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4 05: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岡穎
研究生(外文):Liu,Kang-Ying
論文名稱:清代 臺灣 男風現象的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n analysis of Taiwan’s Pederasty phenomenon in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方真真 教授
指導教授(外文):Fang,Chen-Chen
口試委員:陳昭銘戴寶村
口試日期:2018-03-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7
中文關鍵詞:清代臺灣移墾社會男風海盜
外文關鍵詞:Qing dynasty, Taiwan, Reclamation society, Sodomy, Pirat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9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 要
1683 年施琅攻台後,隔年清廷將臺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福建因山多田少,
加上清初有渡台禁令,早期赴台多以閩南單身漢為主,渡台禁令解除後,廣東客
家人赴台移墾才逐漸增加。但是一般人大多不知道早在清代臺灣社會已有男風現
象,存在許多男同性性犯罪的案件,這些案件背後不僅牽涉到早期移民來臺底層
社會之辛酸史,有許多案例與當時海盜肆虐臺灣沿海有關。所以本文主要運用清
代臺灣官方檔案與男同性性犯罪有關的書寫文件,來探討臺灣移墾社會與男風現
象的關聯,並分析男風情感類型及其年齡與職業的狀況,以及海盜肆虐臺灣沿海
所產生的男同性戀問題。此外,也探討這些雞姦案件的審理方式。
本文研究結果發現男風情感類型中以為錢在一起的居多。從兩者的年齡與職
業而言,雞姦者的年紀以三十歲以上居多,被雞姦多在十幾歲至二十多歲。在經
濟上,多數被雞姦者比雞姦者還弱勢,反映出清代臺灣移墾社會生活艱難,有些
來臺的漢人謀生不易,透過比自己經濟能力較好的年長者,來供應其日常生活所
需。其次,海盜的雞姦行為被認為是一種交心入夥的儀式,需經雞姦這一行為,
方能進入海盜世界成為其中一員。雞姦案件的刑責,清代軍民單純僅犯雞姦的刑
責多以「枷號壹個月,杖壹百」來處理。但是官府也會考量被雞姦者的年齡,及
對於拒姦者也會考量案情,酌以減輕,比清代《大清律例》所規定的寬鬆。不過,
若涉及海盜,官方判刑時並不考慮誤入賊船之被雞姦者實屬不得已,仍以「既上
盜船,即非善類」概括犯罪認定原則,這些人死罪能免,但杖、徒等刑責難逃。
Abstract
After Shi Lang attacked Taiwan in 1683, the Qing Dynasty was formally
incorporated Taiwan into the territory of China in the following year. In Fujian
Province, due to a lot of mountains and few farmlands, there was a ban on the
crossing of Taiwan Strait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Early times who move to Taiwan
mostly were southern Fujian bachelor. After lifting the ban, the number of Cantonese
migrants to Taiwan gradually increased. However, most people generally do not know
that as early as in the Qing Dynasty in Taiwan, there were already cases of sodomy
and there were many cases of male homosexual crimes. Behind these cases are not
only the history of bitterness from the early immigrants to the grass roots society in
Taiwan, but also many cases related to the rampant piracy off the coast of Taiwan at
the time.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official archives of the Qing Dynasty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clamation of Taiwan and men’s style and the types of
men’s sentiment as well as their age and occupation. Piracy rages along the coast of
Taiwan and the resulting gay issues. In addition, these sodomy cases a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majority of men in the emotional
style of money together. In terms of both age and occupation, sinner’s age is
predominately over 30 years of age, and sodomy is mostly in his teens to twenties.
Economically, the majority of be sodomy are still more vulnerable than sodomites.
