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王國維。2012。《宋元戲曲史》。臺北:五南。
芭 芭(Eugenio Barba);沙瓦里斯(Nicola Savarese)。2012。《劇場人類學辭典:表演者的秘藝》。丁凡譯。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書林。
文建會主編。2004。《世紀風華:表演藝術在臺灣2》。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1995。《音樂七講》。許常惠譯。臺北:樂韻。
史惟亮。1985。《音樂向歷史求證》,臺北:中華。
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990。《布萊希特論戲劇》。丁揚忠等譯。北京:中國戲劇。
布羅凱特(Oscar Brockett)。1974。《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胡耀恆譯。臺北:志文。
亞 陶(Antonin Artaud)。2003。《劇場及其複象》。劉俐譯註。臺北:聯經。
江映碧。2001。《動作分析與紀錄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
余漢東編著。2001。《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臺北:國家。
巴爾梅(Christopher Balme)。2010。《劍橋劇場研究入門》。耿一偉譯。臺北:書林。
呂炳川。1979。《呂炳川音樂論述集》。臺北:時報文化。
───。1982。《臺灣土著族音樂》。臺北:百科文化。
李道增。1999。《西方戲劇‧劇場史》(上、下冊)。北京:清華大學。
沈從文。2002。《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1966。《詩學箋註》。姚一葦譯註。臺北:中華。
───。1996。《詩學》。陳中梅譯註。北京:商印。
周錫保。1984。《中國古代服飾史》。北京:中國戲劇。
林茂賢。1999。《台灣民俗記事》。臺北:萬卷樓。
林國源。2000。《古希臘劇場美學》。臺北:書林。
胡萬川。2005。《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
索福克里斯(Sophocles)。1988。《安蒂岡妮──墓窖裡的女人》。呂健忠譯。臺北:書林。
───。2009。《伊底帕斯三部曲》。呂健忠譯注。臺北:書林。
鮑 爾(Martin W. Bauer)、蓋斯克爾(George Gaskell)編。2008。《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羅世宏等譯。臺北:五南。
馬書田。1993。《華夏諸神‧鬼神卷》。臺北:雲龍。
高行健、方梓勳。2010。《論戲劇》。臺北:聯經。
陳水逢編。1995。《日本文明開化史略》。臺北:臺灣商務。
陳勝來等著。2014。《藝術節與城市文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程硯秋。2010。《程硯秋戲劇文集》。北京:華藝。
華騰伯格(Thomas E. Wartenberg)編著。2004。《藝術即認知──亞里斯多德》。張淑君等譯。臺北:五觀。
黃文博。1991。《跟著香陣走──臺灣藝陣傳奇續卷》。臺北:臺原。
───。1992。《臺灣冥魂傳奇》。臺北:臺原。
───。2000a。《臺灣民間藝陣》。臺北:常民文化。
───。2000b。《臺灣人的生死學》。臺北:常民文化。
黃秀如主編。2004。《我的人生很希臘》,新莊:網路與書。
黃玲玉。2001。《臺灣傳統音樂》,臺北:藝術教育館。
塔塔爾凱維奇(Wladyslaw Tatarkiewicz)。1981。《西洋古代美學》。劉文潭譯。臺北:聯經。
楊昭全。2009。《韓國文化史》。山東:山東大學。
王宇清主編。2000。《中國衣經》。上海:上海文化。
葉至誠、葉立誠。2006。《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
樂 寇(Jazques Lecoq)。2005。《詩意的身體》。馬照琪譯。臺北:桂冠。
漢斯利克(Eduard Hanslick)。1997。《論音樂美》。陳慧珊譯。臺北:世界文物。
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2007。《人類表演學系列:平行式發展》。臺北:文化藝術。
鍾明德。2007。《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臺北:書林。
───。1996。《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臺北的當代文化》。臺北:書林。
簡上仁。1996。《台灣民謠》。臺北:眾文。
藍劍虹主編。2005。《「劇場事」1:演員和表演訓練專題》。臺南:台南人劇團。
───。2006。《「劇場事」2:導演與表演專題》。臺南:台南人劇團。
外文書目
尾張德川黎明會編。1942。《德川禮典錄》。東京:尾張德川黎明會。
松浦静山著。中村幸彦、中野三敏編。1977。《甲子夜話》(Kasshi Yawa),卷306。東京:平凡社。
黑澤隆朝。1973。《臺灣高砂族の音樂》。東京:雄山閣。
Bell, Catherine. 1992. Ritual Theory, Ritual Practice. Oxford: OUP,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rie, Monique. 1997. Le Fantôme ou le théâtre qui doute. Paris: Actes Sud.
