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1 04: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金丹
研究生(外文):Hsu, Chin-Tan
論文名稱:陳進繪畫歷程與風格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Chen Chin's Painting Career and Style
指導教授:高實珩高實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ao, Shih-Heng
口試委員:潘青林王雅倫
口試日期:2014-07-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5
中文關鍵詞:陳進日據時期台灣美術女性藝術膠彩畫美人畫
外文關鍵詞:Chen Chin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Taiwan’s fine artsfemale artgouache paintingpainting of beautiful wom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31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裡,絕大多數的女性一直深受傳統禮教的束縛,使她們無法自由、適性的發展。陳進(1907-1998)是首位在台灣日據時期現代化教育政策實施下崛起的女性畫家。出生富裕家庭的她,在殖民政策的社會文化環境裏,經日籍教師的指導與個人學習,逐漸確立其獨特的膠彩畫風格。本論文旨在建構陳進的藝術經歷,探究陳進能在台灣畫壇名留千古之因,尤其探討陳進的作品風格與特質。本研究將透過歷史研究法、文獻研究法、風格研究法、藝術社會學與圖像學研究法,期能完成一本屬於日據時期女性畫家的專題研究論文。
本文主體架構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中說明研究目的、文獻探討、研究方法與架構等;第二章探究日據時期台灣美術背景,家人對陳進繪畫歷程的影響,以及陳進風格分期探討;第三章分析戰後台灣美術與社會、文化背景之演變,和陳進繪畫風格的轉變;第四章探討陳進繪畫風格,師承對其影響及其創作觀念與作品特質;第五章分析陳進作品風格、媒材等,並與同時期女性畫家比較;第六章結論中歸納、整理出畫家創作表現的獨特性及其對台灣美術之重要性。

In the extended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most females were greatly restrained by the Confucian code of ethics. However, Chen Chin (1907-1998), the first Taiwanese female painter, stood out from those under the modern educational policy when Japan occupied Taiwan. Born into an affluent family, after being instructed by Japanese teachers and self-learning, she gradually established her unique style of gouache painting in a society and culture of coloniz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thesis is to deconstruct late Chen Chin’s artistic career and discuss the reasons why Chen Chin could become a renowned painter in Taiwan's painting circles. Furthermore, 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en Chin’s artwork. Through methods such as histor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style research, and sociology of art and iconography, this study will be a research dissertation on a female painter in Japanese-occupied Taiwan.