This also reflects the hard life of Taiwan’s reclamation society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Some Chinese who came to Taiwan make a hard-earned living by supplying
their daily necessities through an older person of better financial ability. Second, the
piracy of sodomy is considered a ritual of engagement, which requires the sodomy to
become a member of the pirate world. In general,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f
buggery offender who committed crimes by soldiers and civilians in the Qing dynasty
were mostly sentenced "One month of flail, one hundred sticks". However, the
government also considered the age of those who were sodomy and considered the
case for the refused to sodomy, so as to reduce it more leniently than prescribed by
the Qing law.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piracy, the official sentencing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at a person who is sodomy in a pirate ship is a last resort. "Since you
are on a bandit boat, that is, non-good kind" summarize the principle of criminal
convictions, and these people will be able to avoid the death penalty, but such
criminals will not be able to escape the crim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2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素材 ............................................................................6
第四節名詞解釋 ........................................................................................9
第五節章節架構與概要 ..........................................................................10
第二章移墾社會與男風現象 ..........................................................................11
第一節臺灣移墾社會的特性 ..................................................................11
第二節男風情感的類型 ..........................................................................14
第三節 男風年齡、職業的分析..............................................................32
第三章海盜與男風 ..........................................................................................39
第一節臺海地區的海盜及其劫掠行為..................................................40
第二節海盜與雞姦 ..................................................................................48
第三節小結 ..............................................................................................56
第四章兩種雞姦刑責的分析 ..........................................................................58
第一節一般犯雞姦的刑責 ......................................................................58
第二節與海盜有關犯雞姦的刑責 ..........................................................60
第三節小結 ..............................................................................................62
第五章結論 ......................................................................................................64
參考文獻............................................................................................................66
附錄一:清代臺灣移墾社會犯雞姦的56 件案例..........................................75
附錄二:海盜肆虐臺灣沿海所犯雞姦的65 件案例......................................82
附錄三:清代臺灣移墾社會犯雞姦的刑責統計表........................................96
附錄四:與海盜有關犯雞姦的刑責統計表..................................................101
ii
附表目次
表 1-1:清代臺灣雞姦案例之提奏者................................................................7
表1-2:清代臺灣男同性性犯罪發生年代之件數............................................8
表1-3:清代臺灣男同性性犯罪的屬性............................................................8
表2-1:56 件案例中籍貫人數統計一覽表.....................................................13
表2-2:雞姦者一人、被雞姦者一人的案件統計表......................................21
表 2-3:雞姦者二人、被雞姦者一人的案件統計表....................................28
表 2-4:雞姦者年齡統計表..............................................................................34
表2-5:被雞姦者年齡統計表..........................................................................34
表2-6:雞姦者職業統計表..............................................................................36
表2-7:被雞姦者職業統計表..........................................................................37
表3-1:知名海盜出現於檔案次數統計表......................................................40
表3-2:蔡牽涉案時間件數一覽表..................................................................41
表3-3:朱濆涉及案件時間件數一覽表..........................................................42
表 3-4:張保涉及案件時間件數一覽表..........................................................43
表 3-5:海盜搶奪貨物類別一覽表..................................................................43
表3-6:海盜劫掠洋面港灣數量統計表..........................................................46
表3-7:海盜犯罪洋面港灣數量比率統計表..................................................47
表3-8:清代海盜犯罪人數統計表(含被雞姦者、雞姦者與盜夥人數)..48
表3-9:被雞姦者上船原因案件統計表..........................................................52
表3-10:被雞姦者佔船員數量比例案件統計表............................................54
表3-11:被雞姦者在海盜船上之其餘工作情形統計表................................55
表4-1:臺灣犯雞姦的地方統計表..................................................................58
iii
表 4-2:一般犯雞姦(或加上殺人罪或拒姦)的刑責統計表......................60
表4-3:涉及海盜被雞姦者刑責之狀況..........................................................61
參考文獻
(一)史料
(1) 清代官方檔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
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戊編 no.1》(北京:中華,198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戊編no.2》(北京:中華,198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19)》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20)》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21)》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24)》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26)》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27)》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31)》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35)》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36)》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37)》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38)》
67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39)》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40)》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41)》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42)》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43)》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45)》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46)》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47)》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48)》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49)》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50)》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51)》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54)》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56)》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6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57)》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59)》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60)》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61)》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62)》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63)》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64)》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65)》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66)》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69)》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92)》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95)》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97)》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98)》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99)》