Bral, Grzegorz. 2004. ‘Interview with Grzegorz Bral, Director of Song of the Goat’s Chronicles –A Lamentation’, qtd. in Slavic and East European Performance, XXV, No. 3, p. 60.
Brook, Peter. 1996. The Empty Space: A Book About the Theatre: Deadly, Holy, Rough, Immediate. New York: Touchstone.
Darwin, Charles. 1872. 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London: John Murray.
Detsi-Diamanti, Z., K. Kitsi-Mitakou, and E.Yiannopoulou ed. 2007. The Flesh Made Text Made Flesh: Cultural and Theoretical Returns to the Body. New York: Peter Lang Pub Inc.
Dumoulié, Camille. 1996. Antonin Artaud. Paris: Editions du Seuil.
Durkheim, Émile. C. Cosman trans. 2001.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New York: OUP, Oxford Unversity Press.
Grotowski, Jerzy. 1995. ‘From the Theatre Company to Art as Vehicle,’ in Thomas Richards’s At Work with Grotowski on Physical Actions. London: Routledge.
────. 1997. The Grotowski Sourcebook, eds. Lisa Wolford & Richard Schechner. New York: Routledge.
Grout, Danald Jay and C. V. Palisca. 1996.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5th Edi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Halprin, Anna. 1995. Moving Toward Life: Five Decades of Transformational Dance and Dance as a Healing Art. London: University of Press of New England.
Hamilton, E. and H. Cairns ed. A. E. Taylor Trans. 1961. Plato (427-347 B.C.). Law.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Plato including the letters. N.J.: Princeton UP.
Hochman, Stanley. 1984. Encyclopedia of World Drama : an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Work. London : MacGraw-Hill
Hodge, Alison. 2000. ‘Wlodzimierz Staniewski: Gardzienice and the natualised actor’, in A. Hodge ed. Twentieth Century Actor Training. London: Routledge. pp.224-44.
Juliet, Koss. 2010. Modernism After Wagner. Minnesota: UMP,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Karbusicky, Vladimir. 1979. Systematische Musikwissenschaft-Eine Einführung in Grundbegriffe, Methoden und Arbeitstechniken. München: Wilhelm Fink Verlag.
Klein, Ernest. 1967. A Comprehensive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I L–Z.
Marranca, Bonnie and G. Dasgupta ed. 1991. Interculturalism and Performance. New York: PAJ, Performing Arts Journal Publications.
Moutsopoulos, Evanghelos. 1959. La Musique dans l’oeuvre de Platon.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Mursell, James L. 1971. The Psychology of Music.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Norland, Howard B. 1995. Drama in early Tudor Britain 1485-1558. Lincoln: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avis, Patrice. 2003. Analyzing Performance: Theater, Dance, and Film, Trans. David William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Christine Shantz Trans. 1999. Dictionary of the Theatre: Terms, Concepts, and Analysis. Canada: UTP,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Révész, Géza. 1972. Einführung in die Musikpsychologie. Bern: A. Francke AG Verlag.
Schaller, George B. 1976. The Mountain Gorilla: Ecology and Behavior. Chicago: CUP,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Schecner, Richard. 1968. Public Domain: Essays on the Theatre. New York: Avon Books.
────. 2002. Performance Studies, 2nd edi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 2013. Performance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Sechan, Louis. 1930. La Danse Greque Antique. Ollières, France métropolitaine. Methoden und Arbeitstechniken. München: Wilhelm Fink Verlag.
