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仁雄等譯(1978)。社會個案工作的專業關係(The Casework Relationship)。Felix P. Biestek, S. J.原著。台中:向上兒童福利基金會。
王世芊(2006)。台北市西區少年服務中心96年度方案計劃書-梧州街YA是小劇場~西夢人生方案計畫,未出版資料。台北:西區少年服務中心。
王育敏(2006)。目睹暴力兒童與高風險處遇輔導,發表於教育部九五年度友善校園全國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傳承即行政協調研討會。檢索日期:2007/3/9,取自於http://www.eas.fcu.edu.tw/friendship/download.htm。
王勇智、鄧明宇合譯(2003)。敘說分析 (Narrative Analysis)。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原著。台北:五南。
王思斌(2000)。社會工作:利他主義的社會互動。收編於華人社會社會工作本質的初探,何國良、王思斌主編。台北:八方。
王寶墉譯(1998)。新人類五大危機:綜合輔導策略(AT-RISK YOUTH:A COMPREHESIVE RESPONSE)。McWhirter等原著。台北:心理。
石志偉(2006)。充權觀點在青少年服務中之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
朱儀羚譯(2004)。自我與認定的理論。收編於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 (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self, trau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Michael L. Crossley原著。台北:濤石文化。
行政院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2005)。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何雪鳳(2000)。國中中輟生接受社會福利服務過程之因應行為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Michael Quinn Patton原著。台北:桂冠。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硏究入門 : 紮根理論硏究方法(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第二版)。Anselm Strauss, Juliet Corbin(1998)原著。台北:濤石。
吳就君譯(1994)。家庭如何塑造人(The New Peoplemaking)。Virginnia Satir原著。台北:張老師。
吳熙娟(2001)。持續成長的療法。收編於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Narrative Mcans To Therapeutic Ends)。Michael White & David Epston原著。台北:心靈工坊。
宋明哲(1992)。保險學概要。台北:基準企業管理。
宋麗玉(2002a)。社會工作理論之概述。收編於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合著。台北:紅葉。
宋麗玉(2002b)。女性主義與社會工作。收編於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合著。台北:紅葉。
李百麟、吳士宏、吳芝儀、洪光遠、曾蕙瑜譯 (1998)。戲劇治療:概念、理論與實務(Drama Therapy:Concepts, Theories and Practices)。Robert J. Landy 原著。台北:心理。
李自強(2005)。危機邊緣少年戶外冒險方案自我效能處遇之評估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李杰禧(2003)。藝術教育治療的實施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影響:一位國小導師的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台北。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6a)。高風險兒童危機現況調查報告。兒少權益資訊網。檢索日期:2006/3/14,取自於http://www.cylaw.org.tw。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6b)。高風險觀察報告。兒童福利聯盟。檢索日期:2006/3/14,取自於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童福利聯盟研究發展處(2006)。高風險預防性服務紀實與展望。兒童福利,62,26-30
周志建(2002)。敘事治療的理解與實踐-以一個諮商個案為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周玟琪、葉秀姍等譯 (1995) 。 當代社會工作理論:批判的導論(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Malcolm Payne原著。台北:五南。
林佩儀(2002)。藝術媒介與敘事治療之結合與應用。諮商與輔導,200,11-17。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林萬億、古允文等譯著(1994)。基變社會工作(Radical social work)。台北:五南。
邵家臻(2003)。社區青年工作與充權實踐。收編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編著。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台北:五南。
施教裕(2002)。認知行為理論。收編於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合著。台北:紅葉。
施教裕、宋麗玉 (2006)。「高風險關懷輔導處遇實施計畫」執行狀況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14,103-117。洪素珍、楊大和、徐繼忠、郭玟伶譯(2002)。戲劇治療(Drama as Therapy Theatre as Living)。Phil Jones原著。台北:五南。
洪雅琴(2001)。危機青少年發展困境之探討(上)。諮商與輔導,190,12-16。胡中宜(2005)。青少年外展工作模式之探究~以危機介入取向為例。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9,193-212。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收編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案例,7-26。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收編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案例,141-158。台北:巨流。