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includes research purpose,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 etc. The second chapter will discuss Taiwan’s fine arts background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as well as family influence over the course of Chen Chin’s painting career.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post-war fine arts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en Chin’s painting style. The fourth chapter explores Chen Chin’s painting style, instructors’ influence on it, her creation concept, and her artwork’s characteristics.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es Chen Chin’s artistic style and media, and compares her with other contemporary female painters. Finally, the sixth chapter presents the Chin’s unique creations and her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s fine art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致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 10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1
第六節 研究架構 13
第二章 日據時期台灣美術與陳進的繪畫歷程 15
第一節 日據時期台灣美術與陳進的繪畫發展 17
一、殖民前的台灣美術背景 17
二、日本殖民時期的教育制度與美術推動 19
三、日據時期的台灣美術發展 23
第二節 陳進的生平略述 32
一、家人的支持與影響 34
二、赴日習畫 36
第三節 陳進風格分期探討 38
第四節 陳進留日時期(1925-1934年)40
第五節 陳進個人風格形成時期(1934-1940年代)44
小結 48
第三章 戰後台灣美術與陳進繪畫之演變 49
第一節 戰後台灣的社會、文化與美術變遷 50
一、「省展」(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51
二、「正統國畫」之爭 51
三、「正統國畫」之爭對東洋畫與陳進的影響 55
四、解嚴前後的台灣美術背景 57
第二節 陳進繪畫風格轉變期(1940年代-1960年代)59
第三節 陳進繪畫發展之晚期(1970年代-1998年)63
小結 65
第四章 陳進繪畫風格研析 67
第一節 師承對陳進的影響 68
一、鄉原古統 69
二、結城素明 71
三、松林桂月 73
四、鏑木清方 76
五、伊東深水 78
六、山川秀峰 78
第二節 創作觀念 81
一、寫生觀念 82
二、「美」的女性形象 85
三、自我的投射心理 87
第三節 創作實踐與繪畫特質 90
一、美人畫 90
二、肖像畫表現 92
三、生活記錄特質 98
四、花卉 113
小結 115
第五章 陳進作品風格與同時期女性畫家之比較 117
第一節 陳進作品風格特色 118
一、構圖 119
二、以膠彩為主的媒材 125
三、色彩 131
第二節 日據時期女性藝術家畫風之比較 133
一、陳進與留日女性藝術家畫風之比較 133
二、陳進與其他畫家畫風之比較 139
小結 149
第六章 結論 151
參考文獻 157
附錄 165
圖版 183

一、專書
王行恭,《日據時期台灣美術檔案─台展府展台灣畫家西洋畫東洋畫圖錄》,承峰美術印刷,1992年。
王秀雄,《台灣美術發展史論》,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王爾敏,《史學方法》,台北:東華書局,1988。
王蕙芳,《走進名畫》,台中:台灣省教育廳,1998。
田麗卿,《閨秀‧時代‧陳進》,台北:雄獅,1993。
江文瑜,《山地門之女─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台北:聯合文學,2001。
朱台功,《台展三少年 陳進‧林玉山‧郭雪湖》,台北:正因文化事業,2009。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2010。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1985。