Shawn, Ted and H. R. Haweis. 2009. Ruth St. Dennis: Pioneer & Prophet, Being a history of her cycle of oriental dances. Florida: Martin Press.
Stolba, K. Marie. 1998.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usic. U.S.:McGraw-Hill.
Thomas, James. 2014. Script Analysis for Actors, Directors, and Designers, 5th Edition. UK: Focal Press.
Turner, Victor. 1975. 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 New York: Cormell University Press.
────. 1982. From Ritual to Theatre. Michigan: PAJ, Performing Arts Journal Publications.
────. 1986. On the edge of the Bush: Anthropology as Experience. Tucson, Ariz.: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 1988.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 New York: PAJ Publications.
Gennep, Arnold V. 2004. The Rites of Passage. UK: Taylor & Francis.
Wagner, Richard. William A. Ellis trans. 1895. The Art-Work of the Future, qtd. in Prose Works, vol.I. London: Kege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Wilson, Edward O. 1999. Consilienc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New York: Vintage.
中文學術期刊
石光生。1994。〈變調的悲劇:解讀《三次復仇與一次審判——民主的誕生》〉。《中外文學》,23卷,7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頁86-101。朱芳慧。2008。〈高行健禪劇《八月雪》之劇場藝術〉。《戲曲學報》,3卷,3期。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頁189-224。江美玲。2014。〈臺灣音樂思想起〉。《修平學報》,28期。臺中:修平技術學院。頁153-83。吳榮順。2009。〈無法停歇的一個貫時性音樂研究:布農族複音歌Pasibutbut的當代觀察與回顧〉。《關渡音樂學刊》,10期。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頁63-86。呂健忠。1994。〈台灣劇場改編現象的近況〉。《中外文學》,23卷,7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頁26-47。───。1997。〈喜劇舞台的兩性戰爭──評《利西翠妲》的演出兼論異性扮裝與反串〉。《中外文學》25卷,8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頁90-122。
周 閩。2013。〈「意義之迴響」──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音樂效果及其漢譯〉。《廣譯:語言、文學、與文化翻譯》,9卷。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頁67-91。
林于竝。2011。〈鈴木忠志《特洛伊女人》當中的東西方交會〉。《戲劇研究》,7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頁173-198。林國源。1993。〈亞里斯多德「詩學」目的論箋釋〉。《藝術評論》,5期。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頁11-32。───。2002。〈古希臘悲劇臺灣劇場演出的記號學探討──從台南人「安第剛妮」的臺語詮釋演出說起〉。《藝術評論》,13期。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頁195-210。
邱錦榮。1994。〈法庭的正義——評《三次復仇與一場審判》〉。《中外文學》,23卷,7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頁81-5。侯淑娟。2012。〈當代先鋒戲劇對現代與傳統融合之新變思考的實驗──以高行健劇作為探討範圍〉。《東吳中文學報》,23期。臺北:東吳大學。頁353-92。許常惠。1974。〈恆春民謠〈思想起〉之比較研究〉。《東海民族音樂學報》,4月號。臺中:東海大學。頁12-54。
───。1988。〈布農族的歌謠──民族音樂學的考察〉。《民族音樂論述稿(三)》。臺北:樂韻。頁79-90。
