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6: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康吉良
研究生(外文):Ji-Liang Kang
論文名稱:《攝大乘論釋》中「解性」意涵之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rch of Jiexing in Mahāyāna-saMgraha-bhāSya
指導教授:蔡伯郎蔡伯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法鼓佛教學院
系所名稱:佛教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解性真諦依他通二性依他性此界一本識本覺如來藏
外文關鍵詞:jiexingParamArthaparatantrasvabhAv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4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關於真諦於《攝大乘論釋》中所譯「解性」一詞,從古至今各家解釋不盡相同,至今仍是一懸而未決的課題,其中多單從出世間法理解之。本文嘗試提出「解性」的另一種詮解向度,認為其有別於出世間性之「如來藏」、「本覺」、「法身」、「真如智」、「阿摩羅識」或「本有無漏種子」等。「解性」之「解」具「通二性」之意,「解性」則意指一能通染、通淨的種子識界,為一切法之通因,亦是真諦所譯之「唯一本識」,為依他性之體類,由此成染、淨二品,相應於緣起流轉與還滅的雙向性;此外,界頌的整體架構與依他性能成立染、淨二品之定義以及金藏土喻中地界顯現染淨二品之系統,三者乃具有一致的理論脈絡。是故本文以為真諦在《攝大乘論釋》中曰「界以解為性」,乃是說明「界以通二性為性」,此界由具能通染淨二性之故,方交代出「此界無始時」一偈中後句之「若有諸道有」與「及有得涅槃」之染淨二相。真諦以「解」字劃開唯識與如來藏的模糊地帶,說明《攝論》的界義並非如來藏等唯淨非染的固定格局,又能開解阿梨耶識偏重於雜染一端的狹義立場,擴充其涵攝染淨兩端的廣義面向,彰顯出《攝論》阿梨耶識的特義,別具意義。
由此,本文以為真諦並非以如來藏緣起的立場或《起信論》的觀點來詮釋《攝論》,且對於界頌中關於「界」作為因義,即是種子的理解上,本文亦認為真諦並無與世親、無性的觀點相違背離;他反而是忠實的呈現《大乘阿毘達磨經》中阿梨耶識通二性的定位,以及此經中阿梨耶識與依他性的連結對等關係,保留其原意並承續、彰顯於《攝論釋》中,一貫而整體,並非是後來人們對真諦翻譯多不忠實原典的看法。因此,關於多年來後世評定真諦以如來藏或《起信論》的立場來詮釋《攝論》的理解,或許尚有重新審視與探究的空間。

第一章、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近代研究結果回顧 4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8
第二章、「解性」思想之分析 11
第一節 「此界無始時」一偈之探討 11
第二節《攝論釋》「此界」五義與《佛性論》「如來藏」五義之分析 21
第三節《攝論釋》「此界」、「法身」五義與《顯識論》「性」五義之分析 32
第四節 小結 36
第三章、「解性」意涵之探究 37
第一節「解性」是染淨二分之梨耶 37
(一) 「解性」是無漏出世間法(可作聖人依=清淨本識) 37
(二) 「解性」亦是有漏世間法(可作凡夫依=雜染本識) 43
第二節「解性」是種子因位之依他性 47
(一)「解性」不等於法身 47
(二)「解性」是依他性 48
第三節 「解性」是無分別智之「緣因」 52
第四節小結 54
第四章、真諦譯《攝論釋》中之「解性」與「依他通二性」 58
第一節《大乘阿毘達磨經》對「依他性」之詮釋 58
(一) 「以解為性」與「以二性為性」 58
(二) 以金土藏喻說明依他通二性之異時顯現 59
第二節 關於依他通二性之意涵 62
第三節 「解性」與「解相」 70
第四節 真諦譯《攝論釋》中「解」字之用法 76
(一) 真諦譯 《攝論釋》中與「解」字相關之詞類與意涵分析 76
(二)「解」與「通」 78
第五節 界頌釋文中之「令解邪正兩說分別有異」 79
第六節 真諦譯《攝論釋》中依他性與一本識之意涵 88
(一) 真諦譯《攝論釋》中依他性之意涵 88
(二) 真諦譯《攝論釋》中一本識之意涵 92
(三) 本識、意識與義識 102
第七節真諦譯《攝論釋》中界頌、三性、金土藏喻與「解性」之關係 108
第五章、結論 113
引用書目 116

(一) 三藏典籍
《雜阿含經》。CBETA, T02, no.99。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CBETA, T12, no. 353。
《大方等如來藏經》。CBETA, T16, no.666。
《佛說無上依經》。CBETA, T16, no. 669。
《大乘密嚴經》。CBETA, T16, no. 681。
《入楞伽經》。CBETA, T16, no. 671。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CBETA, T29, no. 1559。
《瑜伽師地論》。CBETA, T30, no. 1579。
《攝大乘論》。CBETA, T31, no. 1592。