李明珠主編,《悠閒靜思─陳進仕女之美》,台北:歷史博物館,2003。
李欽賢,《日本美術史話》,台北:雄獅,1993a。
李欽賢,《日本美術的近代光譜》,台北:雄獅,1993b。
李欽賢,《浮世繪大場景─江戶市井生活十帖》,台北:雄獅,1993c。
李欽賢,《高彩‧智性‧李石樵》,台北,雄獅,1998。
李欽賢,《台灣美術閱覽》,台北:玉山,2003。
李筱峰,《快讀台灣史》,台北:玉山,2003。
吳密察,《台灣小事典》,台北:遠流,2010。
何政廣,《超越印象派大師─竇迦》,台北:藝術家,1997。
何政廣,《台灣美術全集第二卷─陳進》,台北:藝術家,1992a。
何政廣,《台灣美術全集第四卷─廖繼春》,台北:藝術家,1992b。
何政廣,《台灣美術全集第五卷─李梅樹》,台北:藝術家,1992c。
何政廣,《台灣美術全集第八卷─李石樵》,台北:藝術家,1993。
林功‧箱崎睦昌 著,廖瑞芬譯,《膠彩畫材料與技法》,台北:藝術家,2002。
林明瑞,《日本史》,台北:三民,1986。
林崇智,《台灣風物》,台北:台灣風物,1989。
洛華笙,《台灣畫壇風雲》,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渋谷区立松濤美術館,《台湾の女性日本画家 生誕100年記念陳進展1907-1998》,日本:凸版印刷株式會社,2006。
倪再沁,《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藝術家,2007。
高玉珍主編,《陳進畫譜》,台北:史博館,1996。
高實珩,《漫遊的藝術世界─高實珩1999-2004作品集》,台北:立享,2004。
高實珩,《他境》,台北:藝術家,2010。
陳宏圖,《台灣史》,台北:三民,2011。
陳炎鋒,《日本「浮世繪」簡史》,台北:藝術家,2003。
陳長華,《台灣美術家─陳進》,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4。
陳長華,《台灣美術家─林玉山》,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6。
陳長華,《台灣美術家─陳慧坤》,台中:台灣省教育廳,1998a。
陳瓊花,《藝術概論》,台北:三民,2011。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
戚嘉林,《台灣史》,台北:海峽學術,2008。
張瓊慧,《十位美術家的故事》,台中:台灣省教育廳,1990。
陸蓉之,《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藝術家,2002。
許天威,《行為改變之理論與應用》,高雄:復文,1995。
曾得標,《膠彩畫藝術入門與創作》,台中:興台,1994。
曾媚珍,《劉啟祥〈成熟〉》,台南:台南市政府,2014。
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台北:如果,2011。
黃才郎,《台灣美展80年(1927-2006)(上)》,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9。
黃永川主編,《悠閒靜思─論陳進藝術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
黃光男,《陳進畫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86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台灣史》,台北:五南,2011。
黃海鳴,《台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3。
喻麗清,《超級天使下凡塵─最後的貴族拉斐爾》,台北:三民,2006。
游恆山,《變態心理學》,台北:五南,1995。
楊孟哲,《日治時代台灣美術教育》,台北:前衛,1999。
廖新田,《台灣美術四論》,台北:典藏,2008。
廖瑞銘,《1987新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台北:丹青,1987。
廖瑾瑗,《四季‧彩妍‧郭雪湖》,台北:雄獅,2001。
廖瑾瑗,《膠彩‧雅韻‧林之助》,台北:雄獅,2003。
潘青林,《薛萬棟〈遊戲〉》,台南:台南市政府,2012。
潘襎,《林玉山〈蓮池〉》,台南:台南市政府,2014。
劉煥獻,《陳進‧林玉山‧郭雪湖「台展三少年画展」》,台北:東之畫廊,1996。
劉學穎,《日治時代台灣美術史源流》,台北:南天,2011。
鄭俊德,《膠彩之美 前輩畫家》,台中:哥德藝術中心,2003。
賴明珠,《流轉的符號女性/戰前台灣女性圖像藝術》,台北:藝術家,2009。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東大,1991a。
