識。
最後,探討六朝盛行之博物現象,分別就博識故事之內容,析論寒門文士和貴胄世家之博物心態,據此了解二類文士「博物」之目的。

The description of matter is about the Geography-Natural science in the Six-Dynasties Chih-kuai. By the Geography-Natural knowledge, the author of Six-Dynasties Chih-kuai went to communicate some views for reader. Generalization that belief of the author of Six-Dynasties Chih-kuai, there is four themes in the study. Including, “Morality and Catastrophist”, “Chih-kuai and Geographic writings,” “Everyday life how descripe in Chih-kuai,” and “the opinion of knowledge about the intellectualism.”

The author of Chih-kuai, especially Zhang-Hua and Gan-Bao. They used the catastrophist in the Geography-Natural knowledge in the Six-Dynasties Chih-kuai to hope the emperor making ethics.

There is similar theme of Chih-kuai and Geographic writings. Their essays for motivation are different, so writing content presented situation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y description of matter, we can find some social phenomena in Six-Dynasties.

Through the Geography-Natural knowledge Chih-kuai, we can find everyday life that people didn’t know to descripted. Fowl and well that people required every day, there is writing in Chih-kuai mystical. Through writing of Chih-kuai, the author make the mystical things change normal.

Finally, through analyzing mentality of intellectualism in the study, we can investigate why the intellectualism want to recognize more and more knowledge. There is the purpose want to fin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義界與材料範圍 4
第三節 前人研究述評 8
一、地理博物之依據 8
二、博物背景和內涵 9
三、文學解讀之觀點 10
四、相關學位論文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4
第二章 《博物志》與《搜神記》的休咎書寫 16
第一節 吉凶承德之地理 19
一、德與名山大川 20
二、修德之地理條件 23
第二節 隨德而興之時空 26
一、失德的時空 26
二、有德的時空 28
三、修德的時空 30
第三節 地動位亂之災異 34
一、災異說之源流 35
二、地震山移之象 38
三、空間位亂之異 43
第三章 地理博物類志怪小說與地志之比較書寫 48
第一節 張華《博物志》與楊孚《異物志》之書寫差異 51
一、穿胸國:知識與奇異程度的偏重 52
二、鮫錯魚:從地志到志怪小說的變化 59
第二節 任昉《述異記》與楊孚《異物志》之同異指涉 63
一、懶婦:合理其事之解釋 64
二、鯨鯢:觀察視角之異同 66
三、伺潮雞:應時長鳴之意義 72
第三節 任昉《述異記》、《金樓子‧志怪》篇和地志之互滲 74
一、楠樹:文字相符者 75
二、楓子鬼:地志志怪化 76
三、桄榔樹:志怪地志化 79
四、獨根樹:同具想像者 80
第四章 地理博物類志怪小說之日常書寫 86
第一節 雞鳴想像與門飾象徵 87
一、雞鳴之想像 87
二、門飾之象徵 92
第二節 日常物之非常想像 94
一、常異轉換的井口 94
二、日常中之非常井 97
三、許願井和欲望井 99
第五章 博物故事析義與博物者心態 104
第一節 博物故事析義 105
一、「博」類名詞的指向 105
二、博物之手段和成因 106
三、博識人物故事解析 109
第二節 博物者之身分與心態 114
一、寒門文士之博物心態 114
二、貴冑世族之博物心態 116
第六章 結論 120
一、假災異寓興德 120
二、文本之多聲變奏 121
三、變異為常之書寫 123
四、成不朽之博物訴求 123
五、未來展望 124
參考書目 125

參考書目
一、文本(依作者年代先後排列,同時代則以姓名筆劃排序)
(一)志怪文本
(晉)干寶撰、(劉宋)陶潛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新輯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
(晉)王嘉撰,(南朝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晉)佚名:《神異經》,附錄於王國良:《神異經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晉)郭璞:《玄中記》,收錄於魯迅:《古小說鉤沉》,《魯迅全集第三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台北:明文書局,1984。
(晉)張華撰,祝鴻杰譯注:《博物志》,台北:台灣古籍,1997。
(南朝宋)祖沖之:《述異記》,收錄於魯迅:《古小說鉤沉》,《魯迅全集第三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南朝宋)劉敬叔撰,范寧校點:《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收錄於魯迅:《古小說鉤沉》,《魯迅全集第三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龍威秘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清徐世昌《隨庵叢書》本,據宋刻本重刻。
(南朝梁)殷芸撰:《小說》,收錄於魯迅:《古小說鉤沉》,《魯迅全集第三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南朝梁)蕭繹撰,許逸民校箋:《金樓子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1。
(二)地志文本
(漢)楊孚撰,吳永章輯佚校注:《異物志輯佚校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三國吳)沈瑩撰,張崇根輯校:《臨海水土異物志輯校》,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13。
(三國吳)萬震撰,陳直夫校釋:《南州異物志輯稿》,香港:陳直夫教授九秩榮慶門人祝賀委員會,1987。
(晉)崔豹撰:《古今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四部叢刊續編》。
(晉)嵇含撰:《南方草木狀》,北京:中華書局,1985。