《攝大乘論》。CBETA, T31, no. 1593。
《攝大乘論》CBETA, T31, no. 1594。
《攝大乘論釋》。CBETA, T31, no. 1595。
《攝大乘論釋論》CBETA, T31, no. 1596。
《攝大乘論釋》(世親釋) 。CBETA, T31, no. 1597。
《攝大乘論釋》(無性釋) 。CBETA, T31, no. 1598。
《佛性論》。CBETA, T31, no. 1610。
《顯揚聖教論》。CBETA, T31, no. 1602。
《三無性論》。CBETA, T31, no. 617。
《轉識論》。CBETA, T31, no. 1587。
《成唯識論》。CBETA, T31, no. 1585。
《大乘起信論》。CBETA, T32, no. 1666。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CBETA, T44, no. 1838。
《續高僧傳》。CBETA, T50, no. 2060。
《攝大乘講疏卷第五.第七》。CBETA, T85, no. 2805。
《攝大乘論抄》。CBETA, T85, no. 2806。
《攝大乘論章卷第一》。CBETA, T85, no. 2807。
《歷代三寶紀》CBETA, T49, no. 2034。
《大唐內典錄》CBETA, T55, no. 2149。
《開元釋教錄》CBETA, T55, no. 2154。
《決定藏論》。CBETA, T30, no. 1584。
《中邊分別論》。CBETA, T31, no. 1599。
《唯識二十論》。CBETA, T31, no. 1590。
《究竟一乘寶性論》。CBETA, T31, no. 1611。
《顯識論》。CBETA, T31, no. 1618。
《成唯識論述記》。CBETA, T43, no. 1830。
《成唯識論演祕》。CBETA, T43, no. 1833。
《解深密經疏》。CBETA, X21, no. 369。
《四念處》。CBETA, T46, no. 1918。

(二) 專書
上田義文(1958)。《佛教思想史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
上田義文(1981)。《攝大乘論講讀》。東京:春秋社。
山口益(1972)。《山口益佛教學文集‧上》。東京:春秋社。
印順(1981)。《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
印順(1993)。《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
印順(2000)。《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
印順(2003)。《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聞出版社。
宇井伯壽(1965)。《印度哲學研究》第六冊。東京。岩波。
宇井伯壽(1966)。《攝大乘論研究》。東京。岩波。
寺本婉雅(1977)。《安慧造.唯識三十論疏》。東京:國書刊行會。
牟宗三(1997)。《佛性與般若》(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呂徵(1985)。《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出版:里仁書局。
岩田諦靜(2004)。《真諦の唯識說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莊春江(1999)。《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圓明出版社。
葉阿月(2012)。《葉阿月教授佛學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淨法界善友
文教基金會。
稻津紀三(1988)。《世親唯識說の根本的研究》。東京:飛鳥書院。
釋聖凱(2006)。《攝論學派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

(三) 論文期刊
上田義文(1938)。〈阿梨耶識の原始的意味〉。《佛教研究》2-1。
上田義文(1956)。〈虛妄分別の廣狹二義〉。《龍谷大學論集》。No. 353。京都:龍谷學會。
上田義文(1958)。〈parinama について〉。《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論集》。
木村邦和(1985)。〈敦煌出土《攝大乘論疏章》に見られる唯識說〉(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4卷。第一期。
印順(1993)。〈論三諦三智與梨耶通真妄---讀《佛性與般若》〉。《華雨集》第五冊。新竹︰正聞出版社。
印順(199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釋題〉。《華雨集》第一冊。台北:正聞出版社。
印順(1995)。〈起信論與扶南大乘〉。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
印順(2003)。〈論真諦三藏所傳的阿摩羅識〉。《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聞出版社。
