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參考文獻
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2001)。社區發展季刊社論。台北市:內政部。
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編 (1996)。志願服務論見選集。台北市: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古婷菊 (2005)。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白珊華 (2009)。正向生活事件對幸福感、快樂感、自尊感的影響。佛光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台灣省社會處 (1998)。志願服務工作手冊。南投中興新村:台灣省政府。
李玉琇、蔣文郝 (2005)。認知心理學(3版)。台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李淑珺(譯)(2000)。志工實務手冊(原作者:McCurkey, S., & Lynch, R.)。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李嵩義 (2003)。高齡學習者學習偏好、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子雯 (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品秀 (2007)。職業婦女日常創意生活經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砡琝 (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崇逸 (2007)。幸福與財富:幸福感影響因素之探討。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麗冠(譯)(2008)。在地的幸福經濟(原作者:Bill Mckibben)。台北市:木馬文化。(原著出版年:2008)
屈寧英 (2004)。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曉林、余榮軍(2007)。神經經濟學:打開經濟行為背後的黑箱。經濟學通報,9。
梁忠軒 (2002)。國中生之幸福感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施建彬 (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高思謙 (譯)(2006)。尼各馬科倫理學(2版) (原作者: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 B.C.)。台北市:台灣商務。
張勻翔 (2001)。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之幸福觀-由「幸福」與諸概念的關係談起。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張珮琦 (2008)。個人背景及幸福感與工作滿意、組織承諾、離職意向之關聯。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孫瑞昇 (2004)。新世紀百科全書(1版)。台北市:貓頭鹰出版社。
夏雨人 (2005)。人生哲學 (2版)。台北市: 三民書局。
秦裕傑 (1998)。建立義工制度應自統一中文譯名始。台灣美術,41,93-94。奚愷元 (2008)。撬動幸福 (1版)。中國:中信出版社。
馬慶國、王小毅(2006)。認知神經科學、神經經濟學與神經管理學。管理世界,10。
莊慧秋 (1987)。幸福那裡來?幸福理論的探索,載於中國人的幸福觀命運與幸福。張老師月刊編輯部主編,192-202,台北市: 張老師出版社。
郭珮怡 (2008)。高科技產業員工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陸洛 (1998)。文化與幸福感:一項中英比較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陸洛 (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陸洛 (1999)。中國人文化價值及社會網絡中的正負向社會互動之於幸福感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陸洛 (2007)。華人的幸福觀與幸福感。心理學應用探索,9(1), 1994-2710。
陳金貴 (2002)。志願服務的內涵。內政部與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編)。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台北市:內政部。陳佳裕 (2008)。影響教師心理幸福之因果機制:以台東縣國中教師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陳武宗 (1996)。台灣經驗外一章-志願服務之發展趨勢報告。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編)。志願服務論見選集。台北市:中華民國志願服協會,213-220。
陳武雄 (1995)。社會資源與志願服務。志願服務論見選集。台北市: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陳武雄 (1997)。志願服務應有的認識與作法。人事月刊,24(1),51-58。陳武雄 (2001)。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台北: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陳玲婉 (2005)。國小學童母親人格特質與親職壓力、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鈺萍 (2005)。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郭為藩 (1990)。散播心中的光熱和愛。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8(1),1。
黃國城 (2003)。高雄市醫院志工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曾騰光 (1994)。大學生對志願工作特質的認知和參與意願之研究。東海學報,35,151-172。曾華源、曾騰光 (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市:揚智。
鄔昆如 (2005)。人生哲學(1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蔡漢賢等人 (主編) (2000)。社會工作辭典(4版)。台北市 :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賴素燕 (2007)。高齡志工之幸福感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威岑 (2002)。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做比較。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蘇信如 (1985)。志願服務組織運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蕭秀玲 (1985)。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蕭雅云 (2003)。志願人員對社區服務工作之認知及滿足感研究。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戴政益 (2006)。神經經濟學與決策模式的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薛保綸 (1998)。人與人生。台北市:華泰出版社。
謝豐舟(2007)。百事可樂大戰可口可樂:淺談神經經濟學。閒話神經科學,11。
顏映馨 (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外文參考文獻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Plenum, NY.
Barker, R.L. (1988).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 NY.
Bills, D., & Harris, M. (1996). Voluntary agencies: Challenges of Organigation and Management.Macmillan press LTD, UK.
Campbell, A. (1981). The sense of well-being in America-recent patterns and trend.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Y.
Copus, A., & Macleod, M.(2000).Indicators of rural well-being.Rural tourism and recration: Principles to prctice welling. Ford oxon ox10 8de, UK.
Clary, E. G., Ridge, R. D., Stukas, A. A., Snyder, M., Copeland, J., Haugen, J., & Miene, P. (1998).Understand and assessing the motivations of volunteers: A functional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6), 1516-1530.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95, 542-575.
Diener, E., Sandvik, E., & Larewn, R.J. (1985). Age and sex effects for emotional intensity. Deveolpmental Psychology, 21, 542-546.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 well-being :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276-302.
Headey, B., & Wearing, A. (1989).Personality, life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oward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731-739.
Kenny, C. (1999). Does growth cause happiness or does happiness cause growth. Kyklos, 52, 3-26.
Lu, L., & Shih, J. B. (1997a).Sources of happines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7(2),181-187.
Lu, L., & Shih, J. B. (1997b). Personality and happiness: In mental health a mediato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2(2), 249-256.
McFadden, S.H. (1995).Religious and well-being in aging persons in an
aging society.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1 (2), 161-175.
Omodei, M.M., & Wearing, A.J. (1990).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Toward and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9.
Rose, G., Bengtsson, C., Dimberg, L., Kumlin, L., Orth-Gomer, K., & Cai, X.(2006).Work-related life event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male Swedish automotive workers. Occupational Medicine, 56, 386-392.
Rustichini, Aldo (2005).Neuroeconomics:Present and future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52(2), 201-212.
Smith, J.H. (1989).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program effectiveness in a nonprofit rehabilitation facility. Ann Arbor , Mich,UMI.
Stack, S., & Eshleman, J. R. (1998). Marital status and happiness: A 17-nation stud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 527-536.
Tellis-Nayak, V. (1982).The transcendent standard:The Religious Ethos of the Rural Elderly. The Gerontologist, 22, 359-363.
Thoits, P.A., & Hewitt, L. N.(2001).Volunteer work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42(6), 115–131.
William, L. K., & David, E. S. (1983).A comparison of four life event scale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1(4).
網路資料
內政部志願服務資源網 (2008)。志願服務智庫。服務現況。2009年3月5日,取自http://vol.moi.gov.tw/vol/home.jsp?key=type24&key2=type33&serno=200805210011&mserno=200805210006&menudata=VolMenu&contlink=content/now.jsp&level2=Y&logintype=null
行政院主計處 (2003)。政府統計總覽。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社會參與)。志願性服務工作參與概況,3-7. 2009年3月22日,取自
http://win.dgbas.gov.tw/dgbas03/ca/society/index.html
行政院主計處 (2003)。政府統計總覽。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社會參與)。對人的信賴與生活感受,1-3. 2009年3月22日,取自
http://win.dgbas.gov.tw/dgbas03/ca/society/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