胡斐瑜(2006a)。充權賦能社會技巧訓練方案對國小高年級「退縮-被拒絕」學童人際關係、社會自尊和自我效能之影響效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諮商輔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胡斐瑜(2006b)。高危機青少年的充權賦能。諮商與輔導,248,30-37。范幸玲(2001)。敘事治療的介紹與應用。輔導季刊,37(4),51-62。
孫治本(2001)。風險抉擇與形而上倫理學。收編於顧忠華主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台北:巨流。孫碧霞、劉曉春、邱方晞、曾華源譯(2000)。社會團體工作(Contemporary Group Work)Charles D. Garvin原著。台北:洪葉文化。
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收編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案例,47-73。台北:巨流。徐宗國(1997)。質性硏究概論(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Anselm Strauss, Juliet Corbin(1990)原著。台北:巨流。
翁士恆(2000)。說故事治療:如何說一個有效的故事。學生輔導,68,48-53。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第16期,23-69頁。高迪理譯(1999)。服務方案之設計與管理(Designing and Managing Programs)。P.M. Kettner& R.M. Moroney& L.L. Martin 原著。台北:揚智。
康萃婷譯(2004)。表意式方法與自我的研究。收編於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 (Inter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self, trau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Michael L. Crossley原著。台北:濤石文化。
張宏哲、林哲立編譯(2003)。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Jose B. Ashford、Craig Winston Lecroy、Kathy L. Lortie原著。台北:雙葉。
張志豪(2007)。到底什麼是自傳劇場。96年真的有青少年自傳劇團「牧羊少年真實之旅」公演節目單。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初版)。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一版)。台北:東華。
張菁芬(2006)。解析高風險的服務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14,77-85。張貴傑(2006)。整合型團體方案介入高關懷青少年工作模式初探:以萬華少年服務中心三年工作方案為標的。發表於95年度弱勢族群議題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瑜洳(2006)。中輟高危險群青少年之處遇研究-優點個案管理之運用。未出版碩士論文,暨南大學社會工作暨社會政策研究所,南投。許家綾譯(2006)。青少年藝術治療(The Dynamics of Art as Therapy with Adolescents )。Bruce L. Moon原著。台北:心理。
許臨高、莫藜藜譯(2004)。團體工作實務(第三版)(An Introduction to Group Work Practice)。Ronald W. Toseland & Robert F. Rivas原著。台北:雙葉。
連廷嘉(1994)。高危險群青少年衡鑑量表編制及其應用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連廷嘉(1998)。高危險群青少年之處遇策略。教育資料文摘,254,172-177。郭世豐譯(2004)。助人歷程概論。收編於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理論與技巧(第六版)(Direct Social Work Practice: Theory and Skills)。Dean H. Hepworth, Ronald H. Rooney, Jo Ann Larsen原著,47-78。台北:洪葉。
陳凌軒譯(2006)。從換幕到真實:戲劇治療的歷程、技巧與演出(Acting for real:drama therapy process technique, and performance)。Renée Emunah原著。台北:張老師。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3,33-48。曾華源(1986)。社會工作者為多重角色的通才實務工作者。社區發展季刊,34,97-106。
曾華源、郭靜晃(1999)。主編序。收編於社會服務方案績效的評量:方法與技術。趙善如譯,Lawrence L. Martin& Peter M. Kettner 原著。台北:亞太。
黃俊凱(2007)。台北縣中輟高危險群學生處遇方案之研究。收編於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2007年年會-跨界與整合-協同合作趨勢下的社會工作專業國際研討論手冊。
黃俐婷譯(2004)。建立專業關係的技巧:同理且真誠的溝通,收編於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理論與技巧(第六版)(Direct Social Work Practice: Theory and Skills)。Dean H. Hepworth, Ronald H. Rooney, Jo Ann Larsen原著,113-158。台北:洪葉。
黃彥宜、楊瑾雯(2004)。戲劇活動方案運用於社區婦女成長團體之初探。台大社會工作學刊,第9期,頁1-38。黃彥宜、鄭維瑄、蘇金蟬、郝育亭、趙玉雯、李柔妙 (2005)。藝術方案運用於高關懷青少年服務之初探。台灣社會工作學刊,3,145-187。
黃惠惠(2001)。團體輔導工作概論。台北:張老師文化。
黃雅君、王世芊(2006)。建構高風險群少年主體性團體工作服務方案之成效評估研究。發表於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第12屆論文發表會議,台中:東海大學。
黃維憲、曾華源、王慧君(1985)。社會個案工作。台北:五南。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韻如(2004)。高危險群偏差行為學生之社會工作處遇─從社會過程理論觀點。學校與家庭社會工作學刊,1,109-146。黃韻如(2006)。台灣中輟高風險少年社會工作干預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暨南大學社會工作暨社會政策研究所,南投。楊瑞珠(1997)。高危險群青少年文化心態特質與甄別量表編制。台北:心理。
楊瑞珠(1997)。從高危險行為之初期癥候看中輟學生的辨識與輔導。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163-206。