二、古籍(依作者年代排列)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
(周)左丘明:《國語》,台北:宏業書局,1980,新校標點本。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史記》,台北:藝文印書館,2005。
(漢)董仲舒撰,鍾肇鵬主編:《春秋繁露校釋:校補本》,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1983。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0。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漢)鄭玄撰:《尚書大傳注》,台北:藝文印書館,年代不詳。
(東漢)趙曄,徐天祐注:《吳越春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
(魏)王弼:《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
(晉)葛洪:《西京雜記》,台北:廣文書局,1981。
(晉)葛洪:《抱朴子外篇》,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0印。
(梁)蕭統,(唐)李善注:《文選》,台北:五南書局,1991。
(梁)蕭統:《昭明太子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第2印。
(梁)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2001初版4刷。
(梁)宗懍撰,宋金龍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李延壽撰:《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虞世南編撰:《北堂書鈔》,台北:宏業書局,1974。
(唐)徐堅等著:《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台北:新興書局,1973。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重印。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
(唐)許嵩撰,張忱石點校:《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
(唐)杜佑撰:《通典》,台北:國泰文化事業,1977。
(唐)劉恂撰:《嶺表錄異》,收錄《四庫全書珍本》,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年代不詳。
(唐)張彥遠著,肖劍華注釋:《歷代名畫記》,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唐)孫思邈,(宋)高保衡、林億等校正:《備急千金要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735冊,據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
(宋)羅願:《爾雅翼》,北京:中華書局,1985,《叢書集成初編》。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333冊,據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
(宋)蘇軾撰,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2008第5印。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北京:中華書局,1958。
(明)李時珍撰,張紹棠重訂:《本草綱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明)鄺露:《赤雅》,北京:中華書局,1985,《叢書集成初編》。
(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清)永瑢等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
陳橋驛:《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三、專書
(一)台灣及大陸學者(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王國良《漢武洞冥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王國良:《海內十洲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王枝忠:《漢魏六朝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王美秀:《歷史‧空間‧身分─《洛陽伽藍記》的文化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7。
元培科學技術學院國文組主編:《自然的書寫─第三屆主題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尹文著,張錫昌攝:《說井》,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北:明文書局,1988。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
李豐楙編撰:《山海經─神話的故鄉》,台北:時報文化,2012,五版。
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2。
余秋雨:《吳越之間‧東南村邑》,台北:天下遠見,2002第10刷。
余欣:《中古異相:寫本時代的學術、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何新:《諸神的起源》,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吳裕成:《酉雞有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吳裕成:《中國的井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吳志達:《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吳鄭重:《廚房之舞:身體和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10。
周迅:《中國的地方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林天蔚:《方志學與地方史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南天書局發行,1995。
林淑貞:《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台北:里仁書局,2010。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胡寶國:《漢唐間史學的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台北:里仁書局,2010。
洪順隆:《抒情與敘事》,台北:黎明文化,1998。
侯忠義:《漢魏六朝小說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
俞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久大文化,1990。
范金蘭:《白蛇傳故事型變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陳連山:《「山海經」學術史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唐曉峰:《人文地理隨筆》,北京:三聯書店,2006。
郭永吉:《六朝家庭經學教育與博學風氣研究》,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
高莉芬:《元嘉詩人用典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徐志平編著:《中國古代神話選注》,台北:里仁書局,2006。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北京:中華書局,2009。
黃肇基:《漢代公羊學災異理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縣:雲龍出版,1994。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
萬建中:《中國民間禁忌風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2001,2刷。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11。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4。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2005。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6,增訂一版。
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索》,台北:里仁書局,2003。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台北:里仁書局,2011。
蘇德昌:《「漢書‧五行志」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二)外文譯著(按作者姓名字母為序)
薩伊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事業,2004。
愛德華‧W‧索雅(Edeard W. Soja)著,王文斌譯:《後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英)弗雷澤(J.G Frazer)著,汪培基等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
(英)邁克‧克朗(Mike Crang)著,楊淑華、宋慧敏譯:《文化地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