69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
(v.104)》(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
(v.105)》(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
(v.111)》(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
(v.112)》(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
(v.114)》(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
(v.115)》(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
(v.116)》(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
(v.118)》(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
(v.121)》(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
(v.123)》(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
(v.124)》(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
(v.127)》(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
(v.145)》(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
(v.146)》(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7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
(v.163)》(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
(v.166)》(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
(v.168)》(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v.16)》(北京:檔案社出版,199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北京:中華,199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v.1》(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社,2000)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剿平蔡牽奏稿v.2》(北京:全國圖書館文
獻縮微複製中心,2004)
佚名,《臺灣文獻匯刊第六輯第三冊:臺灣道任內剿辦逆匪蔡牽督撫奏稿(二)》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v.5》(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影印本)
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v.66》(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影印本)
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v.67》(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影印本)
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v.68》(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影印本),頁484-487。
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 v.71》(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2,影印本)
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奏摺-嘉慶朝》(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奏摺-道光朝》(臺北市,故宮博物院藏)
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奏摺-咸豐朝》(臺北市,故宮博物院藏)
國立故宮博物院,《軍機處檔摺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v.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7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甲戌公牘鈔存》(臺北:臺灣銀行,1959)
《剿平蔡牽奏稿 v.2》(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4)
佚名,《劉大將軍(永福)平倭戰記》(臺北:文海,1975)
以上檔案可見「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之資料庫(http://thdl.ntu.edu.tw/)
(2) 古籍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1)。
沈德符,《敝帚齋餘談》,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二一四冊(臺北:新文
豐,1989)。
田濤、鄭泰點教,《中華傳世寶典: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陳盛韶,《問俗錄》(臺北:武陵,1991)。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1960,平裝本)。
周鍾瑄修、陳夢林編,《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2)。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1959)。
馬建石、楊育棠主編,《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1992)。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 v.2》(臺北:臺灣銀行,1958 年,平裝版)。
二、中文書目
(1) 專書
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臺北:臺灣
大學出版社,2011)。
李若文,《海賊王蔡牽的世界》(臺北:稻鄉,2011)。
李筱峰、林呈蓉,《臺灣史》(臺北:華立圖書,2003)。
李筱峰,《臺灣史 101 問》(臺北:玉山社,2013)。
安樂博( Robert Antony)著、張蘭馨譯,《南中國海·海盜風雲》(香港:三聯,
2014)。
松浦章著、卞鳳奎譯,《東亞海域與臺灣的海盜》(臺北:博揚,2008)。
徐福全,《福全台諺語典》(臺北:徐福全,2003)。
涂景春,《聽算無窮漢─有韻的客家俚諺》(臺北:涂景春,2002)。
72
高明士主編,《臺灣史》(臺北:五南,2005)。
雪珥,《大國海盜》(臺北:遠流,2013)。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54),
1987)。
楊熙,《清代臺灣政策與社會變遷》(臺北:天工書局,1985)。
楊碧川,《臺灣歷史辭典》(臺北:前衛,1997)。
廖宜芳,《圖解臺灣史》(臺北:易博士文化出版,2004)。
劉文杰,《小說中國-奇人異事》(臺北:薪傳,1999)。
鄭榮興,《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苗栗:慶美園文教,2001)。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2005)。
戴寶村編,《小的臺灣史》(臺北:玉山社,2012)。
戴寶村、王峙萍著,《從臺灣諺語看臺灣歷史》(臺北:玉山社,2004)。
(2) 研討會論文
莊吉發,〈清代閩粵地區的人口流動與臺灣秘密會檔的發展〉,《臺灣史研
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系編印,1990),頁
1-29。
張中訓,〈清嘉慶年間閩浙海盜組織研究〉,收入《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6),頁161-198。
(3) 期刊論文
王振忠,〈契兄、契弟、契友、契父、契子─《孫八救人得福》的歷史民俗
背景解讀〉,《漢學研究》第18 卷第1 期(2000 年6 月),頁163-185。
陳鈺祥,〈清代中葉廣東海盜之研究〉,《成大歷史學報》第三十四號(2008
年6 月),頁93-130。
賴惠敏、徐思泠,〈情慾與刑罰:清前期犯姦案件的歷史解讀(1644-1795)〉,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 期(1998.8),頁31-73。
73
(4) 學位論文
林丁國,〈清代臺灣游民階級研究:以羅漢腳為中心的探討(1684-1874)〉
(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9)。
何志宏,〈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1)。
卓惠芬,〈清代乾隆時期閩粵地區犯姦案件之探討(1736-1790) 〉(臺中:東海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紀智閔,〈曖昧的姦情:清代乾隆時期男同性性犯罪問題探討〉(新竹:國立清
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范育菁,〈風俗與法律:十七世紀中國的男風與男風論述〉(臺北:國立政治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劉季穎,〈清代臺灣婦女通姦案件之探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
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三、網路資料
﹤ 教廷未接納菲 同志: 已見曙光﹥ 一文, 網址:
http://www.nownews.com/n/2014/10/20/1466175,瀏覽日期2014/10/20。
中 時 電 子 報 , ﹤ 紐 時 : 臺 灣 是 亞 洲 燈 塔 一 文 ﹥ , 網 址:
https://tw.news.yahoo.com/%E7%B4%90%E6%99%82-%E5%8F%B0%E7%8
1%A3%E6%98%AF%E4%BA%9E%E6%B4%B2%E7%87%88%E5%A1%94
-215037639.html,瀏覽日期2014/10/31。
鉅亨網新聞中心(來源:NOWnews),﹤蘋果執行長出櫃 庫克:為爭取平權
盡心力﹥一文,網址:
http://news.cnyes.com/20141031/%860bg9cWf7%884c%9577Qfajc3-%5eab
Q4b-pbar2dSd6%5e73k0ave1_c3R9b-082246463844010.shtml , 瀏覽日期
2014/10/31。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瀏覽日期2017/3/28。
https://zh.wiktionary.org/zh-hant/%E3%9A%BB,瀏覽日期2017/3/28。
張 素玢, 〈清代臺灣的政治與社會發展( 1684 ~ 1858 ) 〉, 網址
74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3575 瀏覽日期2014/11/17
《 大清律例》, 〈刑律- 賊 盜上之二〉, 網址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97317,瀏覽日期2017/12/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