萬育維、王文娟譯(2002)。身心障礙家庭-建立專業與家庭的信賴聯盟(Families, professionals, and exceptionality)。Ann P. Turnbull& H. Rutherford Turnbull, III原著。台北:洪葉。
詹火生(1988)。社會福利工作方案評估方法概論。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鄒平儀(1999)。醫療社會工作績效評估模式之建構。未出版博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Michael White & David Epston原著。台北:心靈工坊。
廖榮利(1987)。社會工作理論與模式。台北:五南。
趙雨龍(2003)。誰充誰的權:個人層面充權角色的定位。收編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編著。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台北:五南。
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編(2003)。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台北:五南。
趙善如(1999)。「增強力量」觀點之社會工作實務要素與處遇策略。台大社工學刊,1,231-262。趙善如譯(2004)。社會工作團體之干預。收編於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理論與技巧(第六版)(Direct Social Work Practice: Theory and Skills)。Dean H. Hepworth, Ronald H. Rooney, Jo Ann Larsen原著,481-511。台北:洪葉。
趙維生(2003)。充權的概念探索:青年工作為例。收編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編著。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台北:五南。
趙維生(2008)。青少年權益與充權:理念與實踐。收錄於兒童及少年權益:行動與挑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靜宜大學。
劉玉玲(2002)。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揚智。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揚智。
劉玉鈴(2002)。女性社工員性別意識對專業關係的影響-以婚姻暴力防治社工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收編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案例,121-139。台北:巨流。
劉曉春、張意真譯(1997)。社會團體工作(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Groups:A Clinical Perspective)Kenneth E. Reid原著。台北:揚智文化。
潘淑滿(2000)。社會個案工作。台北:心理。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F.Michael Connelly & D. Jean Clandinin原著。台北:心理。
蔡淑芳(1983)。社會工作價值體系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23,56-67。蔡漢賢總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鄭麗珍(2002a)。馬克思主義與基變觀點。收編於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合著。台北:紅葉。
鄭麗珍(2002b)。增強權能理論與倡導。收編於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合著。台北:紅葉。
鄭麗珍(2002c)。社會工作理論的評估。收編於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合著。台北:紅葉。
鄭麗珍(2002d)。生態系統觀點。收編於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合著。台北:紅葉。
鄭讚源(1997)。既競爭又合作﹑既依賴又自主:社會福利民營化過程中政府與民間非營利組織之角色與定位。社區發展季刊,80,79-87。聯合勸募基金會(2005)。高風險專題-家庭是社會問題的核心。聯勸雙月刊,31,4-5。
謝秀芬(1985)。人際關係對社會工作專業關係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29,37-41。謝秀芬(1987)。家庭與家庭服務。台北:五南。
謝秀芬(2002)。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魏希聖、鄭怡世譯(2005)。方案評估:理論與實務(Small-Scale Evaluation Principles and Pratice)。Colin Robson原著。台北:洪葉。
二、英文部分
Anselm Strauss, Juliet Corbin(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Barney G. Glaser and Anselm L. Strauss(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New York : Aldine Gruyter.
Dryfoos, G. D. (1990).Adolescents at risk: Prevalence and Prevention. New York: Oxford.
Francis J. Turner(1986).Social Work Treatment:Interlocking Theoretical Approaches. New York: Free Press.
Hill M. Walker & Jeffrey R. Sprague (1999). The Path to School Failure, Delinquency, and Violence: Causal Factors and Some Potential Solution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35(2),pp.67-73.
Joel Fischer (1973).Is Casework Effective? A Review. Social Work,18,pp.5-20.
Perlman(1979).Relationship:the Heart of helping people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L. Barker(2003)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NASW, Washington, DC.
Solomon ,Barbara (1976).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