四、期刊(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M. Marce Granet(葛蘭言):〈古中國的舞蹈與神秘故事〉,收錄於李璜《法國漢學論集》,九龍:珠海學院,1975,頁145-205。
王國良:〈中國小說研究書目(二)─六朝小說〉,收錄於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頁305-309。
王國良:〈汪氏校注本搜神記評介─兼談研究六朝志怪的基本態度與方法〉,收錄於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頁283-299。
王保頂:〈儒學文化視野中的災異觀及其意義─以漢代為例〉,《孔孟月刊》第35卷第4期,1996,頁22-30。
王晶波:〈從地理博物雜記到志怪傳奇─《異物志》的生成演變過程及其與古小說之關係〉,《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蘭州: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97年第4期,頁60-64。
王國良:〈近五十年來台灣地區六朝小說研究論著目錄〉,《古典文學通訊》第33期,1998,頁5-13。
王國良:〈通行本《異苑》小考──以文獻學相關問題為主〉,收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潘重規教授百年誕辰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6,頁323-338。
王毓藺:〈魏晉南北朝方志初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4期,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7,頁136-146。
王琳:〈六朝地記:地理與文學的結合〉,《文史哲》,濟南:山東大學,2012年第1期,頁94-110。
朱淵清:〈魏晉博物學〉,《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5期,2000,頁43-51。
朱曉海:〈魏晉時期文學自覺說的省思〉,《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九期,2003,頁1-44。
朱曉海:〈蕭繹文學觀試探〉,《中國文學研究》第19輯,2012,頁54-74。
李劍國:〈早期小說觀與小說概念的科學界定〉,收錄於氏著:《古稗斗筲錄─李劍國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頁25-47。
李劍國:〈論先唐古小說的分類〉,收錄於氏著:《古稗斗筲錄─李劍國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頁81-94。
李豐楙:〈六朝道教洞天說與遊歷仙境小說〉,收錄於氏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頁93-142。
李婕:〈論《博物志》地理敘述的價值與意義〉,《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6,頁39-42。
余欣:〈中國博物學傳統的重建〉,《中國圖書評論》第10期,2013,頁45-53。
林文月:〈關於文學史上的指稱與斷代─以六朝為例〉,收錄於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1996,頁9-24。
胡寶國:〈知識至上的南朝學風〉,《文史》輯89,2009,頁151-170。
孫輝:〈魏晉博物學興起原因探析〉,《許昌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2007,頁29-33。
郭永吉:〈兩漢六朝學風轉變中的博學現象〉,收錄於王次澄、齊茂吉主編:《融通與新變─世變下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新北市: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頁1-66。
康韻梅:〈漢魏六朝志怪小說的敘事動機〉,《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頁347-394。
許建新:〈搜神記校注〉,《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19期,1975,頁549-640。
潘朝陽:〈由地理學觀念系統看《尚書》的地理識覺〉,收錄於氏著:《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學思想》,台北:五南圖書,2005,頁325-354。
蔣述卓、王瑩:〈中國文學中的「水井」意象〉,《社會科學》第3期,2006,頁172-182。
劉苑如:〈題名、輯佚與復原─《玄中記》的異世界構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7,頁29-74。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的模式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6,頁1-45。
龍亞珍:〈雅俗交會─六朝知識階層與志怪〉,收錄於王次澄、郭永吉編:《雅俗相成─傳統文化質性的變易》,桃園、新北:中央大學出版中心和華藝數位,2010,頁105-176。
謝紫琳:〈談「畫雞」的文化意涵〉,《中國文學研究》第32期,2011,頁75-108。

五、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陳志豪:《「搜神記」中的天人關係流轉》,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2。
許聖和:《「博物思維」與六朝文學》,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廖秀倩:《「博物志」博物書寫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樊偉峻:《魏晉南北朝博物類志怪小說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賴信宏:《志怪到傳奇的遞嬗研究─述異化奇的書寫成規與知識利用》,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韓晉:《唐前地理博物志怪小說審美研究》,瀋陽: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06。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蘇敏如:《中國水界神異動物象徵研究:以《太平廣記》魚、龜、蛇、龍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國良:〈中國小說研究書目(二)─六朝小說〉,收錄於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頁305-309。
2. 王國良:〈中國小說研究書目(二)─六朝小說〉,收錄於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頁305-309。
3. 王國良:〈汪氏校注本搜神記評介─兼談研究六朝志怪的基本態度與方法〉,收錄於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頁283-299。
4. 王國良:〈汪氏校注本搜神記評介─兼談研究六朝志怪的基本態度與方法〉,收錄於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頁283-299。
5. 王保頂:〈儒學文化視野中的災異觀及其意義─以漢代為例〉,《孔孟月刊》第35卷第4期,1996,頁22-30。
6. 王保頂:〈儒學文化視野中的災異觀及其意義─以漢代為例〉,《孔孟月刊》第35卷第4期,1996,頁22-30。
7. 朱曉海:〈魏晉時期文學自覺說的省思〉,《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九期,2003,頁1-44。
8. 朱曉海:〈魏晉時期文學自覺說的省思〉,《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九期,2003,頁1-44。
9. 劉苑如:〈題名、輯佚與復原─《玄中記》的異世界構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7,頁29-74。
10. 劉苑如:〈題名、輯佚與復原─《玄中記》的異世界構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7,頁29-74。
11.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的模式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6,頁1-45。
12.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的模式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6,頁1-45。
13. 謝紫琳:〈談「畫雞」的文化意涵〉,《中國文學研究》第32期,2011,頁75-108。
14. 謝紫琳:〈談「畫雞」的文化意涵〉,《中國文學研究》第32期,2011,頁7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