蕭瓊瑞,《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台中:伯亞,1991b。
薛化元,《台灣開發史》,台北:三民,2011。
薛燕玲,《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4。
謝里法,《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2011。
謝攸青,《後現代藝術教育─理論建構與實例設計》,嘉義:濤石文化,2006。
顏娟英,《近代美術大事年表》,台北:雄獅,1998年。
辭典編輯委員會,《新編日華辭典》,台北:我的文化,2011。
Argan, Giulio Carlo & Fagiolo, Maurizio著,曾堉/葉劉天增譯,《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東大出版,1992。
Benjamin, Walter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9。
Gombrich E. H.,雨勻譯,《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2012。
Honour, Hugh & Fleming, John,吳介禎等人譯,《世界藝術史》,台北:木馬,2004。

二、期刊
石守謙,〈人世美的記錄者─陳進畫業研究〉,《藝術家》,34卷4期總號203,1992年,頁238-251。
江學瀅,〈陳進─古樂〉,《學前教育》,23卷2期,2000年,頁63-64。
成名坊,〈陳進刻劃─閨秀們的感情世界〉,《拾穗》,53期總號515,1994年,頁52-53。
余青勳,〈臺灣閨秀陳進及其人物畫之研究〉,《史學》,20期,1994年,頁1-35。
吳婷玉,〈畫壇的「阿進姊」─陳進〉,《典藏藝術》,39期,1995年,頁122-125。
辛治寧、胡懿勳,〈陳進藝術文化獎之設置及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8卷1期,1998年,頁31-33。
李欽賢,〈陳進的現代佛畫「釋迦行誼圖」─也談絲路與平山郁夫〉,《雄獅美術》,273期,1993d年,頁49-58。
李欽賢,〈現代日本美人畫三大家上村松園、鏑木清方、伊東深水〉,《雄獅美術》,182期,1986年,頁98-104。
林育淳,〈由陳進「手風琴」再發現兼論1930年代的摩登女性〉,《現代美術》,146期,2009年,頁78-83。
林育淳,〈體現古典風範與摩登時尚的歲月:「陳進百歲紀念展」側記〉,《現代美術》,125期,2006年,頁50-55。
林育淳,〈陳進(1907-)〉,《中國巨匠美術週刊》,中國系列075,1996a年,頁1-32。
林育淳,〈陳進─具開創性的臺灣女畫家〉,《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6卷1期,1996b年,頁58-63。
林怡利,〈以日本明治時期「口繪」出版文化初探─以鏑木清方《新小說》、《文藝俱樂部》之口繪作品為例〉,《議藝份子》,18期,2012年,頁45-70。
林怡利,〈文學與藝術的浪漫邂逅:鏑木清方「泉鏡花系列」口繪美人版畫初探〉,《議藝份子》,17期,2011年,頁53-71。
林煥盛,〈陳進手風琴修復記─再現時代風貌的選擇〉,《現代美術》,148期,2010年,頁52-61。
孫秀蕙、陳儀芬,〈被框架的女性意象:上海月份牌廣告畫的圖像符號分析〉,《廣告學研究》, 第三十四集,2010。
徐一智,〈陳進〈釋迦行誼圖〉之研究〉,《法光學壇》,8期,年,頁191-230。
張德南,〈「人物專欄」系列一─鄭卻、陳進、李劉玉英〉,《竹塹文獻雜誌》,34期,2005年,頁97-105。
陳長華,〈陳進先生和她的「知音」〉,《藝術家》,46卷6期總號277,1998b年,頁324。
陳昭銘,〈臺灣女詩人張李德和和以花卉入詩詞探析〉,《臺灣文學評論》,10卷3期,2010年,頁68-80。
陳徵毅,〈臺灣第一位本土女畫家─陳進〉,《傳記文學》,82卷3期總號490,2003年,頁114-122。
張伯寅,〈懷念祖母張李德和及其他─兼記返臺雜感〉,《臺灣文學評論》,10卷3期,2010年,頁97-105。
張俐璇,〈重層的視線─析論陳進與張李德和的臺、府展東洋畫〉,《臺灣文學評論》,10卷3期,2010年,頁58-67。
張毓婷,〈論陳進的《山地門之女》與《杵歌》〉,《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40期,2009年,頁67-91。
張瓊慧,〈陳進─臺灣閨秀畫家第一人〉,《藝術家》,46卷5期總號276,1998年,頁420-421。
野村幸一,〈陳進論〉,《藝術家》,42卷3期總號250,1996年,頁364-367。
郭禎祥,〈「臺展三少年」─陳進 林玉山 郭雪湖與「臺灣膠彩畫」的黃金時代〉,《現代美術》,26期,1989年,頁15-21。
莊伯和,〈本省第一位閨秀畫家─陳進專輯〉,《雄獅美術》,109期,1980年,頁21-51。