陳慧珊。2014。〈反思「跨界音樂」:從音樂多元本體觀論當代音樂之跨界〉。《音樂研究》,21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頁23-52。陳培豐。2011。〈鄉土文學、歷史與歌謠:重層殖民統治下臺灣文學詮釋共同體的建構〉。《臺灣史研究》,18卷,4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頁109-64。曾毓芬。2014。〈杵音繚繞中的布農文化記憶──布農族杵音的即興原理研究及其文化詮釋〉。《關渡音樂學刊》,20期。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頁7-42。筑家寧。2009。〈聽唐詩的交響:由聲韻分析詩歌的音樂性〉。《聲韻論叢》,16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頁25-46。
楊恩典。2010。〈談當代傳奇劇場《樓蘭女》的跨文化改編〉。《臺藝戲劇學刊》,5期。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頁245-61。楊博涵。2010。〈無聲之音:中國書法空間性與音樂性的交互遊戲〉。《師大學報》,55卷,2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頁117-36。
蔡育昇。2010。〈關於「音樂性」(Musikalität)的思考〉。《藝術評論》,20期。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頁147-66。
鄭培凱。1998。〈古希臘政治、文化與戲劇──兼論中國戲曲之文化生態前瞻的另類思考〉。《當代》,131期。臺北:合志文化。頁64-79。蕭惠璞。2013。〈《奧瑞斯提亞》的考古重建與汲古新繹──論三齣臺灣當代改編〉。《戲劇學刊》,18期。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頁69-95。閻瑞珍。2015。〈高行健戲劇創作與其生命歷程的關聯〉。《師大學報:語文與文學類》,60卷,2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頁57-92。
戴雅雯(Catherine Diamond)著。呂健忠譯。2001。〈歐化中國風格的浮世繪世界:希臘悲劇的亞洲式東方主義製作〉。《中外文學》,29卷,10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頁148-82。
鍾明德。2008。〈停!讓我們再來一次:訪理查‧謝喜納談當代美國劇場和表演研究〉。《戲劇學刊》,8期。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頁283-344。
鴻 鴻〔閻鴻亞〕。1994。〈三次復仇與一場審判——民主的誕生〉。《中外文學》,23卷,5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頁136-65。
簡上仁。2009。〈陳達的歌,在音樂和文學上的意義和價值〉。《文史台灣學報》,1期。頁52-75。
顧乃春。2003。〈當代劇場演出風格的幾個走向〉。《美育》,135期。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頁72-7。外文學術期刊
Porubcansky, Anna. 2010. Song of the goat theatre: Artistic practice as life practice. New Theatre Quarterly 26, no. 3. pp.261-72.
Zubrzycki, Anna. and G. Bral. 2010. Song of the goat theatre: Finding flow and connection. New Theatre Quarterly 26, no. 3. pp.248-60.
Brown, Mark. 2012. The aesthetics of song of the goat theatre. New Theatre Quarterly 28, no. 1. pp.94-7.
Schechner, Richard. 2001. Performance Studies in/for the 21 century. Anthropology and Humanism 26, no.2. pp.158-66.
學位論文
王于菁。2005。《尤里比底斯悲劇的對話性》。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付 俊。2009。《唐代前期襦裙服裝的藝術特徵》。河北:河北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榮順。1988。《布農族傳統歌謠與祈禱小米豐收歌的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沈玲玲。2004。《台南人劇團經營、發展與作品評析之研究:1987-2004》。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景翔。2009。《安蒂岡妮─改編與導演》。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導演組,碩士論文。會議論文
石光生。2007。〈從文本到表演的詮釋:論台語版《利西翠妲》的呈現〉。《亞里斯多芬尼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頁19-35。
吳榮順。1999a。〈布農族「八部音合唱」的「虛幻」與「真象」〉。《後山音樂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東:臺東縣立文化中心。頁77-99。
───。1999b。〈南投縣境巒社權和郡社群布農族人的「八部音合唱」現象:破壞、重建與再現、循環的複音結構〉。《臺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頁1-19。