宇井伯壽(1967)。〈真諦三藏に關する二三の問題〉。《宇井伯壽著作選集》6。
吳汝鈞 (2006)。〈《攝大乘論》(mahAyAnasaMgraha)中的阿梨耶識(Alaya-vijJAna)思想之研究〉。南投:正觀雜誌社。。
佐佐木教悟(1942)。〈無始時來の界について〉。《大谷學報》第 23 卷第 4 號。京都:大谷學會。
芳村博實(1987)。〈vijJaptiについての一考察⑵〉。《唯識思想の研究》。竜谷仏教学会。
岩田諦靜(2004)。〈真諦釋『攝大乘論世親釋』における此界無始時偈の解釈〉。《真諦の唯識說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高崎直道(1953)。〈寶性論における如來藏の意義〉。《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一卷第二號。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
高崎直道(1964)。〈真諦譯.攝大乘論世親釋における如來藏說寶性論との關連〉。東京:大藏出版社。
高崎直道(1982)。〈如來藏とア-ラヤ識〉。《如來藏思想》。《講座.大乘佛教》第6冊。東京:春秋社。
高崎直道(1996)。〈「無始如來の界」再考〉。《勝呂信靜博士古稀紀念論文集》。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耿晴(2009)。〈真諦三藏「解性」概念再探〉,第四屆印度學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
陳一標(1991)。〈唯識學虛妄分別之研究〉。《國際佛學研究年刊創刊號》。國際佛學研究中心編印。
陳一標(1992)。《真諦唯識思想之研究—以《轉識論》為中心》。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一標(1999)。〈有關阿梨耶識語義的變遷〉。《圓光佛學學報》第四期。
陳一標(2000)。〈印順導師對新舊譯唯識的定位與評析〉。《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新竹:正聞出版社。
陳一標(2004)。〈解性梨耶與智如合一—有關此界無始時頌之分析〉。玄奘人文學報第三期。
陳一標(2005)。《印順導師對唯識學研究的貢獻》。《佛教文化與當代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
陳一標。〈唯識學「行相」(AkAra)之研究〉。《正觀雜誌》第四十三期。2007。
陳水淵(1997)。〈《攝大乘論》之依他性初探〉。中華佛學研究第1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
勝呂信靜(1985)。〈攝大乘論在思想史上的意義〉。《唯識思想》。高崎直道等著。李世傑譯。台北:世華出版社。
勝呂信靜(1985)。〈唯識說的體系之成立特以《攝大乘論》為中心〉。《唯識思想》。台北:世華出版社。
葉阿月(1981)。〈虛妄分別的緣起還滅之特質〉。《台大文史哲學報》。
蔡伯郎(2000)。〈瑜伽行派之二諦說〉,《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稻津紀三(1966)。〈The Concept of vijJapti and vijJAna in the Text of Vasubandhu''s VimsatikA vijJaptimAtratA-siddhi〉。《印度學佛教學研究》。Vol.15。
賴賢宗(1991)。〈如來藏與唯識的交涉---以《佛性論》為中心的比較研究〉。國際佛學研究創刊號。
藤田宏達(1984)。《〈俱舍論〉所引の阿含經一覽》。北海道:北海道大學文 學部印度哲學研究室。
釋如定(2010),〈宇井伯壽對解性概念所持觀點之合理性探討〉,台灣宗教學會年會會議論文稿,新竹:弘誓學院。
釋如定(2011)。〈高崎直道的「解性」思想再議〉。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論文集。
釋惠敏(2000)。〈「緣起」與「緣所生法相」---印順導師對「瑜伽行派學要」的觀點〉。《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
釋惟叡(1996)。〈從陳譯《攝論》觀真諦三藏的思想〉。《法相學會集刊》4輯。
釋聖凱(2006)。〈印順導師對攝論學派的詮釋---「中間路線」的堅持與游離〉。玄奘佛學研究第五期。
釋道厚(2011)。《識轉變與轉依》。法鼓佛教學院碩士論文。
Ching Keng. 2009. “YogAcāra Buddhism Transmitted or Transformed? ParamArtha (499- 569) and His Chinese Interpreters.” 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四) 網站資訊
開放康熙字典網站。(2013.05.24)
http://kangxi.adcs.org.tw
漢語大字典。中研院語言所網站。(2011.10.30)
http://words.sinica.edu.tw/sou/sou.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