黃光男,〈悠閒靜思─陳進畫藝〉,《藝術家》,57卷2期總號339,2003a年,頁142-149。
黃光男,〈悠閒靜思─陳進畫藝〉,《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3卷7期總號120,2003b年,頁5-15。
黃光男,〈感念阿嬤畫家─陳進〉,《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8卷5期,1998年,頁36-41。
黃光男,〈爾我相忘、靜看魚忙─陳進畫境〉,《雄獅美術》,300期,1996年,頁104-108。
曾得標,〈膠彩畫之美─前輩畫家〉,《藝術家》,57卷4期總號341,2003年,頁480-481。
詹前裕,〈本省第一位美人畫家陳進〉,《臺灣月刊》,243期,2003年,頁8-10。
歐宗智,〈嘉義琳瑯山閣主人張李德和詞作探珠〉,《國文天地》,21卷7期總號247,2005年,頁107-111。
歐宗智,〈嘉義琳瑯山閣主人張李德和政治詩詞小論〉,《中國語文》,95卷6期總號570,2004年,頁48-53。
歐宗智,〈嘉義琳瑯山閣主人張李德和漢詩初探〉,《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9卷3期,2003年,頁74-85。
楊雅慧,〈臺灣第一位女畫家─閨秀畫家陳進〉,《臺北畫刊》,394期,2000年,頁63-64。
新屋藝術中心,〈人世美的記錄者「閨秀」畫家─陳進〉,《中國文物世界》,139期,1997年,頁121-123。
葉淑美,〈落花水面皆文章─漫談張李德和的寫景詩及其審美情趣〉,《松商學報》,9期,2007年,頁97-110。
龐靜平,〈鏡頭裡的畫家(11)─陳進〉,《藝術家》,20卷4期總號118,1985年,頁194-201。
廖瑾瑗,〈臺灣畫家郭雪湖的「在地」情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8卷4期總號177,2008年,頁48-63。
廖瑾瑗,〈畫家鄉原古統─返回日本內地後的古統〉,《藝術家》,50卷6期總號301,2000a年,頁506-513。
廖瑾瑗,〈畫家鄉原古統─栴檀社〉,《藝術家》,50卷4期總號299,2000b年,頁388-400。
廖瑾瑗,〈畫家鄉原古統〉,《藝術家》,50卷3期總號298,2000c年,頁396-411。
廖瑾瑗,〈畫家鄉原古統─臺展時期古統的繪畫活動〉,《藝術家》,50卷2期總號297,2000d年,頁458-469。
廖瑾瑗,〈畫家鄉原古統〉,《藝術家》,50卷1期總號296,2000e年,頁502-515。
廖瑾瑗,〈畫家鄉原古統〉,《藝術家》,49卷5期總號294,1999a年,頁288-297。
廖瑾瑗,〈畫家鄉原古統〉,《藝術家》,49卷4期總號293,1999b年,頁512-519。
廖瑾瑗,〈畫家鄉原古統〉,《藝術家》,49卷3期總號292,1999c年,頁362-377。
鄭惠美,〈前輩藝術家的故事─「釋迦行誼圖之三」陳進(1907∼1998)〉,《典藏今藝術》,142期,2004年,頁179-181。
鄭惠美,〈閨秀華采─許深州、陳進、林麗華的新娘〉,《藝術家》,57卷6期總號343,2003a年,頁322-323。
鄭惠美,〈裂岸的驚濤─鄉原古統、傅狷夫、林章湖的北濱〉,《藝術家》,55卷3期總號328,2002年,頁330-331。
蔡文怡,〈藝術的纖手:十位傑出的女性藝術家〉,《雄獅美術》,145期,1983年,頁117-137。
潘襎,〈庶民審美精髓的美人畫─鏑木清方的江戶餘音〉,《藝術家》,449期,2012a年,頁334-339。
潘襎,〈古典寫實主義的美人畫絕響─伊東深水的美人畫〉,《藝術家》,450期,2012b年,頁430-435。
劉奇俊,〈日本現代美人畫的創新者:鏑木清方〉,《藝術家》,18卷1期總號103,1983a年,頁138-153。
劉奇俊,〈浮世繪美人畫的復興者伊東深水〉,《藝術家》,17卷6期總號102,1983b年,頁204-217。
賴明珠,〈日據時期臺灣東洋畫的啟蒙師─鄉原古統〉,《現代美術》,56期,1994年,頁56-65。
賴明珠,〈永恆的南海赤焰─陳進百歲紀念展赴日巡迴的時代意義〉,《典藏今藝術》,162期,2006年,頁158-159。
賴明珠,〈「風俗」與「摩登」:論陳進美人畫中的鄉土性與時代性〉,《史物論壇》,12期,2011年,頁41-71。
賴明珠,〈父權與政權在女性畫家作品中的效用─以陳碧女四○年代之創作為例〉,《藝術家》,46卷2期總號273,1998年,頁424-434。
盧嘉興,〈臺灣名女詩人張李德和女史的家世〉,《臺灣研究彙集》,9期,1970年,頁9-15。
謝世英,〈模糊混淆的臺灣認同:解讀陳進之美人畫〉,《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6卷1期總號150,2006年,頁14-31。
謝世英,〈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文化揉雜:陳進與潘春源的美人畫〉,《臺灣美術》,67期,2007年,頁14-23。