松國榮。2000。〈布農族傳統信仰與西方宗教互動與變遷──以南投縣境內布農族的長老教會為例〉。《布農族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林茂賢。2001。〈臺灣的牽亡歌陣〉。《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頁111-31。
曾子良。2004。〈基隆地區民間文學初探〉。《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頁131-42。
甯郁翔。2014。〈極簡,端凝:悲劇心相美學新詮──阿提斯《普羅米修斯》之體動表演〉,《築字逐劇 全國碩博生戲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頁61-78。
趙玉玲。2005a。〈舞蹈、符碼與詮釋〉。《2005 「當舞蹈遇見科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體育學院。頁1-21。
───。2005b。〈體現與認同:《雲門舞集》舞碼(1973-1997)在台灣社會之社會文化意義〉。《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156-81。
───。2012。〈展演臺灣認同:《家族合唱》初探〉。《2012 華岡舞蹈論壇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彙集》。臺北:文化大學。頁1-15。
顧乃春。2010。〈跨文化表演藝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戲劇領域說明之〉。《跨界對談七 表演藝術跨界對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七屆。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頁30-42。
中文雜誌期刊
呂柏伸。2008。〈尋找歌舞隊的表演形式〉。《聯合文學》,281期。臺北:聯合文學。頁119-21。───。2009。〈在古蹟裡美麗做戲〉。《聯合文學》,294期。臺北:聯合文學。頁57-9。
王友輝。2002。〈悲劇,在戲裡滌淨戲外燎燒——評臺南人劇團「安蒂岡妮」〉。《表演藝術》,109期。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38-40。朱丁順。2012。〈民謠國寶、屏東之光朱丁順及張日貴薪傳民謠文化〉。《文化生活》,70卷。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頁45-6。
林于竝。2007。〈挑戰「異文化」的撞擊力!──鈴木忠志在陰暗能劇舞台上搬演希臘悲劇《酒神》〉。《表演藝術》169期。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54-5。
貢 敏。1996。〈難以承受的「忘我」之境〉。《中華民國八十四年表演藝術年鑑》。林靜芸、胡惠禎主編。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26-33。
陳君玉。1934。〈臺灣歌謠的展望〉。《先發部隊》,1號。臺北:臺灣文藝協會。頁11-5。
陳惠文。2001。〈豎然爬直上背脊的歌聲──記波蘭「羊之歌」劇團工作坊〉。《表演藝術》,107期。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58-61。彭怡鈞。2009。〈希臘悲劇的歌舞形式〉。《藝術欣賞》5卷,5期。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頁30-6。黃建業。1993。〈本文的背叛與忠實的詮釋:兼談三個希臘作品的演出〉。《表演藝術》,11期。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99-102。
楊莉莉。1993。〈希臘悲劇當代表演趨勢──在戰慄與狂喜中排戲〉。《表演藝術》,7期。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55-64。廖俊逞。2001。〈吟詠恆春調的希臘悲劇──台南人劇團「安蒂岡妮」〉。《表演藝術》, 107期。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60-1。───。2008。〈當代傳奇樓蘭女 希臘悲劇的京戲變裝〉。《表演藝術》,191期。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32-3。
───。2013。〈穿透當代情境 犀利重詮經典《又一個,米蒂亞》、《安蒂岡妮》〉。《表演藝術》,249期。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18-9。
耿一偉。2008a。〈超越古典與前衛的《安蒂岡妮》〉。《表演藝術》,183期。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45。
───。2008b。〈傲慢的人狂言妄語會招惹嚴重懲罰《安蒂岡妮》導演哈南•思尼爾Hanan Snir訪談〉。《表演藝術》,183期。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46-7。
───。2013a。〈閃閃發亮的創新遺產──希臘悲劇與現代劇場〉。《表演藝術》,243期。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70-2。
───。2013b。〈悲劇的技術──概說《普羅米修斯》〉。《表演藝術》,243期。頁84-5。
楊惠君。1996。〈給《奧瑞斯提亞》一個機會〉。《表演藝術》,39期。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84-85。蔡懋棠。1978。〈牽亡歌和牽亡歌團〉。《臺灣風物》,28卷,2期。板橋:臺灣風物。頁122-96。簡上仁。1983。〈臺灣的歌舞小戲──車鼓、駛犁、牽亡〉。《臺灣文藝》,83卷。臺北:臺灣文藝。頁190-96。中文報刊
紀慧玲。2001.10.28。〈古蹟前演台語版希臘悲劇,台南人詮釋《安蒂岡妮》〉。《民生報》,A5版。
───。2001.11.17。〈台南人搬演《安蒂岡妮》──古蹟場景、台語歌謠融入希臘悲劇〉。《民生報》,A12版。
───。2001.12.08。〈‘台南人’善用台語聲韻及古調,希臘悲劇《安蒂岡妮》成功本土化〉。《民生報》,A12版。
阮琦雯。2001.12.31。〈台語發音 希臘悲劇 戶外演出〉。《中華日報》,10版。
張妮娜。2001.12.20。〈孔廟的《安蒂岡妮》〉。《自由時報》,40版。
陳淑英。2008.01.21。〈來自以色列的戲劇風采 首開眼界〉。《中國時報》,A14版。
───。2008.04.03。〈希臘悲劇《安蒂岡妮》 要執政者傾聽〉。《中國時報》,A18版。
影音資料
《“Songs of Lear” Song of the Goat Theatre》。2014.10.31擷取。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qL2DDXYoG0
《BBC Interview with Grzegorz Bral director of Song of the Goat Theatre and LSPAP》。2014.10.31擷取。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RCZK6LBhY
《BBC Interview with Grzegorz Bral director of Song of the Goat Theatre and LSPAP - Full version》。2014.10.31擷取。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5O7ZAgUrq4
《Return to the Voice》。2014.10.31擷取。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4Aw4RKYHlc
臺灣大學。2013.11.01擷取。《女巫奏鳴曲》。《臺灣莎士比亞資料庫》。http://shakespeare.digital.ntu.edu.tw/shakespeare/view_record.php?Language=en&Type=p&rid=TNE2003MAC
中央大學。2013.11.01擷取。《臺灣現代戲劇及表演影音資料庫》。http://www.eti-tw.com/eti0/showpage.php?page=artist.phtml&artistID=59&PHPSESSID=d75e7c551ce7e
風潮唱片。2016.04.04擷取。〈恆春半島民歌紀實(4CD)〉,《臺灣流行音樂資料庫》。http://www.pmdb.org.tw/search_album.jsp?oid=3289
《台南人劇團《安蒂岡妮》演出錄影》。2015.03.17台南人劇團授權提供。臺北:台南人劇團。
網路資料
台南人劇團。2016.04.12擷取。〈作品介紹〉。《台南人劇團官網》。http://www.tainanerensemble.org/porta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y&id=34&Itemid=93
文化部。2015.03.15擷取。〈希臘古典悲劇之瑰寶 墓窖裡的女人──《安蒂岡妮》〉。《國家兩廳院》。http://npac-ntch.org/about/show/2c90bcd71dd6db19011dd6e0128600ab?lang=zh
台南人劇團。2014.12.20擷取。〈劇團歷史〉。《台南人劇團官網》。http://tainanerensemble.org/porta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8&Itemid=76
台南人劇團。2014.12.20擷取。〈劇團歷史:作品介紹──工作坊,「聲體譜」表演方法〉。《台南人劇團官網》。http://www.tainanjen.org.tw/workshop.html
文化部。2015.03.15擷取。《國家兩廳院節目資料庫》。http://digi.lib.npac-ntch.org/museum/ntch_data.html
Bral, Grzegorz. 2007. qtd. in Mark Brown. ‘Poetry in Motion’, New Statesman. http://www.newstatesman.com/arts-and-culture/2007/08/goat-theatre-poland-song.
柯曉東。2015.06.11擷取。〈安蒂岡妮延平郡王祠演出攝影〉。《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ulture.tw/doviewer.aspx?do=0&s=110167&id=0005640811&proj=MOC_IMD_001
節目單
當代傳奇劇場。1995。《奧瑞斯提亞》節目單。
訪談資料
〈呂柏伸、許瑞芳接受空中大學訪談《安蒂岡妮》相關問題〉。《審美與生活第十九講:希臘悲劇傳統及其審美效應》。2015.03.17台南人劇團授權提供。新北:國立空中大學。
司明信。2005.04.08。〈司明信接受吳榮順訪談Pasibutbut相關問題〉逐字稿。伍盛森、全來清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