謝世英,〈由鄉原古統〈臺北名所圖繪十二景〉看日治臺北現代化生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9卷12期總號197,2009年,頁70-81。
蕭瓊瑞,〈從畫面分析入手─石守謙「人世美旳記錄者─陳進畫業研究」〉,《藝術家》,38卷1期總號224,1994年,頁284-292。
臺灣畫編輯部,〈活躍九十年代的臺灣畫家輯─陳進〉,《臺灣畫》,4期,1993年,頁59-60。
顏娟英,〈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藝術學研究》,7期,2010年,頁39-96。
韓秀蓉,〈陳進的膠彩畫藝術〉,《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12期,1986a年,頁34-40。
韓秀蓉,〈馥麗優雅的膠彩畫家─陳進〉,《藝術家》,23卷3期總號135,1986b年,頁198-209。
蕭怡姍,〈南國的香氣─鄉原古統《麗島名華鑑》〉,《臺灣美術》,95期,2014年,頁88-101。
蕭怡姍,〈異域風土的觀察─曰治時期日籍畫家臺灣名所繪〉,《臺灣美術》,94期,2013年,頁42-57。
羅成純,〈陳進「姊妹」、「爆音」兩畫自日返鄉記〉,《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3卷9期總號122,2003年,頁52-55。
顧敏耀,〈緣情體物與鏡像投射─張李德和詩中梅蘭竹菊之意象探究〉,《臺灣文學評論》,10卷1期,2010年,頁6-15。

三、論文
李進發,《日據時期台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1992。
林晉如,《戰後「台展三少年」畫風發展比較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
張毓婷,《「悠閒」背後的真實─陳進日治時期女性形象畫作之研究》,國立 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張瀚云,《論東西方畫家的「繆司」圖像之象徵性符號─以克林姆、高更潘玉良、陳進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論文,2009。
趙榮南,《日治時期台灣女性東洋畫家之女性特質論述》,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鄭惠美,《日本浮世繪美人畫對陳進膠彩畫風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b。

四、參考網站
http://news.ltn.com.tw/photo/focus/paper/399824(取自:自由時報,2014.5.20)
http://zh.wikipedia.org/wiki(取自:維基百科─三地門鄉,2014.3.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炎鋒,《日本「浮世繪」簡史》,台北:藝術家,2003。
2. 陳炎鋒,《日本「浮世繪」簡史》,台北:藝術家,2003。
3. 謝里法,《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2011。
4. 謝里法,《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2011。
5. 石守謙,〈人世美的記錄者─陳進畫業研究〉,《藝術家》,34卷4期總號203,1992年,頁238-251。
6. 石守謙,〈人世美的記錄者─陳進畫業研究〉,《藝術家》,34卷4期總號203,1992年,頁238-251。
7. 江學瀅,〈陳進─古樂〉,《學前教育》,23卷2期,2000年,頁63-64。
8. 江學瀅,〈陳進─古樂〉,《學前教育》,23卷2期,2000年,頁63-64。
9. 成名坊,〈陳進刻劃─閨秀們的感情世界〉,《拾穗》,53期總號515,1994年,頁52-53。
10. 成名坊,〈陳進刻劃─閨秀們的感情世界〉,《拾穗》,53期總號515,1994年,頁52-53。
11. 余青勳,〈臺灣閨秀陳進及其人物畫之研究〉,《史學》,20期,1994年,頁1-35。
12. 余青勳,〈臺灣閨秀陳進及其人物畫之研究〉,《史學》,20期,1994年,頁1-35。
13. 吳婷玉,〈畫壇的「阿進姊」─陳進〉,《典藏藝術》,39期,1995年,頁122-125。
14. 吳婷玉,〈畫壇的「阿進姊」─陳進〉,《典藏藝術》,39期,1995年,頁122-125。
15. 辛治寧、胡懿勳,〈陳進藝術文化獎之設置及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8卷1期,1998年,頁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